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包藏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祸心

央视新闻
2024-05-19 17:11
大国外交 >
字号

5月16日,中国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当被问道如何看待所谓的“产能过剩”,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所谓“产能过剩论”有悖常理和常识,毫无道理、完全站不住脚。

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问题。这可从两方面简单论证,一方面,放眼全球,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确实具有优势地位。这种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

具体来说,这种优势得益于早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得益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得益于勤勉的劳动力和众多进取的企业。由此观之,产业优势不等于产业过剩,不能任性以“产能过剩”诬之。

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一些西方国家,谈不上“过剩”向海外倾销。中国不强迫任何人与其进行贸易,所有国际贸易都是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的。

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是世界真正迫切需要的东西”。再说,“在一个努力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世界里,绿色能源‘产能过剩’不是一件好事吗?”

当年,美国曾把中国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价廉产品称为“产能过剩”,现在又给中国向世界出口新能源产品贴上“产能过剩”标签。美方一条道儿走到黑,固执地围绕中国产能大做文章,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产能过剩是假,遏制中国发展是真。说到底,美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包藏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

据报道,彭博社气候和能源领域专栏作家大卫·菲克林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一个国家能向你提供廉价商品,你应该买它,然后把你廉价的商品卖回去,这就是标准经济学。”

诚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产业的产能大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小一些,这是由各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

经济往来,产业互补,本是一个经济学话题。而美国却硬生生地把经济话题变成政治话题,进而大玩政治操弄,以此攻击中国的产业政策,这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得逞的。

一看到中国新能源产品具有优势,就心慌意乱,恼羞成怒,恰恰暴露出美方的脆弱和虚弱。抛出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通过污名化中国新能源产品,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意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越是色厉,越显内荏。

打造真正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经贸合作环境,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而美国,却无视经济规律,无视国际准则,只想谋求“永久的市场主导地位”,当其垄断地位受到威胁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交易原则。

无事生非,无中生有,靠遏制中国产能来兜售自身私利,是徒劳的,也是可笑的。

有句话说得好:“给别人开药方治不了自身的病。”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会损害全球产供链稳定,损害新兴产业成长发展,损害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同努力。

美方将中国新能源行业的“产能过剩”鼓吹为威胁,这是针对中国新的叙事陷阱。无数事实证明,这种叙事陷阱是不可能见效的,只会给世人徒增笑柄。

“大棒舞多了,必然伤着自己”。一贯只打手电不照镜子的美方政客,该揽镜自照了,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称,按照美式逻辑,“美国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有80%用于出口,猪肉和农产品也大量出口,这种情况是否也可称为‘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刘雯
    图片编辑:施佳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