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 | 陆欣然:《小妇人》:关于创作的创作

2024-05-22 00: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妇人(2019)》:关于创作的创作

作者:陆欣然

《小妇人(2019)》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一、引言:从小说到电影

第四版改编作品、近十年最受瞩目的女导演、全豪华主演阵容,《小妇人(2019)》从诞生一开始就备受瞩目。人们期待着更完整还原的情节叙事、更唯美复古的视觉画面、更鲜明有力的女性议题......总之,一部更完美的“小说改编作品”。

但导演格蕾塔·葛韦格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小妇人》原著是由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8年。四个女孩的喜怒哀乐和生命轨迹以自然的时间延展被铺叙,性格迥异、追求与理想也大相径庭的她们走向不同的命运,当然,这四条道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

著作面世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间,无数改编作品被搬上大荧幕和剧场,但格蕾塔·葛韦格显然不想让自己的电影沦于平凡。2019版的《小妇人》,用三条平行时空的叙事线索反复进行跨越、互证、补充(周建英,2022),将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打破却又处理得天衣无缝,用全新的视角、语言、表演让女主角乔·马奇、原著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和荧幕前的所有观众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于创作的创作”,赋予电影更深刻的时代性与现代性,引发我们对女性主义、对婚姻与爱情、对自我个性探寻和理想坚守的再一次思考。

二、创作之外再创作:时空交叉与叙事突围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Women ’s Time》中谈到,“性别维度指出了两种相对的时间观:男性化(父权化)的时间是线性的,表现为开始、过程与到达,被整合在一个目的论的历史结构中,而女性的时间则是由彼此交叠的空间组成,且难以定义。”并且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常常不是按时间规整的顺序连接,而是按相似性组织在一起(王昕,2021)。这部电影利用“女性时间交叠”与“记忆相似连接”两个概念,力图挑战原著稳定的线性时空,构造了三条叙事线索对故事进行重塑。

第一条线索是从原著故事接近结局时倒叙,乔独身一人逆行在人潮汹涌的纽约街头,与编辑讨论自己的小说(此时乔说这是她朋友的小说),并命运般地邂逅巴尔教授。随后情节突转至贝丝病重,乔赶赴回家后的一系列事。

第二条线索是在现实(即第一条线索所处时间维度)中穿插的过往闪回,以七年前的圣诞节为发端,描述了乔回忆中快乐明亮的少女时光。

第三条线索则较为隐蔽,在第一第二条线索的交汇中才有所展露,且几乎完全依靠电影的细微暗示和观众的联想,但这也是最出彩的一条,即“创作之外的创作”,是由原著作者和电影导演参与的叙事。她们与乔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因此,她们在现实中的结局可以作为电影的补充和互证。

三条线索通过平行蒙太奇式的剪辑构成电影的主体,在加快叙事节奏的同时,两条相互倒错的时间线不断切换,一方面让观众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与乔共同回望“小妇人”时期的纯真与对个性炽热的追求,产生强烈的共情与复杂的观影体验,突破单调的平铺叙事;另一方面,时空的交叉给观众带来虚实转换的含混感,对过往的回忆究竟完全是乔的真实经历,还是只是乔笔下被硬性更改过的小说情节?因此,电影就形成了开放式的、某种意义上更贴合原著作者想法的、给观众足够选择空间的结局,你可以相信伞下之吻让乔和教授最终走到一起,也可以相信乔通过开办学校和写作已经实现了精神上的富足,不再需要冒着爱情的风险放弃她追求的“自由”,两种结局的选择带来对电影主题的再解读、再思考,观众由此成为电影“创作之外的创作”的一部分。

那么,这三条线索是怎样如此完美地串联起电影的呢?

三、颜色、转场、重复:错位时空的缝合

对于文学名著的影视化改编,极其困难的一点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长里浓缩整部著作的精华,并且要让观众看懂庞杂的故事。而《小妇人(2019)》中采用两条交错的时空线索,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理解故事的难度,但格蕾塔·葛韦格用画面颜色、镜头转场切换、特意的重复等很好地缝合起整部电影,不仅降低了理解难度,而且让电影美学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颜色

影片一开始由七年后乔与编辑对小说的争论开始,此时整个画面呈现冰冷的冷蓝色,纽约街头的灰暗调、乔公寓和阁楼的黑灰色、火车和故乡家中的灰蓝色调、大海的低饱和蓝......七年后现实的一切皆采用一种蒙有冷蓝幕布的工业感色调,似乎暗示现实的冰冷与残酷。七年后的情节场景也与这种冷蓝色达成和谐,例如贝丝的死、乔在阁楼上关于女性的呐喊、乔把写给劳里的信扔到河流里等等,这些带有痛苦和遗憾的情节在冷蓝色调的烘托下充满感染力。

而闪回到七年前快乐明亮的少女时期时,影片的画面被包裹在温暖的明黄色中,高饱和度的壁炉、舞会、田园场景呈现出富有温馨感的暖橙色和富有生命力的明黄色,因为这一切存在于乔的回忆之中,便显得过往如此快乐幸福、乔对于过往充满怀念与眷恋。

但是两种色调也不是完全单一存在。在七年后的另一场重头戏——劳里与艾美的重逢相恋中,画面基本呈现欧洲油画般的暖色调,影片最后的“伞下拥吻”、学校开办等转折性情节时画面似乎又回到了七年前的明亮之中。

两种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清晰认识到时空的转换,同时视觉色彩语言也传达了电影情绪。

(二)转场

影片中的转场多次利用了镜头巧妙的切换,同一事物或者同一场景的前后相似性让七年的时间跨度显得并不突兀。例如乔在回乡的火车上熟睡,镜头拉近乔的双眼,移开后已经变成了七年前乔的面目;乔在雪地里艰难地背着行囊,画面切到四姐妹共同在雪地上谈笑着前行;又如上一秒七年前的乔窝在阁楼上写作,下一秒镜头切换到成年后乔在纽约的暂住屋里写作;还有在贝丝重病时,乔趴在床边醒来,七年前她冲下楼看到贝丝痊愈后和母亲坐在桌边,而七年后桌边只有母亲暗示贝丝的死亡,画面一转至窗外,贝丝戴着花环装饰院子,情节又闪回至梅格结婚的那天。影片最后,乔与教授伞下定情,画外音“我喜欢这个结局”将情节重新拉至编辑对话,突然的转场再次强调两个时空的存在。

通过这样的“相似”和“想象”,场景在两个时空中缝合,一再地强调了七年前后的对比:恬静与冷酷,充满幻想与直面现实;同时,艾美对上流社会的充分认识、梅格对家庭的理想、乔对女性扛起责任的实践,人物的成长得以突出。

(三)重复

重复带来的有时是繁杂,但有时却是有深意的引导。在《小妇人(2019)》中,这些重复有效串联起三条叙事线索,也是在影片结束之后引人深思的触发点。

例如那句“婚姻是个经济问题”,在乔拒绝劳里求婚的时候以隐晦的形式从乔的嘴里说出,即乔认为婚姻最终会因为经济学上的关系埋没爱情。这样的思想觉醒随后在艾美身上体现,她在画室里直言女性根本没有拥有财产的权利,而她要嫁给有钱人哪怕没有爱,再次提到“婚姻是个经济问题”。在最后乔写成《小妇人》与编辑讨论时,她在争吵中直言“婚姻是个经济问题”。三次的重复,三次的勾连,三次的觉醒。

另外空间的重复也别有意义,“小妇人”时期的乔与劳里初遇的舞会重复到劳里与艾美重逢后的舞会,时隔七年的大雪场景,还有家乡的阁楼和安置着劳里制作的信箱的树林,这些乔心中寄托着童年重要记忆的地方前后出现与呼应,无声地叙说着什么是永远不变的。

另一次重复,是关于隐蔽的第三条线索。乔写成《小妇人》之后,直面观众念写给编辑的信,随后编辑也直面镜头念回复,同时巴尔写给乔的信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对镜头的直面意味着“观众观看行为的暴露”,银幕的封闭空间被撕裂(林伟,2022),第三条叙事线索展露,即电影中乔的创作行为指向了电影外原著作者、电影导演、和观众的再创作。

四、女性主义:我抗衡,但我更相信

如果你要谈《小妇人》,绕不开“女性主义”。戴锦华教授曾说:“女性的成长与成人,始终是一种含混、一种暧昧,一个定型化的女性形象序列间的断裂和匮乏。”从《小妇人(2019)》的叙事创新与电影表达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

(一)“大女主”?

用现代影视圈的说法,乔·马奇是当之无愧的“大女主”。她足够清醒、足够有个性、足够敢爱敢恨,不是恋爱脑、并且有自己的事业线,拿稳了人生的剧本。养尊处优不再是这一类女性追求的幸福生活,她们勇敢地追寻理想,证明女性也可以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乔的反叛,从幼时便有体现。她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做派,对写作偏执的热爱,成为戏剧的导演和编剧,这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孩子们应该做的,乔很精通。野心和欲望,在一个少女身上不合时宜地体现,并一直延伸到成人时期。

在人类历史上的其他阶段,女性的抱负和渴望无处安放,在婚姻之外,“女性、艺术和财富”仿佛是笑话。正如乔在阁楼上声嘶力竭:“女人,她们有思想,她们有灵魂和心灵,她们有雄心,她们有天赋,也有美貌,我受够了人们说女人只适合谈情说爱。但是我太孤独了。”女性受到的偏见总被解释为社会遗留问题,但这不够,也不重要,真正应该被看到的是女性也有追求野心的平等权利,她们不是谁的财产或者附庸,不是规则凝视下的例外,而是像乔这样可以坚守理想,可以凭借努力承担家庭的责任,可以大声说出“I am sick of it.”。

对于《小妇人(2019)》来说,仅仅拍一个大女主戏去唤醒女孩们的勇气不是最终目的,导演葛韦格赋予了电影更多的现代性,也再一次证明电影始终是流动的。影片末尾乔与编辑争论版税和稿权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现代艺术界女性作者对于著作权的捍卫;而开放式的结局,是给原著作者的一个交代,在路易莎心里乔应该“终身未嫁、与书籍相伴”,如果150年后我们还是不能给她一个喜欢的结尾,那么我们做了些什么呢?(葛韦格,2019)影片最后乔抱着自己出版的书,像抱着哺育的孩子,画面转向黑频停顿,那一刻是留给现代的观众们的。你给乔选择了哪种结局?你给自己选择了哪种结局?

(二)为艾美正名

在此次电影改编中,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艾美。在青少年时期,艾美执着于自己的鼻子不够出众,在学校里也因为贫寒苦恼,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虚荣自大的小姑娘。故事似乎有意将她与乔形成某种对立,经典一幕是乔没有带上艾美去看剧时,艾美把乔写的小说放进炉子里烧毁,两人随机爆发冲突。而之后更富有戏剧性的是,艾美一直爱慕劳里,劳里也在被乔拒绝之后选择与艾美共度余生。那句“我一直比不过乔,在爱情上我也不会成为她的替选”一度将这种难言的矛盾推上高潮。

但艾美不是反派。在电影中,四姐妹都是鲜活的少女,你可以从自己、从身边的人身上看到她们的影子,看到关于女性的觉醒和成长。艾美和马奇姑妈到欧洲追随绘画事业,致力于找一个有钱人结婚,是因为她充分明白,婚姻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在经济之上,女性才有资本去谈艺术。冷静、客观、一针见血,艾美身上透出的是有魄力的“自觉”。

艾美重遇劳里后,不止一次谴责他的懒惰、堕落、无所事事,在与这样的人交谈时,她却不得不指出掌控“天才俱乐部”的是男性。对比乔的理想主义,艾美早已洞察了上层社会的男性运转逻辑,但这不代表她是屈服的,当还在学习绘画时,当拒绝富家公子的求婚而选择与所爱劳里结合时,艾美也是勇敢的。这个社会给女性的选择是婚姻,但艾美不为自己感到羞耻,因为错误不出在玩家身上。

(三)经济、爱情、消失的父亲

对比1992年版的《小妇人》,这部影片的一大不同就是父亲的巨大缺位。从一开始家中就没有父亲的生活痕迹,是母亲扛起家庭的责任,教会她们善良和关于人生的一切。父权的回避还意味着,家庭的经济问题落到女性身上,所以这部影片毫不避讳谈论金钱,谈论贫穷,谈论关于财富的渴望。无论是乔要以写作谋生(并不得不做出让步),还是梅格精打细算的生活,还是艾美对嫁给有钱人的执着,女性的“现实”以一种被赞赏的方式诠释,以一种充满魅力的野心进行再塑。

让很多观众意难平的是乔和劳里的爱情。很多人分析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真的爱,还是友情的依赖,有人把乔的后悔当成证据,但忽视了她解释这是对“被爱”的渴望。乔对于婚姻的抵触来源于对契约限制的恐惧,但这不意味着乔憎恨爱情。相反,她珍视爱,珍视自由,所以才会把婚姻看成给爱情上的枷锁。

最早步入婚姻殿堂的是梅格,乔想带她“逃走”的时候,梅格说:“虽然我的梦想和你不一样,但不代表我的梦想不重要。”和爱人成家抚养孩子,这是传统的归宿,在乔看来是对女性的限制,但对梅格来说是对幸福的具象化。如果选择做贤妻良母是对进步女性的背叛,这是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初衷?真正的女性自由,是女孩们的所有选择得到尊重,可以肆意去过她们想要的生活。

五、结语:这不只是四姐妹的故事

2018年,格蕾塔·葛韦格入选《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此之前,她的处女作《伯德小姐》让她成为第五位女性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获得者。今年,她导演的《芭比》掀起一场关于女性议题的风暴。

《小妇人》的成功,源于路易莎作为女性的反叛与觉醒,她看到父亲可以追求理想、而母亲却似乎要理所应当地舍弃自我,把内心的疑问与控诉隐藏在四姐妹的故事里,投射在乔·马奇对于写作和人生的坚持里。路易莎按照要求来写《小妇人》,最后却变成了一本关于她生活的书;同样,葛韦格也把它变成了个人化的电影。很巧的是,《小妇人》出版时,路易莎是36岁,而电影上映时葛韦格也是36岁,命运总是要给女孩们惊喜。

梅格参加朋友的豪华聚会时,给自己绰号“黛西”;后来,她给自己的女儿取名“黛西”;再后来,乔开了一所给“黛西”们的学校。某种传承的意味让我们动容,正如创作之外,乔、路易莎、葛韦格、银幕之外的女孩们让《小妇人》在一代代的叙述中变得鲜活,关于女性的议题也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向前。

乔最后捧着自己写作的书,一本记录她人生的书,一本写给女孩子的书,告诉我们,不负爱与自由。

【参考文献】

[1]Women’s Time, Julia Kristeva, The Kristeva Read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2]周建英.(2022).《小妇人》电影叙事改编的现代性建构.电影文学(03),147-149.

[3]林伟.(2022).电影《小妇人》的套层结构与复调叙事探究.安徽开放大学学报(03),72-75+96.doi:10.19371/j.cnki.issn1008-6021.2022.03.015.

[4]王昕.(2021).格蕾塔·葛韦格:“后大衰退”时代的姿势、声音与成长叙事.当代电影(06),130-137.

[5]贲蕾 周俊.(2023).女权主义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以《小妇人》为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1),65-68.

[6]彭文忠 粟代伟.(2022).新版《小妇人》:电影文本的叙事突围.艺海(06),57-61.

[7]Devika Girish .访谈:格蕾塔·葛韦格谈《小妇人》,文学及其他.Film Comment.2019年11月/12月刊

[8]店长.为什么我们需要新版小妇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181143/?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dt_dapp=1

[9]刘廿.(2023).后女性主义视角下《小妇人》中的女性身份和价值观分析——以乔·马奇为例.今古文创(15),22-2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07.

(本文为北京大学通选课《光影中的百年中国》2023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3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孙雁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锐评 | 陆欣然:《小妇人(2019)》:关于创作的创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