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预售制,为什么淘宝也玩不下去了?

2024-05-23 16: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年一度的618大促又到了,今年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淘宝取消了预售机制。

往年平台有一个提前的预售期,让用户先支付定金,等待几天后再统一支付尾款,而今年开始,用户不需要支付定金了,大促开始就可以直接下单。

大促预售的取消也算是大势所趋,在目前的主流电商平台中,淘宝是最后一家取消预售机制的,拼多多从来没玩过预售,京东在2023年双11就取消了预售。

在电商行业已经存在了长达十几年的预售制度,为什么现在玩不下去了呢?原因很简单,预售是一项坑了消费者,肥了商家和平台的制度。

01 “预售制”缘何产生?

关于预售制度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目前网上有不同的说法,从2012年到2014年都有。

实事求是地讲,预售当初出现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商家和平台在双11期间减轻备货和服务器的压力。

这一点可以从预售制出现之前的数据增长看出来:

2009年的双11,淘宝商城的销售额是5200万元,仅有不到30个品牌参与,共产生订单26万。

2010年双11单日销售额达到9.36亿,共产生物流订单1000多万,同比增长暴增近40倍。

2011年双11当日交易额飙升至52亿元,参加的店铺达到2200多家,产生的订单达到2200多万件,较2010年增长100%。

2012年双11当日,阿里系平台交易额达到191亿元,参与店铺数量首次突破一万家;订单数量也达到了7800多万件,较2011年增长近4倍。

双11的影响力和参与人数急剧增加,对于商家和平台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儿,但是也带来了麻烦。

因为每年订单数量都大幅增长,但每年增速差距很大,所以商家不知道需要备多少货才合适;同样对于平台来说,同样面临着要准备多少服务器才够用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尽可能精准的知道双11有多少人参与,有多少订单呢?

预售就是一个巧妙的制度,用户先下定金,平台和商家统计之后,做起准备来就心里有数了。

02 预售制让谁赚麻了?

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商家和平台逐渐发现,预售制度还可以成为“拿捏”消费者的“工具”,于是这一制度也开始逐渐走样了。

对于平台来说,通过预售制度可以获得以下好处:

帮助平台推高GMV。由于消费者在同一天付尾款,从而平台可以在双11或者618当天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成交数字,平台借此来营销。

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因为预售制度的存在,所以档期的时间就被再次拉长,活动的曝光时间也就增加了。

提前锁定用户。预售制度一般是伴随着折扣,因此可以吸引用户提前下单。

对于商家来说,利用预售制度可以得到的好处包括:

提前预售确定库存。根据预售来储备库存,尽可能地减少损失,避免多备货卖不完。

让商家提前回流资金。因为预售商家可以在大促之前就回收部分资金,减少资金的压力。

提升店铺的访问量。对于商家来说,消费者下定金的时候需要访问一次店面,付尾款的时候还要再访问一次店铺。用户访问数据提升了,商家也可以趁机推送更多的商品,带来更多的消费。

03 预售制为什么必须死?

商家和平台倒是可以通过预售制度拿到很多好处,而留给用户的全是坏处:

想用的商品不能立马拿到手,需要眼巴巴地等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等待收货;

预售定金不退,要拿到货之后才能退货,很多人就算不满意,感觉麻烦也想了想就忍了;

商家在预售期间宣称商品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用户支付尾款后发现商品价格更低;

但是由于过去淘宝和京东这两家主流平台都采用预售,消费者不爽也只能忍着,拿平台没办法。

但是随着拼多多和抖音等平台的崛起,事情就发生变化了。

很多消费者发现,自己等了很多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凑下来的满减、红包,最后的价格并不便宜,甚至比拼多多、抖音直播间直接下单还贵。

吃过一次亏之后,用户自然不会再上第二次当了。

在这个时候,如果平台再固守预售,相当于把平台的消费者直接推到竞争对手的平台上。

在低价优先、用户优先的大背景下,预售这一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制度被抛弃也在预料之中。

04 还有哪些电商规则需要“纠偏”?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如果真想回归用户,需要抛弃的不仅是预售制度,还有很多用户长期吐槽的问题也需要被解决。

比如,大促中各种复杂的套路问题。每年618、双11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促销规则复杂,消费者需要做“奥数题”算来算去。这种机制的背后就是所谓的“价格歧视”,赌的就是一些不明所以的用户搞不清,付出高价。

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用户不傻,久而久之对所谓的促销免疫了,大促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比如虚假展示价格的问题。只要是购物的人,都会上过一个当——商家展示页面价格和实际下单的时候价格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在平台上搜索电脑,满屏展示都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价格,但是真正进入店铺才发现,展示的价格也许是残次品的价格,也许是某个零部件的价格。

商家用一个极低的价格引流,实际价格却远超展示价格,实际就是一种虚假宣传,而各大平台却长期纵容这种行为也难辞其咎。

还比如,电脑端认为设置障碍的问题。目前主流电商平台基本对于电脑端都不太重视,甚至认为设置各种障碍,逼着用户用手机下单。

说实话,如果是十年前,这种做法还有情可原,可以说是转型移动互联网培养用户习惯。

但是现在已经是2024年了,为什么不能把移动端和PC端都做好呢,难道是觉得给用户多一些下单场景是一种累赘?

所以电商平台们在抱怨用户为什么不下单之前,也应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得够好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