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家庭︱生育困难夫妇的“眼泪”

姚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
2018-12-19 14:0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硕士毕业后,小张入职国企,和相恋多年的男朋友办了婚礼。结婚之后,两家老人纷纷表态可以帮忙带孙子,希望二人早日组建三口之家。但小张考虑到老公读博士还没毕业,自己也想要趁年轻尽快争取升职加薪。商量之后,两人决定先冲事业,过几年再要孩子。三年后,小两口均人到中年,事业小成。看到朋友圈晒孩子的同学朋友,两人羡慕不已,也将生宝宝的事儿提上日程。但试了很久,都没怀孕。去医院做了检查,才发现不孕不育的事实。由于年纪偏大,二人辅助生殖治疗成功的概率大打折扣。治疗之余,悔不当初。小两口十分懊恼几年前“先拼事业,再要孩子”的决定。看着年迈的父母烧香拜佛,帮自己求医问药,两人心中也愧疚万分…

在许多国产家庭伦理剧中,“不孕不育”几乎成为了幸福家庭、美满婚姻或人生赢家的头号杀手。现实中,很多夫妻饱受不孕不育的困扰。西方的研究发现,不孕不育夫妇的抑郁和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的夫妇,尤其是女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社会人士开始关注不孕不育给女性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2015年,我们先后与15位被诊断患不孕不育的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试图了解她们是如何看待生育的重要性,进而探寻不孕不育为其生活世界带来的影响。就这15位不孕不育女性而言,生育的意义非凡,不孕不育更是让她们身心俱疲。具体来说,不孕不育成为她们实现身份认同路上的绊脚石,更摧毁了她们通过生育实现和谐家庭的美好愿景。

生养过孩子的女人才完整?

访谈中,不孕不育女性经常用母职(motherhood)和女性身份(femininity)来说明生育的重要性。在她们心中,生育是一种天性,更是作为一名女性“身心完整”的标志。这份追求子嗣的内在动力,使得她们将自己的命运和“母亲”这个身份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孕不育可能会令她们失去“母亲”和“女性”的身份,进而否定个人价值和存在意义。

事实上,不孕不育更可能成为一段给身心带来极深影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对女性。古往今来,几乎所有人类文明都将女性和生育捆绑在一起。因为女性是新生命的孕育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承担着孩子的主要照护者的角色。然而,当一个女人无法孕育生命的时候,她的人生似乎就会落下污点。

另外,不孕不育还威胁到她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形象”。当同学们都结婚生子了,美好生活让人羡慕不已。但自己虽然结婚了,却迟迟没有怀孕的好消息,不免惹得别人闲言碎语,怀疑自己和爱人是不是“有毛病”。这些留言的杀伤力极强,会让患有不孕不育的女性本就敏感的内心更加脆弱。

悠悠的父权文化传统中,男性的生殖能力或性能力被看重,女性更有让男性欢愉且为他生育儿女的责任。当不孕不育发生时,人们习惯性地归因于女方,使得社会越来越回避男性在生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这也就解释了,一些健康的妻子会为了保护自己老公的颜面,声称是自己的问题才导致了不孕不育。虽然,这一定程度上保全了丈夫和家族的颜面,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苦楚又应与何人说。

咨询室里,小李夫妇红着眼眶。小李的弱精症令二人一直怀不上孩子。妻子诉说着求医问药的经历,说到不孕不育的病情,几度哽咽。小李一手抚摸着妻子的背,另一只手擦拭着自己的眼泪,不断喃道:“是我对不起她”。

小李二人本是大学同学。婚前,女方家长曾介意男方的经济实力。后来,二人最终说服了女方父母,喜结连理。婚后,两家人也都期盼着二人的爱情结晶早日到来。然而,几年下来,毫无音讯。去检查后,方才晓得男方患有弱精症。为了不让父母过多指责丈夫,妻子一直声称自己的问题。

面对不能顺利孕育生命的事实,妻子要处理自己失落、缺失、伤心等情绪,可能还要应对来自外界的谴责和责备。虽然,小李夫妇很爱对方,妻子也不介意当“替罪羊”。但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妻子承担过重压力,而丈夫也因内疚和羞愧而痛苦不堪。

孕育新生命本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不孕不育带来的波折会让这对夫妇终生都难以忘怀。所以,每对患不孕不育的夫妻都应被温柔对待。然而,我们的社会对不孕不育存在太多误解与偏见,对不孕不育夫妻存在太多歧视或忽视,经常逼得夫妇采取自我隔离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压力。如果人人都多一点同理心,也许不孕不育就真的只是一种病,治了就会好。就算治不好,夫妇也能拥有美满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生育关乎家庭和谐

生育不仅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婚姻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觥筹交错的喜宴上,“早生贵子”是最应景的口头语,被当作是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新人缔结婚约时,家庭中所有人对新生命的期待仿佛都顺理成章,新婚不久就怀孕似乎也是大家默认的社会规范。然而,不孕不育像是一道乌云给本该幸福的婚姻生活蒙上了阴影。

生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生儿育女对于家庭建设的特殊意义。在科研经历中,我和很多饱受不孕不育问题困扰的女性聊天,了解她们的生活经验。一次一次的采访过后,我慢慢发现,比起那些因辅助生殖治疗引起的身体疼痛,来自丈夫或者家人的冷漠、责备、排斥、抱怨更让人寒心。所以,不孕不育之所以伤人,不是因为她们的身体出了或大或小的问题,真正困扰她们的是无法生养的事实可能会令丈夫疏远自己,公婆嫌弃自己,社会歧视自己。

很多不孕不育夫妇认为,生育是尽孝。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的生育观念认为生孩子是延续香火,当代中国人越来越看重生养子女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但不可否认,很多不孕不育夫妇,尤其是女性认为生孩子不仅是个人诉求,也涉及父母的心愿。甚至有些不孕女性会将父母对子嗣的需求凌驾于自己的需求之上,让人心疼。

小花是一名公务员,和丈夫结婚七年,一直因为内分泌紊乱无法受孕。她和公婆感情很好,婆媳之间也从未红过脸。公公婆婆在得知小花的病情后,并没有多加指责,反而在金钱上和情感上支援小两口的辅助生殖治疗。

比起其他不孕不育女性,小花多次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公婆是温暖体贴的。然而,小花还是背负着很重的思想压力。因为小花的丈夫是三代单传,她知道公婆内心还是非常渴望一个孙儿的。一直不能顺利怀孕令小花觉得自己对不起公婆的疼爱和关心,不配拥有美好的家庭关系。

在访谈中,不孕不育女性往往很内疚与羞愧,认为是自己令父母也陷入不孕不育所带来的痛苦中。对于这些“无辜”的父母和家人,她们愧疚于无法实现父母为人“祖父母”的心愿。正因为不孕不育,她们无法怀孕,无法成为一个好妻子、好女儿、好儿媳。为此,痛苦不堪。

对不孕不育的误解

公交车椅背上治疗不孕不育的小广告,让人们误认为不孕不育是一种病。有病治病就好。然而,患上不孕不育并不仅仅是身体疾病这么简单,它还有可能重新给当事人的家庭关系、婚姻感情和个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社会上很多人对不孕不育存在误解,患上不孕不育并不代表终生无法孕育生命。事实上,不孕不育的医学定义是在一年内无避孕且有规律性行为的情况下无法受孕的情况。即便个体患有生殖系统问题,但通过临床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可以实现为人父母的心愿。

如果不孕不育是单方面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一切克服这次考验。有的时候,正常的一方会因为暂时未有子嗣就放弃当初与另一半相守到老的承诺,留对方一人在冷风中,携手下一位伴侣共谱生儿育女的人生篇章。

当然,更多的夫妻选择共同面对不孕不育。这里涉及到另一个误解,很多夫妇错认辅助生殖治疗是救命稻草,一定会为他们带来宝宝。在一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周期内成功的概率大致为30%-40%。所以,很多夫妻会在某次治疗失败后情绪沮丧且失去信心,或者“奋不顾身”地进入下一个周期。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夫妇都有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

“不能说的秘密”

大多数夫妇都将不孕不育看作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这样做也许可以免受外界的干扰和议论,但却也将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支持拒之门外。由于无法接触到有效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夫妇只能独自承担不孕不育造成的经济压力和心理痛苦,使得通过辅助生殖求子的这条路更加荆棘难行。

其实,夫妻之所以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不孕不育,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不孕不育存在太多误解,少了些许宽容。当一个人被诊断患上不孕不育,也许他/她不会被口诛笔伐,但却免不了被人议论纷纷。另外,社会上普遍将生育和性能力混淆,认为不孕不育就是性能力差。如此,不孕不育夫妇不愿公开自己的病情,也就容易理解了。没有人愿意被亲朋好友背后议论其夫妻生活。

面对是否向亲朋好友透露不孕不育,夫妻往往容易达成一致,有明确的态度。然而,面对是否向双方父母坦白二人的不孕不育,很多夫妻都犯了难。一方面,他们很怕这件事会害得父母跟着一起着急,另一方面,他们又疲于应对父母的不理解和催促。所以,不孕不育夫妇在治疗之余,还要处理不孕不育给家庭关系带来的严峻挑战。

小丽和丈夫结婚已经三年了。自从结婚后,双方父母一直催促他们早点生孩子,小两口一直以“再玩两年”为由拖延着。最近,周围同学朋友都纷纷生了孩子,小丽夫妇也琢磨着备孕。取消避孕很长时间后,小丽也没有怀孕。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小丽的子宫有问题,不易怀孕。伤心之余,小两口决定听从医嘱,积极治疗。

一开始,双方家人并不知情,总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催促着他们快点生育。情急之时,父母还会埋怨他们不孝顺,指责他们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盼孙心切。后来,双方父母发现了他们的医疗诊断书,知道了两个孩子患不孕不育。

两代人没有就此事进行沟通,双方都怕说错话伤到彼此本来就脆弱的神经。后来,小丽发现双方父母嘴上不再唠叨,但他们的情绪变得十分低迷,行事变得小心谨慎,两代人都背着各自的精神负担艰难度日。

一个孩子的诞生,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会决定一对夫妻的幸福,更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和谐。反之,不孕不育所带来的影响也绝不局限于个人生活中。也许,这些夫妇将不孕不育视为夫妻俩的秘密。但家人的关心与问讯不会就此消弭,甚至可能会越演越烈,最终弄巧成拙。在家庭生活中,要不要向父母亲朋透露不孕不育,如何告诉他们,如何处理来自亲朋好友却不被自己欣赏的“帮助”和“关心”,都是不孕不育夫妇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很多不孕不育夫妇都认为没有必要和父母沟通这件事,只要积极治疗后就会顺利怀孕,一切也就迎刃而解。当然,幸运的夫妇可能会在接受治疗后不久就如愿以偿怀孕。但我们应该了解更多夫妻的辅助生殖治疗之旅,极有可能是一条十分漫长的路。在这期间,如果一直瞒着父母,极有可能造成家庭矛盾和冲突。上一辈人由于不了解小两口的处境而严加苛责,小两口也为了隐瞒病情而精神紧张。

这里,我们并不鼓励所有的夫妇都百分之百向家人“坦白”,至少不是没头没脑地“坦白”。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夫妻俩应该充分沟通和协商,因为小两口是最了解这个大家庭的人。“说”与“不说”、如何“说”和怎样“说”本身并没有对错,关键是能否让夫妻及家人都能心安。如果夫妻二人对此没有头绪,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社会工作者或婚姻咨询师等。

涉及到代际关系时,两代人可以先坐下来,聊聊彼此的情绪,为彼此创建一个亲眼看到爱、温暖和关怀的沟通场域。再来,评估一下父母是否能够理解当下的状况,准备一点耐心和他们解释不孕不育以及后续的辅助生殖治疗。一个和谐且温暖的家庭环境是需要两代人共同构建的。尤其是在不孕不育的场景下,因为所有牵涉其中的人都有眼泪。

生育困难夫妇需要更多支持

在中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婚姻法》均有相关条文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每个人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对于生育困难的夫妇而言,生育再也不是自主权利,因为孕育子女的自由被不孕不育剥夺了,这份“求而不得”的挣扎与痛苦似乎无法被他人理解。

面对生育困难,夫妇俩不需要同情,确需要共情;不需要逼迫,确需要空间;不需要议论,确需要支持。当家庭成员能以夫妻欣喜的方式提供支持,理解生育并不是家庭和睦的充要条件时,才真正实践了家庭和谐。当社会大众都对自己的生育观念行为都足够的思考,对别人的生育选择有足够的尊重时,才真正实现了生育自由。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育选择仍犹豫不决,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否能接受自己的人生中没有孩子。深思熟虑后,如果你能接受终生没有亲生骨肉这一后果,且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即便未来真的会遇上不孕不育,它也伤害不了你。如果现在或将来的你都无法接受无孩的人生,那么建议你早点去实践母亲/父亲的身份,早点体验为人父母的生活。如若人生会无奈地遇上生育困难,我们至少可以选择一个更年轻的自己去应对生育困难及相关治疗所带来的身体疼痛、心理压力和家庭关系紧张。即便没有孩子,只要夫妇同心,也可以拭干眼泪浪漫到老;只要家庭和睦,也可以欢声笑语继续前行。

(文中的案例已隐去可识别被访者身份的信息。)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