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脂肪肝变肝癌,只因这些给自己“下毒”的吃法

2024-05-25 07: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常笑健康 常笑健康

江西的王先生查出患有中度脂肪肝,为了逆转脂肪肝,他便开始晨跑,并且在饮食上也更加注意了,多吃素,少吃肉。

但一年后,王先生去复查时却被医生告知,脂肪肝已经恶化成为肝癌,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王先生不解:“我每天坚持锻炼,还天天吃素,怎么会恶化成癌症?”

在经过了解王先生的饮食后,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碗泡发隔了好几夜的木耳。王先生喜欢吃凉拌木耳,为了省事就每次泡一大把木耳放在冰箱里,每天取一点出来吃。

医生表示:木耳在长期泡发中会产生“米酵菌酸”的物质,而它具有强致癌性,正是引发肝癌的凶手之一。

隔夜木耳——米酵菌酸毒性极强!

米酵菌酸是一种毒素,在长期发酵、浸泡的食物里很容易产生,如谷类发酵制品(发酵玉米面、玉米淀粉、糍粑等)、淀粉制品(凉皮、河粉、肠粉、米线等)、变质的木耳和银耳等。

这种毒素十分顽强,即使高温蒸煮也未必能杀死它,更何况王先生总是吃凉拌的木耳,毒素含量肯定更高。

米酵菌酸中毒初期会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的症状,容易被大家忽视,但随着体内毒素的蓄积,肝脏作为身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其代谢负担逐渐加重,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引发癌变。

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米酵菌酸,还会引起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等危急情况,之前的“黑龙江酸汤子”事件,就是因为食用了发酵玉米面,导致了一家八口全部死亡的悲剧。

9人食用,8人死亡!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它!

因此大家在平日里的饮食一定要注意,远离米酵菌酸!

爱肝,少吃些“有毒食物”

除了米酵菌酸,肝还怕很多有毒物质,都隐藏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01

黄曲霉素

发霉的谷物、坚果

黄曲霉素是一类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它对肝脏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可能引发肝损伤甚至肝癌,危害巨大。

这种毒素常隐藏在花生、玉米、大米等谷物以及食用油、坚果中,如果遇到发霉食物应该将其全部舍弃,不要把发霉地方去掉,再接着吃,仍然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02

原蕨苷

没焯水的蕨菜

蕨菜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2B类致癌物,主要因为其中含有“原蕨苷”的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被喂食蕨菜的小鼠患肿瘤风险增加,因此被认为是可能让人类患癌的物质。

避免吃蕨菜患癌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摄入量,并且焯水后再食用。

03

亚硝酸盐

没焯水的香椿

香椿中亚硝酸盐含量相较其他蔬菜是比较高的,而且香椿放置时间越久,其含量就越高,直至第4-5天才会逐渐下降,因此要控制香椿的摄入量,并且吃之前记得焯水。

不想肝中毒,多做3件事

01

多睡觉

夜晚睡眠时是肝脏解毒和自我修复的重要时间,因此保养肝脏,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最好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每晚睡够7~8小时。

有睡眠障碍的朋友们可以补充GABA,这种物质能直接作用于脑神经,促进大脑放松,增加深度睡眠时长,提升睡眠效果。

02

少喝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出现中毒性肝损伤,初期只是会出现食欲减退、肝区不适、乏力等酒精性肝炎症状,发展到后期则会诱发广泛的肝细胞受损甚至癌变。

因此建议大家少喝酒,尤其避免空腹喝酒、喝冷酒、猛喝烈酒等行为。

03

按时体检

即使没有不舒服的症状,也建议每年按时体检,及早发现肝脏病变,进行干预。

建议脂肪肝患者至少每半年进行1次全面复查;如果合并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则建议每3~6个月进行1次复查;如进展到肝硬化阶段的患者,务必每季度复查1次,并密切筛查肝癌。

卵磷脂可以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帮助肝脏溶解多余脂肪和胆固醇,提高肝脏解毒能力,对于养护肝脏十分有帮助。

适当吃点鸡蛋黄是补充卵磷脂的好方法,也可以额外吃点补充剂,对我们的肝脏很有好处~

文章作者:柯柯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标题:《脂肪肝变肝癌,只因这些给自己“下毒”的吃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