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公务员手记|贫困地区怎样改进中学课堂教学?

曹东勃
2018-12-20 15:4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前不久,我观摩了挂职所在地的全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竞赛。来到云南已有5个月,我跑了全县14个乡镇中的11个,去了130多所学校中的27所。从小学到高中,我听了不少课,但多是语数英三门主课。这门道德与法治,我还是第一次听。结合对教学比赛的观察,以及近一段时间的听课体验,我对贫困地区如何改进中学课堂教学,也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

课堂教学:鼓励“独唱”,减少“大合唱”

不止一位我的大学同行说过,中学的教学是有章法的,是规范的。我自己听课下来的感觉也是如此,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大学教师学习的地方。大学授课相对自由,90分钟的课程,兴之所至,有时旁逸斜出几十分钟也完全可能,在第90分钟收尾到何处,并不重要,大可以放到下次课接着讲。而中学就不同了,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节奏,中学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设计和完整的把控。

但另一方面,初中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和体验度。从教学比赛的现场,以及我之前听过的很多课堂现场来看,我注意到中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简单的,有时甚至是单调的。

我们千万不要把互动理解为设问。有的老师养成了一些比较生硬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听清楚了吗”,“明白没有”。这算不上一种互动,因为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一般疑问句,而且问的过程中带着强烈的诱导性,而学生实际回答的也只能是肯定的答案。

我也听了高中的课,高中课堂上这种“千人一面”的大合唱几乎没有,是老师有意这样去做的?还是随着学生成长自然而然的结果?不得而知。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初中就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表达的意识,鼓励他们“独唱”,尽量减少“大合唱”。

我们80后在90年代中后期上初中时,是拿着一本完全没有插图、内容比较枯燥的32开的《思想政治》死记硬背。现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很务实,很接地气,也很契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环境。但我有一种忧虑,就是教材编写在努力贴近学生,而如果教师不改变那种灌输的讲授方式,两相抵消,实际上教材改革的效果也就没了。

元阳县民族小学教室 中国红河网 图

我一直认为,讲大课的老师(不论小学中学大学),实际上相当于电脑游戏里在固定地点反复“打怪升级”的那一类玩家。长远来看,这是低水平重复劳动,其实不算好事,但如果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话,那么短期来看,这是一种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途径。同样一个内容,讲整个一个年级,一周讲三遍六遍,只要你注意提醒自己,避免惰性,那么想不提高教学水平都不可能,因为你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进步一定比其他人快。

所以我们要从更加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大面积课程的教学。更何况,在中学的教育体系中,德育类课程担负着特殊的教化功能,教导孩子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世界。在这之前,可能不会有人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讲这些严肃话题,中学的德育教师很可能是孩子们人生中这类话题的第一交谈对象,可谓责任大、担子重。

教学竞赛:过程重于结果

和平年代,没有硝烟,士兵要训练,部队要比武。教学竞赛也是同样的功能。“比”不是目的,比学赶帮超,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对一个贫困县来说,每年组织一次教学比赛已属不易,但摊子也不可能铺得很大,只能分学科进行,所以往往是几年下来,一个学科才轮到一次教学比赛机会。把全县这么多同行聚在一起,听听他人的教学设计,看看别人的授课方法,对自己一定是有启发和鞭策的。

作为大学老师,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说,感到对教学竞赛要以平常心对待。我在大学从教八年多了,参加校内外的教学竞赛不下十次。最初拿的只是类似“精彩多媒体课件”之类的单项奖,慢慢也拿到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以及教学骨干、教学能手之类的称号。重视教学工作,是一种本分,并非被逼迫的无奈之举。我先后工作过的两个单位的领导,也都很重视教学,所以最初的教学比赛推荐我参加,一发而不可收,以后凡是此类活动,大多都跑不掉。一开始,我是有点抵触的,我们花一个多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设计教案、做课件,就为这么一场“秀”?

大错特错!你只有把这个想法变过来,才会公私兼顾,一举两得。干嘛要把比赛就作为一个“秀”呢?我们追问自己的内心,难道不想找个机会,把教学流程重塑和再造一下吗?一直都想啊,不过是心中的惰性使然,从来不动真格。那么,索性就把准备比赛的过程,真刀真枪地变成让教学脱胎换骨的过程好了。很多教学比赛,要求参赛者从自己讲授的课程中选择20个教学节段(一个节段是20分钟),而且这20个节段必须覆盖全书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实际上接近全覆盖了。无论你再怎么选择自己熟悉的教学片段和知识点,要覆盖三分之二以上,就需要对整个课程体系无死角地掌握。然后你要把这20个20分钟的教案、课件、课堂设计、参考文献等统统准备好,最终比赛时只有1/20会被抽到。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可是一旦完成了这个准备过程,你也就是把课程重新改造了一遍。它会让你的学生直接受益,也将让你未来的授课过程势如破竹。

所以我一直强调,教学竞赛在这个意义上也形成了一种教学成果,理应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尊重。不论获奖的教师还是没有获奖的参与者,都是这个课程建设的骨干教师,也一定会得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上的持续关注。

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我之前在县里几所中学调研和与老师们座谈时,都鼓励他们,绝不要小看自己。教育是一门学问,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

挂职几个月走下来,我也发现一种现象,我们看问题往往是尖锐的,但有些老师却没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当然,现在的家校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在贫困县有三分之一人口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更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家长把孩子甩给学校了。但家长是流动的,学校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家长可以“甩包袱”,学校却不能“踢皮球”。我们不能总是一味嗟叹,一味抱怨,至少要拿出气力来研究这个现象,琢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理、思想、情绪如何疏导。这既是一种德育的实践,也是一种德育的研究。这也是这个课程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说它是一碗鸡汤,那就要文火慢炖,把这碗鸡汤炖好,给这些留守儿童补气,让他们看到阳光和希望。

尽管有中考的指挥棒在,有统一考试在,但这不应成为束缚住大家手脚的绳索,教学改革的空间仍然存在。特别是类似“道德与法治”这样的德育课程,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非常精彩,也闪耀着人性光辉。我们讲这样的内容时,特别要避免一种漂浮的状态,要沉到下面去,把这种严肃题材的厚重感讲出来,而不是带学生热闹一下。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要超越八小时内外,时刻带着问题去观察世界和热爱生活,随时发现新的素材,形成新的观点,将其融入和充实到你的课堂教学之中。既要紧扣教材的主题,领会教学目的,又要大胆地去补充、完善乃至改造教材,大胆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跨学科地组织你的课堂教学。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主义的。

此外,老师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教师自身更要活到老学到老,我看了很多中学的图书室,也有大量可供教师借阅的书籍,真的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无论是借助网络,还是自己买书,抑或是借书,都不能放松学习,以免蹉跎了岁月,荒废了“武功”。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现挂职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