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奇怪研报︱金融中心的沪港双城记:上海怎么做?

徐奇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19-01-03 18:0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在全球金融中心网络中,纽约和伦敦同处于第一集团,两者瓜分了西半球时区、欧洲时区的金融市场。而在远东时区,尚没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能够与纽约和伦敦匹敌,这似乎是一个空白。目前,香港、东京、新加坡毫无疑问已经处于第二方阵,上海作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地位正在快速上升,但距离前述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不过潜力可谓巨大。

虽然从长远来看,上海有望超越远东其他城市,挤入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集团。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加可以期待的情形是——在一国两制的大背景下,上海与香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差异性定位,以沪港双城记的协同关系来统筹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发展,从而奠定中国金融市场在远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为此,课题组就沪港金融中心的协调、分工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基于调查评估,我们对上海和香港的10个金融功能进行了比较,并将优势边界进行了三块领域的划分:上海优势、香港优势,以及交集地带。最后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本项问卷调查的受访者具有较强代表性

本次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设计,经内部测试、改进之后正式发布问卷。本次调查通过定向邀请方式与受访者联络,部分受访者系通过网络平台填写问卷,部门受访者通过当面访谈填写问卷。经过筛选共获取有效问卷142份。从受访者所在机构类型来看:政府职能部门(29%)、证券和基金公司(27%)、学术研究机构(22%)、商业银行(14%)、其他未分类机构占8%。其他未分类机构是指: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交易所、信用评级机构。

从受访者所处的地区来看:北京和上海的受访者分别占40%、23%;境内其他地区受访者占到30%,这里的“其他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省份;香港和国外的受访者占5%;其他未知IP地址占4%。从受访者的工作经验来看:75%的受访者拥有6年至50年的工作经验。全部受访者工作经验的均值为12.3年,中位数为12年。

从受访者所在机构的资产规模来看:资产规模在50亿人民币以上的机构占72%,在500亿人民币以上的机构占43%,这表明受访机构主要以大中型金融机构为主。从受访机构在本地连续经营的时间来看:连续经营5年以上的机构占89%,10年以上的机构占58%。这些都表明,受访者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在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来避免一些潜在的干扰因素,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二、上海和香港对比:10项金融功能的潜在优势评估

所有受访者对上海、香港的10个金融功能进行了打分评估。打分方法是:0分,表示某项业务极其适合在香港发展,100分,表示某项业务极其适合在上海发展,50分,表示某项业务在两地发展并无差异。

以下是10项内容的打分结果(平均分):

1人民币国债市场(82.7),2内地大型企业在中国的上市(79.4),3基础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49.6),4人民币国际清算(42.8),5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亚洲总部(35.4),6亚洲企业在中国的上市(28.0),7全球资本对亚洲投资的财富管理中心(25.6),8复杂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20.2),9人民币离岸市场(18.3),10非本币国际货币的离岸市场(17.8)。

从上海的角度来看,前述10个功能可以按照评估的优势大小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目前上海具有绝对潜在优势的功能,人民币国债市场(82.7)、内地大型企业在中国的上市(79.4)。这两项评分接近80或高于80分,上海的优势大大超过香港。

第二类,上海和香港之间的潜在优势对比尚不完全明确,不同受访者之间的评估意见具有较大分歧。具体是包括以下三项,基础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49.6)、人民币国际清算(42.8)、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亚洲总部(35.4)。虽然三者平均分均低于50,但是如果按受访者所在机构进行分解,可以发现不同机构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例如,基础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49.6)项下,政府部门受访者对其打分为54.9,证券公司受访者的打分也达到50.6,其他机构的打分也有52。再如,人民币国际清算(42.8)项下,政府部门和证券公司打分分别是56.7、50.4。又如,关于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亚洲总部(35.4),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打分分别是49.5、46.4,比较接近50的临界值。

第三类,香港目前仍具有明显潜在优势的功能包括:亚洲企业在中国的上市(28.0)、全球资本对亚洲投资的财富管理中心(25.6)、复杂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20.2)、人民币离岸市场(18.3)、非本币国际货币的离岸市场(17.8)。

总体上,一般的政府受访者,对于上海在各个市场上的优势更为乐观,其对各10个市场打分的均值为45.3,高于各行业41.1的均值。商业银行受访者对上海的比较优势则相对缺乏信心,其对10个市场打分均值为38.5。研究机构和证券公司(含基金)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受访者,政府受访者对上海的潜在优势更为乐观。这可能是由于其他机构的受访者的判断更多基于现实情况,而来自政府部门受访者的判断则更多基于上海自身的发展潜力,以及政策可能发挥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政府受访者也认为10项业务中有6项可能更适合在香港发展。

三、上海要抓准即将到来的时机,提升金融优势、推动沪港合作

从调查结果来看,沪港金融分工有明确的部分、也有模糊地带。其中,前述10项业务中有7项内容都相当明确,即上海在前2项具有明显优势,而香港在后5项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对于以下3项业务的优势评估,仍然存在分歧因此是模糊地带,即基础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人民币国际清算、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亚洲总部。

第一,上海要巩固前2项具有明确潜在优势的金融功能,即人民币国债市场、内地大型企业在中国的上市,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优势。在未来几年中,直接融资市场在上海的发展将迎来重要机遇。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这一点。2019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财政政策将积极发力,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市场规模预期较有较快扩张。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债市场的建设完善,对于构建债券市场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的股票市场在多年的动荡之后也需要痛定思痛,努力完善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将上海的上述定位优势切实转化为现实优势。

第二,美联储即将在2019年中结束加息周期,上海要抓住这一时间窗口,在安排好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前提下,拓展潜在优势的空间,积极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前所述,10大功能当中的3项(基础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人民币国际清算、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亚洲总部),各界的优势评估有一定分歧,上海和香港各有优势。不过,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也在推进行当中,因此这三项功能在上海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但是,随着内地金融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在2019年中面临结束,甚至可能随着美国经济增速出现拐点而进入降息周期。在此背景下,预计中期当中,中国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将逐步缓解。上海应提前有所准备,协调好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趁势而上地抓住这一时间窗口,利用好天时的因素。争取用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使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明显提升,甚至将金融市场的分工优势拓展到上述3项内容。

第三,不过也要看到,上述3项业务,也正是沪港金融分工最容易发生竞争的重点领域,这就需要沪港在这些领域进行统筹协调。不排除在中期内,香港在上述3项金融业务上也会有所作为。因此在这些业务内容上,上海与香港可能将会面临一些直接的竞争。两地政府需要建议更为密切的、制度化的安排。香港也要突破粤港澳大湾区的思路,从国家的全局、从一国两制的高度来关注沪港的金融协同分工问题。两地的金融主管部门、金融行业协会应首先建立起多轨的日常联络、互动渠道,并开展一些交叉领域的合作研究项目,为今后的沪港金融双城记作好人际关系的准备、理论研究的准备,以及政策沟通的准备。

第四,香港不能限于与上海争利的处境,要向全球金融价值链的更高端进发。如前所述,10项功能的优势评估当中,香港有5项具有明确的优势,其中大部分也是上海在中期内所难以企及的。具体包括:亚洲企业在中国的上市、全球资本对亚洲投资的财富管理中心、复杂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人民币离岸市场、非本币国际货币的离岸市场。尽管如此,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也会让香港体会到压迫感。但是香港要以此为动力,不能满足于当前在国际金融中心当中作为批发中心的定位,要真正向复杂衍生品的开发、设计等领域进发,提升自己在全球金融产业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将上述对于上海的相对优势,真正发展为香港的现实优势。唯有如此,沪港金融双城记的合作空间才能真正打开,并形成良好的互动。

-----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于

2013年5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关注主题是

“沪港金融发展战略关系协调”,调查结果此前并未公开。虽然是多年前的调研,但对于今天的思考仍然有其启发意义。作者徐奇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