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权健倒了,能吓得住老年人么?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微信公众号
2019-01-08 17:32
舆论场 >
字号

在引发舆情两周后,权健倒了。这十几天,大量保健品科普帖和传销分析帖井喷,试图借此完成一次社会观念的抬升,不过文章概念中的受众——比如老年人,能被真相“吓”住么?

够呛。

看三个数据。2015年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2018年的网络传销调查显示,相信熟人传销导致上当受骗金额超过5000元的案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到40.12%。同样在今年,由社科院牵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网上受骗比例高达67.3%——这里统计的是50岁以上人群。

有点不礼貌的说,如果一位老年人能概览上述密集的数字,那么可能会更不容易被传销掌控;如果这样数字密集的段落他会本能跳过,那么他也同样不会阅读那些事实上以他为对象的分析帖。铺天盖地新闻案例和身边事,帮我们绘出了传销所瞄准的老年群体的画像:可能,一个文章段落数字超过三个,就没有阅读欲望了;一个信息需要两个以上信源交叉印证,就不想再追问了;一件事情要经过几个逻辑推断,就不会再深入了。

熟人社会和权威崇拜,解决了上述问题。逻辑判断是一件烧脑的事情,但如果一个组织打上“中华”“全国”“国家扶持”“文化产业”“有政府背景”的名号,或再有退休官员站台,那么这种“权威性”就可以自然覆盖其逻辑硬伤;信息源可疑也没关系,只要有朋友圈加持,只要熟人都在用、都说好,那么可以等同于“眼见为实”。从20世纪初的旁氏骗局开始,传销的心理控制术已经经历了精妙化的推演,而中国老年群体,为这种精妙控制提供了合适的抓取对象。

整体主义的判断一般都会非常粗糙,但又不得不承认,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履历在传销和保健品骗局中清楚的呈现出来。人在少年时代开始形成知识构架时,被强化训练的是对权威的服从,而不是独立判断和质疑精神,当遇到思想中的博弈时,就会自然调动“权威不能质疑”的观念免疫系统。而当这样的思维方式,与熟人社会的传统调和,则更容易衍生出从众的心理,衍生出人多就意味着对、人多就意味着好、人多就意味着可行性的惯性判断。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结果是文化与社交生活贫瘠。光明网评论员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对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的老人而言,如果他要读书,很少有社区图书馆或读书会;要听讲座,也罕有不卖药、不卖理疗仪、不推销理财产品的。能选择的社交和文化活动屈指可数,主线就是以理财产品、“线上投资”、保健品买卖为主题的松散集会。借着这些活动,邻里间有了聊天话题,老朋友间有了聚在一起喝酒的机会。传销者组织的观摩活动变成了邻居一起短途出游的契机,产品推销现场成了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传销与保健品买卖,在此已经成为了形成社群的轴线,早已超出了经济活动的影响范围。

不止一篇文章总结过,容易被传销洗脑的人群是恰恰是代际意义上的“两端”——青年学生和老年人。有意思的是,如果扫描相关研究,以防范大学生传销为主题的社会刍议、教育论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胜枚举,而在相关论文平台输入“传销+老人”“传销+老年人”,文章则屈指可数。这是不是可以看作一个隐性的社会判断:对于思维模式已经成型的群体,“防范”二字是乏力的。

津门权健轰然倒塌,当然比文字构建的防范机制更有力。但能不能在重点群体中砸出点响动,或者说,是不是需要持续性的传销查处才能警醒谁,还要看。

(本文原题为《权健倒了,能吓得住老年人么? | 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周子静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