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开山大师兄》在南京首发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19-01-13 18:3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一本专门找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进行对话的著作问世了。

1月12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开山大师兄》在南京首发。本书作者为许金晶和孙海彦,生活中是两口子的他们,对新中国首批文科博士中的十位进行了访谈。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这十位“开山大师兄”包括国内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莫砺锋,第一位政治学博士俞可平,第一位历史地理学博士葛剑雄,等等。

《开山大师兄》一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再现了这些学者当年在博士阶段求学的情况,以及学术研究与时代家国变迁之间的互动等内容。

作者许金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创作源于2017年5月份,他和爱人孙海彦一起,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等多位出版人、书评友人一起吃饭。

饭局上,大家聊到了南京大学青年教师陆远在其公号上推送的《开山大师兄》一文。这篇文章详细梳理了新中国文科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推送之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许金晶当场提出,完全可以找到这些“开山大师兄”,以访谈的形式对他们的博士求学经历和学术生涯进行梳理,结集出版。获得支持后,许金晶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和创作。

2018年,《开山大师兄》出版之前,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曾对书中各篇访谈的节选版进行过连载。

无疑,这批博士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正如该书推荐序中所说,新中国这第一批博士几乎人人都有故事。

出席首发式的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内首位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莫砺锋直言,自己作为“共和国同龄人”,这辈子很坎坷。“我1966年高中毕业,都准备填高考志愿了,高考却突然废除了。”他说,原本他是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后来下乡插队期间也是带着大量理工书籍,但理工自学太难,最终不得不放弃。

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已经29岁的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不久后,他又考取了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文坛泰斗程千帆先生。

当时还没有《学位条例》。直到1981年《学位条例》公布,南京大学开始考虑招博士生,莫砺锋继续师从程千帆,攻读博士学位。“他还请了三个助手,四个人管我一个人。”

在首发式上,莫砺锋直言,所谓“新中国首批文科博士”对他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多意义,但对于新中国的教育来说,标志着现代教育制度走上正轨。

同时他认为,《开山大师兄》这本著作可以让现在的博士生们知晓,学位是来之不易的,不可在求学期间虚度光阴。

有人总结出“开山大师兄”们的集体特点,比如基础不好、年龄偏大、外语水平不高、培养制度不完善等等,莫砺锋表示基本认同。

然而,这些如今看起来都是缺点的特点,却没有对“大师兄”们日后的成功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在《开山大师兄》一书推荐序中如此写道,这些“缺点”,反而造就了“大师兄”们的独特之处。比如,“基础不好,反而成为他们如饥似渴学习的动力;年龄偏大,反而激发了他们追回逝去青春的热情;制度不完善,正好为导师发挥其培养特色提供了便利。”

陈洪捷也发问道,反观今天的博士生,基础比以前好多了,年龄也合适,外语水平普遍很好,培养制度也很严格,但论质量,“大师兄”们当年远在今天的博士生之上,原因何在?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