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权健之后华林被查,“做大即合法”的逻辑行不通了

澎湃特约评论员 任然
2019-01-14 13:2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据媒体报道,1月11日下午,河北华林酸碱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林”)在河南商丘的会场已经被当地相关部门查封,商丘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睢阳分局执法人员表示,他们正在收集线索,一经查实其涉嫌传销将依法处罚。 

在由权健事件发轫的保健直销行业监管风暴之下,华林被查,很可能只是序幕。它的具体问题,到底是涉嫌虚假宣传还是传销,抑或兼而有之,相信监管部门不久就会给出定论。 

其实,凭常识推演,华林早该被查。在2018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向直销企业通报的2017年直销投诉情况中,华林以33件投诉高居榜首,比第二名权健的16件还多出一倍还多。只是,监管部门后续到底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并未见有公开的信息披露。 

更耐人寻味的是,去年11月,美国“酸碱体质”创始人罗伯特·欧阳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但在国内,包括华林在内的打着“酸碱体质”概念推销的保健品企业,依然没有任何收敛,也没见监管部门作出明确反应,直至这次权健风波“意外”来临。 

从权健到华林,乃至其他一些名声赫赫的直销企业,它们都并非一般的小作坊,而是年营收达数十亿,且拥有合法直销牌照的巨头。这些企业凭借着种种模糊操作一路壮大,而壮大本身,又为其“合法性”构筑起了一种视障效应。

对于消费者来说,面临这种在行业内“呼风唤雨”的大企业,要辨别其到底是否合法,本就是困难的,甚至也是“多余”的。这次报道中,华林经销商的一句“要是传销,公司的10家总部是怎么做起来的”反问,可以说明不少问题。 

事实上,这在保健品行业是一种常见的逻辑,即拿既有事实来否定合法性质疑,高悬“存在即合法”的招牌。比如,保健品直销企业在发展“下线”时的一个常见话术就是:我们公司做得这么大,难道还不合法?或者是,不合法,怎么可能做得如此大?不少保健品企业在营销之外,往往都颇为高调,像权健就在公益、足球等方面都有大手笔投入。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以进一步弥补自己在合法性上的缺陷。 

这种视障作用,不仅对消费者管用,对监管同样见效。特别是地方层面,它们带来的税收乃至拉动就业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这让地方监管部门在面对它们时,不说直接提供某种庇护,也至少是“投鼠忌器”的,容易形成一种微妙的妥协局面。 

事实证明,权健也好,华林也罢,它们的真与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动真格与否,与其规模大小没有半点关系。目前,权健的16名犯罪嫌疑人已因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罪被依法逮捕,可以说基本上坐实了权健的传销之实。而权健事件之后,一些保健品直销企业下架产品、收缩经营战线,都说明它们很清楚,一旦监管较真起来,自己的“合法性”其实非常脆弱。 

这些都说明,即便传销和直销边界仍有模糊的地方,但若严格执行好现行的法律法规,权健、华林也不可能做到如此之大,并能够靠着“规模”忽悠这么多人。 

因此,此轮监管风波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戳穿“存在即合法”的泡沫。让那些习惯拿着“不合法怎么可能做起来”的话术来忽悠消费者的保健品企业猛醒,也应该让消费者明白:做大了的直销企业,也可能是传销,也不等于天然合法。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