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能幸福地生活多久?

2019-01-15 16: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活着,健康、幸福地活着是长久以来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的结局大部分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见幸福是人类的终极价值之一,幸福即便不是生活的唯一的目标,也是最主要的目标。

健康预期寿命很好地把“健康”和“长寿”两大结合起来,反映人们在健康状态下生活的时间,那么,如何衡量幸福生活的时间呢?中国人民大学陈卫教授和博士生段媛媛在最新的研究中应用了“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利用生命表计算了人们在幸福状态下预期生活的年数。也就是平均来说,普通人一生中处在幸福中的时间有多长

这个概念可能有点难以理解,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可能在某段时间感到幸福,又可能在另一时期感到不幸福。但是对于整个人群来说,我们可以估算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到幸福的比例,再结合人群在不同阶段可能存活的时间,由此测算平均而言能在幸福状态下活多久。

在讨论幸福预期寿命的计算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一看“幸福”状态的人口学分布。

在中国谁更幸福?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收集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该数据对居民自评幸福感进行了测量,为幸福感研究提供了具有可比性和兼容性的连续调查数据。其测量问题为“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本研究则将“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合并为“幸福”状态,其余取值为“非幸福”状态。

利用这一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女性的总体幸福水平在2005、2008、2010、2012年均高于男性,但2015年男性幸福水平几乎与女性持平且略微高于女性。女性幸福水平更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社会文化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社会对男女角色定位不同、标准不一,对男性在经济能力上的要求更高,传统的男女分工观念根深蒂固。

心理学角度看,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满足。随着我国性别观念向着更现代、更平等的方向发展,总体幸福水平的这一性别差异逐渐缩小。

分年龄来看,女性在50岁之前幸福感高于男性,而50岁后低于男性,由死亡率性别差异导致的婚姻状态性别差异可以解释这一点,在婚者幸福感高于非在婚者,而女性死亡率低于男性导致较高年龄组女性在婚率是低于男性的,进而幸福感也低于男性。那么性别差距在时期上减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更多的老年女性存活时间更长,由于老年幸福感的下降,由此拉低了女性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的总体幸福水平变动趋势

年龄和幸福水平呈“U型”关系,最幸福的人群是青年人和老年人。幸福水平的最低值出现在50-54年龄组。从生命历程角度来看,中年人面临较大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行为责任和压力是其幸福感较低的原因,上有老,下有小(不仅要帮助儿女还住房贷款,甚至还可能要帮助照顾孙子女)。比较有意思的是,针对美国人幸福感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幸福水平呈倒U型。美国最幸福的是中年人,跟中国刚好相反。

分年龄组的幸福水平

除了性别年龄,幸福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跟大家感受的一样,已婚、更健康、经济状况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个体更幸福。值得注意的是子女数量和性别也会影响个人的幸福感。并不是有儿子的父母最幸福,反而是有女儿或者儿女双全者更幸福。女儿的小棉袄属性不言自明。

你能幸福地活多久?

总体而言,中国成年人的大部分预期寿命都在快乐状态上度过。除2005年以外,其余年份各个年龄幸福预期寿命占余寿百分比均在60%以上,以2015年为例,18岁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为45.56年,占余寿比重为76.25%,随着年龄的增加,幸福预期寿命自然地不断下降,到80岁时为5.84岁,而幸福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随年龄变化先下降至35-39岁时的75.29%,而后逐步上升到80岁时的81.26%。 下表显示了2015年分年龄性别的预期寿命和幸福预期寿命,大家可以参照此表大致判断一下还能够幸福地活多久。

2015年分年龄性别预期寿命和幸福预期寿命

幸福生活时间是越来越长吗?

从时期趋势来看,在幸福水平不断上升和死亡率水平持续下降的共同影响下,2005-2015年期间我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且幸福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不断增大。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我国18岁人口的平均幸福预期寿命分别为26.93年、37.12年、43.16年、43.84年和45.56年,占余寿比重分别为47.21%、64.10%、73.79%、74.34%和76.25% ,幸福预期寿命在10年间增加了18.64年,占余寿比重提高了2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随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们在幸福状态上存活的时间不但存在绝对量上的增加,而且幸福预期寿命相对于生命长度的比重也在增加,反过来讲就是,非幸福状态的存活时间和占余寿比重均不断下降,说明中国成年人的大部分预期寿命都在幸福状态上度过。

2005-2015年各年龄幸福预期寿命变动

幸福生活时间的增长:是更幸福了还是活得更长了?

那么在幸福预期寿命变动中起作用的两个因素即幸福水平的提升和死亡水平的下降所做的贡献各自有多少呢?

利用因素分解方法对幸福预期寿命2005-2015期间的变动进行了分解,结果见下图。可以看到,幸福水平的提升和死亡水平的下降对各年龄组幸福水平的提高均产生正的贡献,贡献的绝对值均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很显然,幸福水平提升是主导因素。但是幸福水平的贡献占幸福预期寿命整体时期变动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而死亡水平的相对贡献则相反,这是由于较高年龄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更大的原因。

2005-2015年分年龄组幸福预期寿命时期变动的因素分解

谁在幸福状态上活更久?

在各个年份和所有年龄上,女性幸福预期寿命均高于男性,即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在幸福状态生存更长的时间。

虽然我们看到,女性幸福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并且女性与男性幸福预期寿命的差值随时间不断增大。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女性随着时间推移比男性更幸福了,相反,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性别之间的幸福感差异其实是越来越小的,所以这里幸福预期寿命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死亡水平的贡献,即女性的死亡率更低。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从幸福预期寿命的角度来看,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远没有从健康预期寿命所表现出来的那么“暗淡无光”。来自不同时期的多项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其生活自理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老年人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的比重是下降的,即存在“老年残障扩张”。而本研究所关注的幸福预期寿命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场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幸福水平随年龄不断上升,尽管幸福预期寿命随年龄不断下降,但其占余寿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以2015年为例,60岁人口幸福预期寿命为15.82年,占余寿比重为77.27%;80岁人口幸福预期寿命为5.84年,占余寿比重上升至81.26%。并且随着年份的变动老年人幸福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不断提高,即存在“不幸福压缩”。或许,在“幸福老龄化”上我们已经开始上路

最后也需要指出幸福感和幸福预期寿命的测量缺陷。主观幸福感往往存在报告偏误,即受访者对幸福感测量的回答可能会受到测量问题的不同、受访时的情绪、问卷中问题的顺序及其他环境的影响。同时,幸福预期寿命是基于各年份群体死亡和幸福水平的测量,是基于假定队列方法利用生命表计算的结果,不反映真实队列的情况。

总而言之,我们的确无法通过问卷来完全呈现幸福感这个内涵和外延都复杂的抽象概念,但是这种计算方式还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视角来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幸福问题。

本期作者:陈卫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教授 段媛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博士生

本期责编:靳永爱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讲师

本期图编:庄溪瑞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研究生

稿件首发于“严肃的人口学八卦”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作者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转载和合作事宜请联系yansurenkou8gua@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