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国足遇上亚洲杯,是劫后余生还是还魂?

2019-01-22 20: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鲁舒天

亚洲杯淘汰赛首轮对阵泰国队的比赛,如果中国队0:1的分数保持到终场,我不用想都能猜到媒体会热衷于哪种类型的标题。他们大抵会翻出前国脚范志毅在卡马乔时期那场“6.15”惨案(2013年6月15日,将帅不和的国足在合肥的热身赛中1:5输给泰国青年军)后留下的经典镜头,再配一条诸如此类的社论——这样的鱼腩都输,后面没得输了,中国足球,脸都不要了!

且不说同样进入淘汰赛阶段的对手是否应被划为鱼腩弱旅,一个简单逻辑历来鲜有人去思考:既然我们的足球队理应赢下弱队,但是最终却没有赢下,甚至屡赢不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时至今日,“东南亚球队等于鱼腩”的公式俨然不存在了。淘汰赛首场,越南在点球大战中力克约旦,率先杀入本届亚洲杯的八强;小组赛被国足击败的菲律宾,23人名单里有21位都是归化球员;再看我们逆转取胜的泰国队,箭头人物当达在西甲镀过金,被称为“泰国梅西”的颂克拉辛亦在J联赛最佳阵容占据一席之地。

从20日那场八分之一决赛来看,莫说技术与步频,人高马大的中国球员即便是在争顶环节,都未能在平均身高弱于己方的对手那里讨得便宜。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足球已经失去了碾压东南亚球队的历史惯性。

以往不被看好的“鱼腩们”是在循序渐进地进步,而中国足球则是坐吃山空、原地踏步。

在甲A名宿们叱咤风云的年月,中国队碰上东南亚球队,不需要复杂的技战术,靠身高体壮头球砸就能解决问题了。锋线上的宿茂臻、黎兵、张玉宁,防线上的范志毅、张恩华、李玮锋,个顶个都是抢点好手。

如今我们是什么状况?中国队在本届亚洲杯上的近两个丢球(对韩国的第二个失球,对泰国的失球)均是定位球,还有比赛中不计其数的对于第一落点和第二落点判断上的失控,它不是球员自言的“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解释的,更不是“比赛态度”和“进取精神”的锅,我相信它就是能力问题。

硬实力的不足,使得各级国字号球队自2004年亚青赛半决赛1:0叙利亚之后再也未能在淘汰赛阶段的赛会制比赛中更进一步,也使得舆论之于中国足球的报道客观上步入了一种删繁就简的模式:当阴沟翻船与未战先怯成了主旋律,当普通球迷已然熟稔“揭幕战”、“生死战”与“荣誉战”的既定流程,我们好像没必要再去统计概率与数学,没必要再去估量魔咒或运气,这些步骤在周而复始的折戟剧情面前显得奢侈而虚假。

像下一轮国足的对手,世界杯上死磕欧美豪强的伊朗队,本届亚洲杯上一球未失,适才又轻取阿曼挺进四分之一决赛。面对磨刀霍霍、欧式打法的波斯铁骑,劫后余生、伤兵满营的里家军基本是要认命。

2004年本土亚洲杯上的中国队,曾有力克伊朗的胜绩

国足愈发对弱旅不占优势,对强敌不敢叫板,其因在于特点型球员的丧失。中国足球以前是有一些看家本领的,如“头球队”、“一高一快”、“双快”,这些不上台面的传统虽与“蝴蝶穿花”和“水银泻地”差了八丈远,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解决问题。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打法,最终都需要适合的人去执行。今日的中国足球无法复制上述打法,并非由于教练组不变通,主要是人才储备出了岔子。

在摆着一条伤肩强行上阵的武磊背后,是联赛中快马前锋集体缺席的尴尬。“快刀浪子”、“妖刀”、“猎豹”与“追风少年”的记忆日渐斑驳,徒留能创造机会也能浪费机会的上港球王只身打马过草原。

某种意义上,武磊还是幸运的,至少他在俱乐部还能踢上熟悉的位置。福将于大宝的情况就不乐观了,上赛季在国安被主帅摁在了后防线,从前练的攻门现在改成解围。还有张呈栋,九年前国足在科英布拉市政体育场同葡萄牙的友谊赛上,这位葡乙马夫拉队的中锋还能连踩两个单车过掉C罗的队友,如今在河北戴上队长袖标的他早已被当作边后卫使用,出道时的那点灵气,早被外援当道的联赛潜规则消磨殆尽。

作为亚洲杯平均年龄最大的参赛队伍,中国队唯一的竞争力只剩经验。足以形成悖论的是,国足在过往这些年收获更多的是失败的经验,既无法效仿日韩澳伊在世预赛上连战连捷,也不像东南亚鱼腩一样甩开人设、齐头并进。我们只剩下38岁的老队长还在梳理攻防,一刻不可懈怠;只剩下荷兰世青赛上的应届生——传球大师蒿俊闵(32岁)、前场支点郜林(距34岁仅剩一月)、兽腰赵旭日(34岁)与他们的同龄人肖智(34岁),基本不能指望他们撑到下届的洲际大赛。

最悲哀的甚至不是年龄结构的不合理,而是我们发现——当34岁的中卫冯潇霆杀入禁区为于大宝送出低平球的刹那,他对于传中的完成度竟然高于现役国足的所有正印边卫和翼卫。

断档的不仅是位置,更是人才。

我和一些恶评里家军“半死不活”的主流媒体的不同点是,我们都看到了中国队前途堪忧的现状,却在归因的环节迥然相异。某些媒体的见解未必比极端球迷高明多少,球迷在宣泄情绪,他们在贩卖焦虑,车轱辘话说来说去最终落到对从业者(球员、主帅、团队)的批评上,典型的只拣软柿子捏。

中国足球在亚洲范围的战斗力下降到了“打到哪儿算哪儿”的地步,这不是找个替罪羊就能解决的。看看我们有多少城市用地新建了免费球场;看看普通人参与社区足球的成本与热情;看看校园足球是否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再看看注册球员与足球人口的议题不止是概念,更会直接影响选材。为什么说中国足球的落后是全方位的,正是以上情景引发的蝴蝶效应,冥冥之中决定了国字号球队在强邻群迫中的颓势。

所以,我不骂中国足球,也不骂中国足球队。不是因为我看到老骥伏枥的超级替补——肖智头顶脚底,以还魂般的壮烈与伤感延续了国足力克东南亚“鱼腩”的传统,而是因为我对于另一则中国足球的荒诞情节有着一以贯之的清醒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踢球,但当他们看到那些已经长到职业球员年纪的别人家的孩子出现在比赛场上的时候,却不会感到奇怪,好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不相信足球比赛里有运气和玄学,我只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报应。

作者简介:鲁舒天,专栏作家、影评人,在秦朔朋友圈、《腾讯·大家》、《经济观察报》等媒体设有专栏。本文为澎湃·湃客“众声”栏目独家首发稿件,任何媒体及个人不得未经授权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