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带“之”字的电影就是烂片吗?这里有一份观影避雷指南

2019-01-22 1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为湃客首发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名、“照路明”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影迷群体中流传着一个神秘定律:片名中带“之”的电影不要看,十有八九都是烂片!

当然了,这里的“之”并非《无名之辈》、《一步之遥》中组成偏正词组的“之”,而是像《断片之险途夺宝》、《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中仅用来连接词组的“之”。正如那个神秘定律所言,后者留给观众的印象,总是不太好——很多人在影院看见这样的影片时,也会下意识地躲开。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刻板印象,还是事实如此呢?这需要数据的进一步求证。我们获取了2014-2018年所有在内地影院上映过的电影数据,共计2971份。同时,人工筛选出片名中带“之”、且符合条件的170份电影数据(在这里命名为“之”字类电影)。由此讨论一个关键问题:带“之”字的电影,真的就是烂片吗?

“之”字类电影,口碑通常不太好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的口碑好坏?我们选择将豆瓣评分低于6的电影划分为“口碑不太好”的电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烂片”。这一划分标准自然有些严苛,但也的确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观影标准——只有在及格线以上的电影,才值得去电影院观看。

数据显示,170部“之”字类电影中,除去47部暂无豆瓣评分的电影,有97部(78.9%)影片的评分在6分以下,其中有52部不足4分。也就是说,约八成的“之”字类电影都是口碑堪忧的。

具体到近五年来看,2014年共上映此类电影30部,有26部的豆瓣评分低于6,不过它们大多好歹在4分以上(如《微爱之渐入佳境》4.6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4.1分),保证了“算是一部电影”的基本准则。

真正要以“惨烈”形容的是2015-2016年,这两年共上映“之”字类电影共计90部,但低于4分的就有32部。这些影片,大多是由小公司出品、在影院“闪现”几天就会消失的中小成本电影(如《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708090之深圳恋歌》),作品质量自然也无法达到合格标准。不小心看到这些电影的观众,只能用“不幸”来形容。

到了近两年,不知是不是制作方、发行方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之”字类电影的上映数有所减少,但此类电影依然难出佳作。口碑前二的作品依然是2015年的《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8.5分)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8.2分)。但尴尬的是,《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Begin Again)是一部美国电影,取这个名字仅仅代表了国内发行商的审美趣味,与作品本身无关。

 “之”字类电影的市场表现多为惨淡

分析了“之”字类电影的口碑,一个需要厘清的事实是,这到底是“之”字类电影的自身问题,还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槽点”?意思是,如果所有上映电影本身就是“烂片”占据大多数的情况,那么“之”字类电影整体表现较差就无可厚非。

但数据显示,“之”字类电影的整体质量距离主流水平,依然甚远。2014-2018年所有上映电影的豆瓣平均分分别为5.77、5.09、4.95、5.56和5.9。不算太好,但“之”字类电影更惨,历年评分均在5分以下。

在越来越理智的中国观众面前,差口碑是极难获取高票房的。因此,“之”字类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多为惨淡——67%的影片票房不足一千万,由此沦为电影市场的“小透明”。

值得一提的唯有郑保瑞导演的《西游记》系列,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2016年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尽管豆瓣评分不高,得益于强大的演员阵容和特效,票房均超10亿。不过好景不长,去年春节档上映的《西游记之女儿国》票房尽管也有7.2亿,但疲态已现,也让出品方亏损,不知这个“之”字系列还能坚持多久。
透视“之”字类电影:基本国产,热衷动画片和惊悚片

我们已经知道“之”字类的口碑和票房通常都不太好,但此类影片是否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电影的引进模式和类型会发现,90%的“之”字类电影为国产片,动画、剧情、动作、爱情、惊悚和喜剧是最常出现的类型。

与所有上映电影对比就会发现差异——所有上映电影中,国产片的比例不过为58%,而动画片与惊悚片的比例也没有“之”字类电影中高。其实,动画片爱用“xxxx之xxxx”的命名结构很容易理解,因为动画片多为一个系列,既需要保留原名以便观众识别,又需要给不同故事单独取名用来区分(如《熊出没之雪岭雄风》、《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但惊悚片如此热衷则让人很难理解(如《通灵之六世古宅》、《七月半之恐怖宿舍》),由此难免留下一个固有印象——如果标榜的是惊悚片,又是我们所说的“之”字类结构,那么这部电影,可能真的没法看。

由此可见,在未来的观影过程中,如果再次碰到本文所说的带“之”的电影,在看与不看的选择上,你恐怕真的需要慎重考虑了。

最后,一个依然让人费解的问题是,当这种取名方式已经不被多数观众看好的情况下,一些制作、发行团队为什么依然会给自己的电影取这样的名字(如近期让人大跌眼镜的《断片之险途夺宝》),是缺乏对市场的感知?还是较低的个人能力决定了电影质量和取名品味都不会太好?这恐怕需要个别电影人的深思熟虑了。

数据:李易

文稿:赵鹿鸣、李易

可视化:赵鹿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