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医药版《生僻字》走红,上海市政协委员思考中医药文化传播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9-01-29 20:2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瘰疬瘛瘲癥瘕痏疡……”近日,山西省中医院医师改编的中医药版《生僻字》走红网络,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称,改编歌曲的初衷是弘扬中医文化。但诸多网友在感慨“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调侃称“一首歌一半歌词不认识!”

中医药版《生僻字》走红的背后,反映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瓶颈。

2019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怀琼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实,中医药文化并不复杂,“平时我们常常听到的体热、体寒、阴阳五行等,都是传统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命名的,但当下有种现象就是过度将传统文化神秘化,搞得很高深。”

张怀琼也指出,当前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一些临床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没有很好思考如何把中医药文化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如何更好地让普通老百姓知道,社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科普宣传也非常欠缺,因此,关于中医药保健的错误观念和谣言也层出不穷,导致社会对中医药存在很多的误解和偏见。

他表示,上海在中医药文化领域有其良好的基础,应该率先在中小学普及中医药文化,让中医中药进课堂,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于中医药的兴趣爱好,同时可以利用社区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其实,中医药科普宣传比西医科普来的更加简单,也更好理解,譬如我们看舌头颜色判断体质,如果颜色偏浅色,就可以初步判断出寒性体质,而如果是红色,就初步可以判断出热性体质,如何吐出来的痰是白色的,就可以初步判断是寒性体质,如果是黄色的,就可以初步判断出热性体质,这些知识基本都是一学就会。”

张怀琼进一步表示,如果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做得多了,社会上也有更多人能够去分辨那些打着中医药旗号进行违法宣传的乱象。

针对如何在中小学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及其保健知识教育,上海市政协委员胡海峰也提出建议,“西医及其现代医学知识和保健知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但作为中国人,忽视老祖宗留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教育,确实是一大遗憾和损失,中医药不仅可以养生保健,还蕴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许多医学经典中,不仅仅能够预防疾病,还能够保健,特别是‘治未病’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胡海峰建议,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编辑出版中小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及其知识体系的教材,形成系统、专门、有针对性的教育材料,同时建议由市教委制定上海市中小学中医药文化及保健知识教育体系。

上海市政协委员袁灿兴也提出建议,应该建立一支中医药文化宣传志愿者队伍,主要由中医药院校学生组成,代代相传,既可作为博物馆讲解员、社区宣传员,也可以作为中小学学生中医药文化辅导员。

袁灿兴认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不仅要有中医药学者,而且要纳入中国文化研究者,重点总结各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成才之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