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交16元领80万?团伙假借“精准扶贫”传销式诈骗“割猪”

澎湃新闻记者 邵克 实习生 张宇
2019-02-01 09:33
来源:澎湃新闻
一号专案 >
字号

“只需缴纳16元钱,即可加入‘为人民服务精准扶贫基金会’,年底每人可发放8万至80万元的扶贫资金”。

在陕西陇县破获的这起借“精准扶贫”旗号实施诈骗的案件中,诈骗与传销拉人头的手段结合,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三个月时间,14个省份38万余人受骗。

诈骗团伙内部,把这叫做“割猪”。

陇县公安局副局长朱思贤近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r.cn)采访时介绍,目前该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假借国家名义慈善扶贫,微信发展下线,目前在全国层面此类诈骗活动已成反弹上升趋势,公安部已经部署于1月18日起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以“精准扶贫”为名

陇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王冬告诉澎湃新闻,2017年11月,陇县公安局社区民警在走访中发现,部分群众正在参与所谓的“16元扶贫项目”,有群众询问为什么办的扶贫卡还没有下来。

民警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诈骗,随即上报。警方经侦查发现,2017年9月广西百色凌源县籍嫌疑人万崇庄、万崇槐等人,伪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扶贫基金会的人事任命书等证件和文件,冒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基金会领导人身份,并以中国扶贫基金会领导的名义将这些虚假证件、文件通过微信发送给在微信朋友圈认识的犯罪嫌疑人谷少琴,任命谷少琴为扶贫基金会江苏分会会长,授意谷少琴组织团队,实施诈骗。

诈骗团伙制作的任命书。本为图片均警方供图

在伪造的以“国务院扶贫基金会”名义下发的文件中如此描述这个项目: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在帮扶脱贫期间,实施以下扶贫项目,资金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首先需要对申报对象采集信息并建档立卡、数据录入、完善系统信息,经上级部门审核无误之后,扶贫对象须缴纳办理建档立卡所产生的相关费用,金额为16元,由谷少琴代收上缴。国务院扶贫基金会统一办理资金扶贫卡,定于2017年11月8日之前上缴完毕之后即可下发扶贫款项,对每个申报人员给予下发8万至80万元不等的扶贫资金。

“犯罪分子何以在短时间内骗取这么多群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伪造了国家公文证件”,王冬说。据万崇庄供述,这些文件、公章一般都是用word、美图秀秀、Photoshop这些软件制作的。

而在诈骗团伙上层看来,谷少琴其实也只是一名“猪头”。

借传销手段裂变式发展

王冬介绍说,“猪头,就是容易受骗,又有一定的圈子,能组织团队的人”,谷少琴早些时间有参与非法集资和传销的经历,而在诈骗团伙中间,“猪头”的信息是相互买卖的,“当一伙人“割猪”之后,就会把信息卖给另一个团伙,让别人继续割”。

被任命为江苏分会会长后,谷少琴在微信朋友圈内成立“精准扶贫为人民服务”平台,自任全国总指挥,成立财务部、政宣部、督察部等机构,并在团伙骨干成员中任命13名常委,由常委各自组织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会员,并许诺发展的会员人数越多,得到的额外奖励就越多,这其实就是传销中的“拉人头”手段,而许诺的奖励在这个案件中也只是“空头支票”。

常委的任命就是谷少琴在微信群里口头任命的,全国各省、市负责人也按照上述同样的架构由上至下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事实上所谓的“精准扶贫为人民服务”平台就只有微信群。

“这类犯罪既有类似传销发展下线的特点,也有传统诈骗犯罪的方式,同时又有电信诈骗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复合型犯罪。”陇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张建辉说。

根据警方的调查,不少人拉着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加入,一方面是想拿到最后所谓高额回报,也有人想着多发展会员能得到额外的奖励,也有人认为16块钱不多,可以尝试一下。

王冬介绍,每一层级收的钱通过微信转账、红包等形式层层汇总至“全国财务部长”陈景明处,再由陈景明将赃款转至万崇庄指定的账户内,万崇庄则通过洗钱公司将赃款取出。

据警方介绍,在被警方打掉前的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万崇庄等人团伙发展会员达38万人,骗取资金高达600余万元。

骗局蔓延迅速,以至于2017年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公告称,近期,有多起群众来信来访,询问扶贫项目审核(资格)费和扶贫组织机构真伪等事宜。公告称,国家层面没有“中央精准扶贫办公室”或“国务院精准扶贫基金会”等类似组织机构。扶贫工作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目前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由贫困县根据县级脱贫攻坚规划,围绕突出贫困问题,因地制宜安排使用资金,并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不存在要求贫困户缴纳项目审核或资格认定费用等情况。

国务院扶贫办提醒广大群众遇到类似情况,要提高警惕,认真核实,及时向当地公安、扶贫等有关部门反映,防止上当受骗。

诈骗团伙伪造的“精准扶贫”文件。

半年专项打击整治

在公安部层面把此类诈骗称为“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公安部2019年1月18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民族旗号,伪造公文、证件、印章,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交纳一定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为名,实施各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活动。经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此类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犯罪分子借助便捷高效的现代通信、金融工具,利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假冒国家领导人名义,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制作虚假证件,继续实施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花样不断翻新、手段升级,以“精准扶贫”“慈善帮扶”“军民融合”等名义,借助微信群发展下线,引诱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加入各类所谓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基金会”和“项目”,诱惑能力强、蔓延速度快,严重侵害群众财产权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1月18日起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早前1月15日公安部举行新闻发布介绍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相关情况称,近期此类诈骗活动有反弹趋势。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总结了此类诈骗的五个特点:假冒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领导,伪造各类图片,甚至伪造公文证件印章,严重损害党委政府形象;诈骗手法多,参与门槛低,所谓的预期收益巨大,极具诱惑性。交几元、几十元、几百元,最多可能交一二千元,就能获得数万元、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回报,以此吸引受害人参与;通过建立微信群的形式发布消息、吸收人员,裂变式发展下线,参与人员多,蔓延速度快;诈骗的对象比较特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些群体平时上网少,受害人容易被犯罪分子“洗脑”,还到处拉别人加入骗局;虽然骗每一个人的钱数不多,但是骗的人多,动辄几万几十万,骗的赃款总量就很多,对社会治安稳定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陈士渠提醒广大群众谨记“三个凡是”:当前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的项目,凡是打着类似民族资产解冻旗号进行敛财的,让交钱的,都是诈骗:凡是自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所谓的“委托”“授权”“任命”的,均是诈骗;国家不会通过网络等非正式方式发放扶贫款、救济款,凡是声称缴纳数十元、上百元会费就能获利数万元、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各类APP、项目,均是诈骗。

    责任编辑:周喜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