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技术派|“双头鹰”的利爪:俄“圆锤”导弹渐入佳境(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包晓
2019-02-07 16:2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据外媒日前报道,俄罗斯“北风之神”-A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弗拉基米尔大公”号和“奥列格王子”号将在2019年服役,进一步增强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

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俄国防部扩大部务会议上,俄总统普京表示,“三位一体”核力量明显增强,让国家在保持全球领先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北风之神’级核潜艇等新型武器迫使那些习惯于咄咄逼人的国家或组织三思而后行。”普京指出。

“圆锤”导弹是“北风之神”级系列核潜艇的最主要武器,该导弹的成熟让“北风之神”有了给力的武器。

发射中的“圆锤”导弹。

移植于白杨-M的“圆锤”

2018年5月22日,俄罗斯海军在白海进行了一次弹道导弹试射,4枚“圆锤”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从“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首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上先后升空,命中位于库拉靶场的预定目标,4枚导弹齐射标志着该导弹已经进入技术稳定的状态。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海军提出了新一代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计划。率先上马的代号为R-39(SS-N-28)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巴尔克”导弹。巴尔克导弹由马克耶夫设计局研制,马克耶夫设计局擅长设计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不过三次试射失败导致俄罗斯最高安全机构下令放弃该项目,将下一代潜射弹道导弹研发的重任交由莫斯科热工研究所,研发代号为“布拉瓦”(俄语含义为“圆锤”,代号RSM-56,北约代号SS-NX-30)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和生产,红宝石设计局还修改了955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设计方案,以适应“圆锤”导弹。

莫斯科选择由莫斯科热工研究所研制下一代潜射导弹的主要原因是该所研制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白杨-M”导弹为基础,研制新一代的海基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不仅能够继承优点,还可以节省经费;军方要求“圆锤”的弹道导弹要求与陆基的白杨-M拥有70%的通用性。在军方的设想中,“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与“圆锤”弹道导弹的组合将成为2040年之前俄海军的核力量支柱。

“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圆锤”导弹是该核潜艇的主要武器。

“圆锤”导弹使用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一级和第二级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第三级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以提高机动性。从投送能力看,“圆锤”与主流潜射弹道导弹相比并无绝对优势,但脱胎于白杨-M的“圆锤”主要强调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机动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制美国的反导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圆概率误差都是估计值,准确值都属于最高机密。不过“圆锤”的威慑力还是能够在俄罗斯现役的潜射弹道导弹中占据优势的。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圆锤”导弹从2004年至今进行过27次试射,以2009年总设计师索罗摩诺夫被免职为界,前后分别失败了6次和5次(其中两次为部分成功,即一枚。导弹试射成功,另一枚失败)。

2004年6月24日,“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首次试射“圆锤”,这是一次水面发射。东斯科伊号是一艘改装过的“台风”级核潜艇,用于测试“圆锤”导弹。从理论上说,水面发射时的状态导弹的物理状态最接近于陆基发射,但首次发射“圆锤”便败走麦城,第一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测试时发生爆炸。2005年9月27日和12月21日,“圆锤”导弹分别进行一次水面和一次水下试射,均获成功。

2006年,“圆锤”连续三次试射失败。第一次是内置程序错误导致导弹偏离弹道;第二次是导弹未按照预定轨迹飞行,导弹自毁;第三次失败是因为第三级发动机故障导致导弹自毁。2008年12月23日至2009年12月9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圆锤”三次试射又全部失败。“圆锤”遭遇了信任危机,毕竟“巴尔克”导弹连续三次试射失败便惨遭下马,马克耶夫设计局也非常憋屈,好在俄罗斯军方一直力挺“圆锤”。

2009年12月,在“圆锤”导弹的命运承受最大压力时,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就表示:“我们当然不会放弃‘“圆锤”’,我相信尽管有失败,但最终这枚导弹会飞起来”。俄罗斯军方也一直坚持称,他们没有“圆锤”的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不是没有,而是很低调。2007年,俄罗斯海军服役了新的R-29RMU(代号“蓝天”,SS-N-23A,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导弹,它是莫斯科热力研究所的对手----马克耶夫设计局在R-29(SS-N-23“轻舟”导弹)上进行了改进。俄罗斯军方没有选择孤注一掷押宝“圆锤”,而是通过服役“班轮”导弹,让”德尔塔IV+班轮”的组合弥补当时的海基核威慑真空。

即便有军方的力挺,但13次试射中出现六次失败必须有人承担责任。2009年6月,索罗莫诺夫辞去莫斯科热力研究所海基弹道导弹总设计师的职务,由苏克霍多尔斯基接任。更换设计师意味着军方要求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对“圆锤”研发、生产过程的整顿。更换设计师之后,从2009年12月的试射开始,“圆锤”导弹试射便没有再出现过连续试射失败的情况。2009年12月9日,“圆锤”导弹试射再次失败。这次试射是由第三级火箭发动机故障导致的,甚至引发了挪威上空的UFO事件。2017年6月27日和2018年5月22日,“圆锤”导弹又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试射,前一次是“圆锤”首次以全射程、正常弹道的方式完成试射,后一次则是“圆锤”导弹首次实现4弹齐射。

为何“屡试屡败”?

“圆锤”导弹遭遇试射的主要原因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显然是低估了“白杨-M”导弹的移植难度,经费短缺限制了研制和制造方面的改进。潜射和陆基弹道导弹在设计和制造上存在着诸多差异,根本不能按照70%的通用程度来移植。“圆锤”导弹虽然移植自“白杨-M”导弹,但比前辈更轻、更先进,实际上“圆锤”导弹属于全新设计。

对于拥有丰富弹道导弹研制经验的俄罗斯而言,“圆锤”导弹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发射筒内的高压气体将导弹弹出水面,导弹一级发动机点火,接下来的动作与陆基导弹并无二致。但是从弹出潜艇到一级发动机点火的数十秒钟,潜射导弹导弹承受的震动远非陆基导弹所能比拟。在“圆锤”导弹试射失败的案例中,发动机故障占据较大比例,其中有至少两次的故障与出水时承受的震动过大有关。

曾经设计过三代俄罗斯战略潜艇的功勋设计师谢尔盖·科瓦廖夫院士道出了试射出现问题的原因:资金不足导致研制单位无力承担在水下浮桶试射甚至是地面试射的费用。而在苏联时期,这两种试射都是潜射导弹试射的标准流程。由于大量的零配件制造企业缺乏军方代表的监督,大量劣质的零件流入了弹道导弹的总装过程。通常来讲,潜射导弹试验第一步是在水下试验浮桶内进行导弹模型试射,由此对潜射导弹出舱后第一阶段的运行情况进行评跟踪(即导弹从潜艇发射后到离开水面这一段时间)。这段试验结束后将进行半仿真试射,即将水下试验浮桶换成潜艇或水下母船,再进行测试。第二步是陆上,一般是在内诺克萨靶场,主要进行导弹出水之后阶段的测试。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导弹潜射阶段。在科瓦廖夫院士看来,“圆锤”导弹不仅是陆上阶段的试验不成熟,水下试验阶段也不成熟。而经费的削减是症结所在。

“白杨-M”导弹大获成功和神速进展的过度自信(该导弹从研制到试射的时间非常短,仅2年时间,而且4次试射成功便宣布定型以便减少研发经费的投入,得益于在前期“白杨”导弹的基础),加上资金短缺,“圆锤”导弹的研制初期,莫斯科热工所违背了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发规律,放弃搭建全尺寸的水下模拟发射浮桶。这种激进的做法也是其他研发潜射导弹的国家所不敢尝试的。仅仅在完成全尺寸模拟弹的水下弹出之后,莫斯科热工所便进入样弹进行试射。

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恰恰是俄罗斯军工行业的最低谷。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大力发展新型的潜艇和弹道导弹,除了接替老迈的苏联时代的核武库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通过新一代战略武器的研发,解决俄罗斯工业体系独立生产战略武器的问题。比如苏联时代的SS-18导弹,就是由位于乌克兰第聂伯的南方设计局研制,导航设备的生产则在其他加盟共和国生产。这种环境中生产出的产品,性能不可靠的问题非常突出。莫斯科热力研究所的总设计师索罗摩诺夫曾表示,问题出现在多个方面,有时候是原材料的质量差;有时候是缺乏必要的设备导致人为因素掺入了产品;有时则是质量控制不过关。

索罗门诺夫表示,当时俄罗斯的军事工业无法制造的导弹的零件比例高达50%,迫使设计师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这种设计的方式对试射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他认为,“圆锤”导弹的设计无需更改。俄军总参谋长马卡罗夫上将也同意索罗摩诺夫的观点,认为2009年6月的试射失败是“生产厂商自身的问题造成的”。从后续逐步提高的试射成功率看,基本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谢瑞强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