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000年前的湖湘大地飞出了中华第一神鸟,湖南人藏得也太深了

2025-02-11 17: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91年,考古学家在湖南省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沅江北岸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座震惊整个考古学界的史前文化遗址。

由于这座遗址所在处,曾经有一座古代庙宇,因此当地人习惯把这里称之为“高庙”。就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一批7000年前的陶器。

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有部分陶器竟是新石器时代珍贵的白陶,而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发掘的白陶都非常罕见。

这些白陶器物的表面,还刻有千奇百怪的纹饰,构图之奇异,令人感到神秘莫测。

白陶是祭祀用的礼器,我们的先祖——“高庙文化”人,想通过白陶上的纹饰来传达什么信息?

01 中国史前艺术的殿堂——高庙遗址

1985年的夏天,一位名叫杨祖沛的文物专干,来到湖南省洪江市的岩里村进行文物普查。在准备返程之际,他突然在一处土坡上发现了一些碎陶片。出于好奇,他把陶片挖了出来。当地的文化部门对于这一发现非常重视,将这些陶片送到了当时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0年6月,时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贺刚,对高庙遗址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他在一位杨姓村民家后面的土坎上,发现了许多钙化的螺壳并夹有红烧土颗粒,于是他大胆猜测,这里或许是一座典型的贝丘遗址。

所谓贝丘遗址,是以文化层中包含人类食用后遗弃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高庙遗址紧邻沅江,因此,江中大量的淡水螺,自然成为了高庙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

随即,贺刚带领考古队员用探铲往下面钻探,发现了一些陶片、动物骨骼、螺蛳壳,而且有两米多深,这一发现令在场的人既惊讶又激动。

考古专家基本确定了这里是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而令他们如此激动的原因是在此之前,湘西地区的史前考古几乎一片空白。高庙遗址的发现,或许将为探索本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谱系和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新的线索。

1991年秋,考古队来到了高庙遗址,开始了第一次发掘。

这次的发掘面积,总共400平方米。考古队员在发掘区内清理出明清时期和战国时代的少量遗存,接着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遗存。而最下层,则是一种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螺壳、石器、碎陶片和动物骨骼。

考古学家根据高庙遗址出土器物的类型和地层学初步判断,高庙下层遗存的上限至少超过7000年!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呢?

02 来自7000年前的绚丽艺术

在高庙遗址的第一次发掘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初看并不起眼的碎陶片。

高庙下层遗存出土了大量的碎陶片,经过清理和比对,考古学家确认,其中有部分碎陶片竟然是白陶。白陶,因色泽白净素雅,质地细腻而得名,是新石器时代珍贵的陶器。相较于红陶,彩陶等陶器,当时白陶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罕见。

1977年,考古学家在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发现的白陶,年代上限大约在7000年左右,是当时所知年代最早的白陶。

而高庙遗址的这些白陶碎片,经过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的碳14测年分析表明,高庙下层遗存的年代竟然在距今7800年至6600年之间!这也意味着,高庙遗址的年代要早于汤家岗遗址,而考古学家通过器形与工艺的比对确认,高庙白陶同样早于汤家岗白陶,成为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白陶。

高庙白陶的制作材料考究,陶器的胎壁规整均匀,足以说明这是高水平制造工艺的产物。以7000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高庙白陶可以算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

然而,难度更高的,还要数高庙白陶上的纹饰制作,主要采用了篦点戳印的技法,并且构图严谨。这些纹饰,极为工整细腻,仿佛事先经过电脑的排版,同时又有一种青铜器纹饰一般的浮雕感,这让国内很多权威考古学家也感到惊叹。他们认为,这些纹饰绝非随意创作,它的背后必然有着特殊的含义。

但这些千奇百怪的纹饰,如同天书密码一般,让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更令人奇怪的是,一些纹饰位于陶器的外底部。这些花纹如果仅仅是审美装饰功能,为什么会置于在人们看不到的陶器外底部呢?

03 从高庙遗址飞出的中国神鸟

2005年10月,高庙遗址迎来了第三次发掘,这一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发掘,发掘面积超过了1100平方米。

在这次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了39个祭祀坑,祭祀区域的估算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

高庙遗址祭祀区域的面积之大,时间之久远,祭祀坑的数量之多,在整个中国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非常罕见。

大型祭祀场所的发现,说明高庙先民已经有了成熟的神明信仰和祭祀礼俗。同时祭祀场所周边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白陶也证明了,与玉器和青铜器一样,白陶大多是当时祭祀神明用的礼器。

如今,在湖南的一些民间风俗中,依然能够看到这样的祭祀方式。祭司用双手托举着酒碗,举到额头的高度,对神明进行祭拜。敬拜神明之后,祭司还会把酒杯倒扣在祭台之上。

作为祭祀用的礼器,白陶也应如此被倒扣过来,碗底的纹饰正对天空,这纹饰形如太阳,与空中的红日交相辉映。那么,白陶上的纹饰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高庙白陶中十分常见就是这种形态如飞鸟的纹饰,而很多飞鸟翅膀的位置,却戳印着形如太阳的纹饰。可见,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这并不是普通的飞鸟,而是具有超凡力量的神鸟。

史前的人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充满疑惑,他们不理解太阳为什么可以移动,就认为肯定有会飞的东西驮载着太阳。

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中也有着类似的记载:神鸟栖息在扶桑神树上,每天驮负着太阳,从东方飞往西方。史前先民们仰望天空,幻想出一只具有超凡力量的神鸟,驮负着太阳东升西落。关于神鸟与太阳的主题,在其他考古发掘中也时有见到。

比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牙雕,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等等。而高庙白陶上的神鸟纹饰,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便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凤凰。

而高庙白陶上的神鸟造型,与商周青铜器中的凤凰形象如出一辙。因此,高庙白陶上的凤鸟纹饰,便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凤凰。

生活在原始荒僻之地的高庙远古先民们,深感人之渺茫,宇宙无尽。天空星星神秘闪烁,地上洪水肆虐,猛兽横行。于是,他们创造了自己心中的神明体系,这珍贵精美的白陶,便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成为了通灵祭器,让它作为与上天沟通的桥梁。他们在虔诚的叩拜和祷告中,小心翼翼地询问,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

高庙白陶以及陶器上的纹饰不断向其他区域传播,这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引领了东方的艺术创造,成为史前中国精神与信仰的源头之一。

而高庙先民在思想、艺术、宗教等各方面的初创壮举,也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史前文明的认知。

7000多年前,在这群山环绕的水边台地上,神秘的高庙文化腾空而起,四方激荡。这里是湖湘浪漫气息的最早溯源,开创了在乡土大地上延续至今的风俗习性。

高庙文化犹如文明的星火,在史前时期的湖湘大地上燃起了繁盛发展的火种,孕育出文明的根脉传承至今。

从玉蟾岩的一粒稻种,到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再到神秘奇特的高庙文化……从远古的文明曙光初现之时,湖湘文化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

由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物局联合摄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考古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近期在央视4套开播。

《湖湘一万年》(第一季)分《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雾》五集。本片将穿越万年时光,重返湖湘最深的腹地家园,寻觅波澜壮阔的湖湘史前文化历史,为人们展现一个不为史籍所载的远古湖南。

系列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精彩来袭,让我们跟随节目的镜头,一起去感受湖湘文化的无限魅力!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纪录片《湖湘一万年:凤起沅湘》

[2]纪录片《凤起高庙》

本文图片均来自纪录片《湖湘一万年:凤起沅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