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盛顿邮报,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2019-02-22 12: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按】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Ruby Yuan,他是就读于南加州大学Annenberg传媒新闻学院的大三学生,同时也是Annenberg Media现任主编兼微信平台负责人,以及XR新闻团队JOVRNALISM的一名制作人。此前,他曾为新闻实验室撰写过《为什么美国校园媒体敢怼学校》一文。

——方可成

作者:Ruby Yuan

去年10月17日,《华盛顿邮报》社交媒体部(其实官方职位翻译应该是受众互动与扩展部门audience development and engagement)的Jayne Orenstein和Teddy Amenabar来了我的新闻专业课做嘉宾。应方老师之邀,我在这里分享一下他们说的内容。

好吧,首先我得说明他们来的主要目的是《华盛顿邮报》与四所美国学生合作在Instagram上以IGTV(Instagram节目)形式报道美国2018年中期选举,这四所学校中包括南加州大学,更仔细地说Annenberg传媒新闻学院,报道话题是言论自由(free speech)。其他三所大学分别为University of Florida,Ohio University和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在合作尾声,社交媒体两位项目负责人依次到访了四个学校。

Orenstein和Amenabar都很年轻,应该不到30岁或者顶多30出头。本来这次课上分享内容应该是关于IGTV的:IGTV还很新,用户观感反馈不错,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存在。进入提问环节,没过一两个问题,我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带跑偏话题,问到:“你们的推特最近经历了什么(What’s going on with your guys’ twitter recently?”)

因为就在10月9日,《华盛顿邮报》在Twitter上发关于“美国最胖的熊”的新闻时配上“祝福这每一个前凸后翘(thicc)的熊”,令其爆火,超过1万点赞,3000转发,200多条评论,我知道这对于微博来说没什么,但对于推特上的新闻媒体来说,这是爆款。

这个爆款并不是独案,从去年某一时刻开始,《华盛顿邮报》的推特就变得很皮很会玩。

看着新闻媒体放下自傲严肃,愿意接地气,我内心是超级开心的,但是我同时也很惊讶,没想到美国老牌媒体里最快做出改变的会是《华盛顿邮报》,就像很多评论里说的:“你是在告诉我发这些推特的和那个揭露水门事件的是同一新闻媒体??”

Orenstein和Amenabar听到我的问题都乐了,他们说每去一所大学,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幸运的是,他俩的确是参与想出这些爆款推文的人。

他们的回答中心思想就是:这本就是你在推特上应该呈现的状态、应该表达的方式。

在推特最早出现的时候,新闻媒体是把网页文章直接发在推特上不附带任何文字,后来开始配字,配字从一开始的重复文章标题,到后来摘取文章片段,到后来写文章概括或者引子,直到近几年才有“口头表达”(conversational writing),即你怎么说,你就怎么写,避免那种冗长的书面用语。

但是,Amenabar说:那仍然不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们编写推特的思考模式。他们在编写推特时那股搞笑,那股吐槽,那股讽刺,那股自黑等表达思维往往被新闻媒体给忽略了,也可以说新闻媒体不敢这么尝试,特别是老牌新闻媒体,有那长久以来严肃形象的枷锁限制着。用国内挺流行的话来说,《华盛顿邮报》是在推特上寻找美国“年轻人说话的方式。”

华盛顿邮报在美国年轻人喜欢用的Snapchat上

那次经验分享中,我受益两点很深。第一点:新闻受众是靠平时积攒以及维持关系的。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其实受众互动与扩展部门(audience development and engagement)挺新的,过去都没有,或者说都不被重视。Annenberg的三年学习,包括这次嘉宾分享在内,对我的新闻观很大的一个影响是对软新闻的态度改变,或者说是对新闻运营的态度改变。

过去,我们强调的都是硬核新闻,首当其中的便是调查报道。像“谁是世界上最胖的熊”这类软新闻,嗤之以鼻或是瞧不起可能是符合很多新闻人心中的那份高傲。但是,这类软新闻不断论证了其在扩展用户群体上的实力,因为人们的生活是需要这类娱乐信息,或者软信息的。它们是建立和拓展读者基础的一部分,也是维持读者联系的一部分。当读者基础越大,当硬核新闻发出来的时候,看到的人也越多,这也有助于其传播潜力。

以上这部分对于我来说还不算眼前一亮,但是接下来的第二点就是让我目瞪口呆的想法了:信息传递是第一目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效果。

我和我的教授Laura Davis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Twitch(美国游戏直播平台)和TikTok(抖音)/Musical.ly在美国00后群体里的影响力甚大 。特别是最近,我教授去高中志愿教新闻课,问美国高中生们使用最多的软件,第一个答案是Twitch,第二个答案是TikTok——他们是真滴不怎么用Facebook和Twitter了。然而,目前新闻媒体大部分的精力仍然是放在Facebook和Twitter。

我和Laura都是属于那种“用户分布在哪,我们就思考新闻去哪”的服务思维模式,但是我和教授想不出如何在这两个可能是美国00后主流媒体做出本土有吸引力的新闻内容。我过去的思考方式还是局限于如何把现在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内容,比如文字视频/社交媒体视频(social video)搬到游戏直播平台上去,但一想,我就给否决了,不会有人看的,而且还会嫌烦。

Amenabar给我看了《华盛顿邮报》已经做了几期的Twitch尝试,他们邀请了美国政治家(国会议员)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人直播打游戏,然后在打游戏的过程中聊一些政治问题。

https://www.twitch.tv/videos/323968801

上图显示人数是6000多。不过,Amenabar当时也立即跟我们解释了:总观看人数不止6000多人,他说:“这个计数有问题。如果只有6000人看,《华盛顿邮报》不会做的,更不会连做几期。”

我当时在班上听到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直接惊喜加惊讶地失态了。首先我得说,《华盛顿邮报》在执行方面有很多我认为的不足,比如一个是中间夹在的政治讨论部分过重,另一个是他们一开始的几期游戏应该选择更热门的游戏,他们第一期居然是俄罗斯方块……

不过,这个想法就如同一锤子把我给敲懵了,也敲出了无限可能性的大门。这是一个执行起来并不算难但很难想到的点子。政治家需要年轻人的支持,新闻媒体需要拓展年轻受众,然后形式也是符合Twitch游戏直播方式,堪称完美。而且在游戏中夹着干货讨论,不说年轻受众一定听得进去这些政治话题,但起码在听了,这就是一个开始,也是很多新闻媒体目前做不到的。

假设一下,抛开我国国情,如果领导人和马东双排吃鸡或者双排王者荣耀,然后中间在等待复活的时候或者在吃鸡“伏地魔”的时候聊台湾问题以及国家长远发展,这年轻观众和影响力,我想都不敢想。

那天Orenstein和Amenabar也给我们分享了他们团队的一些策略。比如他们部门每个人都会选择一个新兴平台,然后进行2-3个月的研究和尝试,探索其在新闻上的可能性,然后向团队做出汇报。

我当时问他们:“你们有机会尝试在Musical.ly这类软件上做新闻吗?(我当时没问抖音的原因是我印象中Musical.ly先进入北美市场)”

Amenabar回答说,他刚接到的研究项目就是TikTok抖音。我超级期待他们的研究成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