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来华留学生如何推动全球科技与文化共融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科学、文化与教育的跨国流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外国留学生的角色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参与者和知识传播的中介,更成为跨文化科普传播的有效推动者。得益于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留学生不仅促进了全球科技资源的共享,还通过与中国社会的深度互动,推动了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文章探讨了外国留学生在科普传播中的实际作用,揭示其如何通过务实的合作推动全球科技资源的共享,并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消解对留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
一、外国留学生与跨文化科普传播
科学传播的全球化要求突破地域与文化的局限,而外国留学生恰恰是这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实践者。作为全球最大留学生接收国之一,中国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仅参与学术研究,还积极投身科普活动,成为连接中外科学社群和文化对话的桥梁。
留学生的科普实践并非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基于双向合作和互惠的交流模式。通过国际化团队和跨国合作,留学生在全球科技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团队为例,他们与本土科研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全球科技前沿”讲座,将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国,并通过社交平台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突破。这类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公众的科学认知,也通过留学生的多语言传播扩大了中国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类似的跨国科普项目覆盖的受众已超过200万人次,其中30%的参与者通过留学生的双语内容接触到原本难以获取的科技信息。这一数据表明,留学生不仅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角色,更成为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桥梁,助力全球科技资源的共享。
此外,留学生的参与并未造成本土资源的占用,反而通过国际合作引入了外部资金和技术支持。例如,欧盟资助的“地平线2020”计划中的多个中欧联合科普项目,由中外学生共同策划并执行,项目不仅促进了全球科技交流,也通过开源平台将成果向全球免费开放,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普惠。这一模式凸显了跨国合作与知识共享对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留学生的跨文化优势及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
外国留学生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厚的跨文化背景和沟通能力。通过语言优势、文化适应性和全球社交网络,留学生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全球传播,并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推动全球科普项目的顺利开展。
语言能力无疑是留学生在科普传播中的关键优势。英语作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使得留学生能够迅速与全球科研人员及公众沟通。此外,许多留学生精通其他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能够将科技信息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这种多语言能力不仅使传播更加精准,也拓宽了受众群体,推动了跨国科普合作的进程。语言不仅是技术传播的工具,它还是跨文化理解的桥梁,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在共享科学成果时形成共识,促进文化认同的建立。
文化理解力使留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加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科普内容。在跨文化传播中,留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认知特点及其对科技知识的接受方式,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从而提升科普效果。例如,来自非洲法语区的留学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将中国的雾霾治理技术转化为法语和斯瓦希里语的双语科普动画,使这一技术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传播效率提升了40%。这种文化适配性的内容生产,使得科学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与应用。
留学生广泛的国际社交网络也为他们在全球科普传播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留学生可以将中国的科技成果传播至全球,同时加强与国际科学家、科研机构和科普组织的合作。例如,巴西留学生创立的“拉美-中国科创走廊”平台,促进了中南美洲与中国之间的37项科研合作,其中12项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全球公共卫生指南。这一平台的成功,展示了跨文化社交网络在科技资源共享中的巨大潜力,表明了通过跨国合作与社交网络,留学生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资源的流动,还能促进跨文化共识的建立和深化。
三、国际合作与科普传播的协同效应
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和能源危机等问题,要求国际间的合作与科技共享。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科普传播需要跨越国界的协同努力,而留学生正是这种协同合作中的“知识中介”,通过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促进知识的全球共享和技术的转移。
留学生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他们作为技术转移的实践者,推动了中国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例如,孟加拉国留学生参与的“南南气候变化合作计划”项目,将中国的水稻抗旱技术转化为适合热带季风气候的简化版本,并通过田间示范与短视频传播,使该技术在孟加拉国农村的采纳率提升至58%。这一案例展示了留学生不仅在知识的转化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还通过本地化创新和有效的传播策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
留学生在国际合作中的另一重要角色是推动共识构建。在中非青年科学家论坛上,留学生提出的“文化-技术耦合”传播策略,成为非洲疾控中心采纳的区域科普标准框架,这一策略有力地推动了疫苗公平分配和艾滋病防控等议题的讨论和实践。留学生在国际合作中的这些角色体现了他们在推动全球科普合作中的独特价值。
这些具体的案例表明,留学生不仅通过知识的转化与技术的转移促进了全球科普传播,还通过推动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认同和科技共识建设,促进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广泛展开。
四、留学生在华科普实践的客观审视
尽管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科普实践中展现了积极作用,然而,社会上仍然存在对他们参与科普项目的质疑,特别是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本土资源。实际上,留学生的参与并没有造成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反而通过国际合作引入了大量外部资源,促进了资源共享。
首先,留学生参与的科普项目通常由国际组织、企业基金和学术合作专项提供资金,而非完全依赖中国本土的教育资源。85%的跨国科普项目资金来源于国际组织或企业的社会责任基金,这些资金与中国本土教育资源形成互补,并通过项目合作提升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留学生不仅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传播能力,还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带来了国际化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留学生科普项目的成果不仅共享,还通过开源平台向全球免费开放。以“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联盟开发的科普数据库为例,该数据库目前已向中国200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成为本土科研教学的重要辅助资源。这一开源的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受众能够共享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创新。
最后,留学生的科普实践带来了可量化的社会效益。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评估数据显示,留学生参与的社区科普项目使公众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测评得分平均提高了22%,而其人均成本仅为政府同类项目的三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留学生的科普项目不仅具有高效的社会效益,也在全球知识共享和技术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留学生在科普传播中展现了强大的优势,但仍面临结构性挑战。专业术语的文化转译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建立跨学科的合作团队,将留学生的语言优势与本土科学家的专业深度相结合。此外,当前的国际科普合作机制仍较为松散,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支持。因此,建议通过设立国际科普合作基金,制度化地支持跨国科普项目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对留学生科普贡献的认知偏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关于“资源占用”的质疑。对此,应加强案例研究与数据公开,借助实证分析回应舆论质疑,进一步消解社会上的负面情绪,提升公众对留学生在科普传播中价值的认知。
结语
外国留学生的科普实践,不仅是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的一种创新协作模式,更是在推动全球科技合作、促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文化转译、资源整合和在地化创新,留学生不仅提升了中国科普效能,也推动了全球公共知识产品的创造与共享。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实现科技成果共享和提升社会文明贡献了他们的智慧与力量。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的不断推进,留学生在全球科普传播中的潜力将更加得以释放,进一步推动全球社会的进步与合作。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孙鹏(1982.10),博士,加拿大籍华人学者,专注于跨文化与全球化、文化与社会、人口与移民以及人才与教育等领域研究。他的研究兴趣广泛且深入,涵盖了企业跨文化管理、全球化进程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与冲突、国际移民与人口流动、国际人才交流以及华人社群和留学生问题等方面。孙鹏致力于探索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传播与变迁,以及移民和人口流动对全球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他也关注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创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研究领域,力求通过多学科的视角,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