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故事︱走进美国史,先读读这几本书

杨长云(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2019-04-02 14:2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我从2002年开始与美国史结缘,那一年我们本科生新开了一门课——《美国史》,用的教材是杨生茂、陆镜生两位先生主编的《美国史新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1990年出版。这本白色封皮的教材至今仍摆放在我的书柜上,与我后来陆续购得的其他美国史教材或专著一起成为我教学中的参考资料。2003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我选择撰写与美国史有关的论文,题目是《孤立主义:美国式文明的历史选择》。这篇论文谈不上原创性,只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了一个总结。我后来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一直志业于美国史,只是在城市史领域上有进一步的研读。工作后,我给本科生讲授《美国史》和《美国历史与文化》,这样算起来,我与美国史已经有17年的渊源了。

无论是学习美国史,还是给学生讲授美国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我的美国历史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就像本科生学习,往往需要一本教材作为参考。我一直认为,一个讲授者或者学者,在最初学习阶段遇到的知识来源可能会决定他将来的知识观念。换句话说,他看的什么书决定他自身的内涵,当他成为讲授者时,就决定了他对受众讲授的内容和水准。因此,我觉得讲好一门课程,不妨从知识来源讲起。

如果让我推荐美国史著作,我首先会推荐由美国历史学家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亨利·斯蒂尔·康马杰、威廉·爱德华·洛伊希滕堡共同编撰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我读的中译本是由南开大学历史学系美国史研究室翻译的,在198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分为上下两卷,加起来有两千六百多页。尽管很厚,但我读得如痴如醉,作者们的叙事风格一点都不令人觉得枯燥,相反还非常有趣。比如我时常想起书中的某些富有哲理的谚语,如杰斐逊说的“人到矮处要低头”。当然,这本书好读,也得益于译者们的翻译功夫。该书从美洲人类起源谈起,一直写到1968年。按照目前仍然通用的美国史划分方式,即以1877年为分水岭分作两卷。阅读这部著作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血肉和温度,他们引经据典、采用各种历史文献、甚至使用日记里的俏皮话等,以叙事性的文字将美国的历史进程呈现出来。

《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这种智慧性的叙事风格在查尔斯·A. 比尔德及其夫人玛丽·比尔德共同撰写的《美国文明的兴起》中也能感受到,该书的中译本在2011年出齐,分为上下两卷。我最早读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的1991年版本,是为该书第一卷,讲述美国历史上的农业时代。直到2011年我才读到下卷“工业时代”。与比尔德的另一部代表作《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一样,作者试图以经济决定论来解释美国历史,但又不限于此,深入到了思想观念、制度风情层面。从英属殖民地的建立到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生活,作者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美国历史的细节。作者认定美利坚共和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属性,这些政治、经济属性在北美殖民地建立过程中业已形成,并影响美国历史进程。这部一千七百多页的著作读来也不觉枯燥,其故事性语言使人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其智慧性的观点使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美国文明的兴起》

接着进入我视野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美国通史》。这套美国通史是由杨生茂、刘绪贻先生主编,集合了当时中国美国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和核心成果。时间跨度从北美殖民地建立到2000年,依时代特征分成六卷。这一大部头的著作是目前国内美国史学习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从形式编排到内容叙事都与国内一般的世界史教科书相似。因为是由不同的学者共同撰写的,所以,各卷叙事风格有所不同,撰写质量也参差不齐。我最喜欢的还是由李剑鸣教授撰写的第一卷《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这是美国早期史的开创性著作。其叙事风格与上面介绍的两部著作非常相似,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娓娓道来。有细腻的笔触,有可靠的史料,有犀利的观点,可读性强,能感受到作者力透纸背的文史功底。

《美国通史》

读过这些基础性的通史著作后,我开始阅读一些从某个方面入手叙述美国历史、政治和社会的著作。其中的经典著作包括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的《美国政治传统的缔造者》、丹尼尔·布尔斯廷的《美国人》三部曲、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以及以自由为线索,强调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著作,如霍华德·津恩的《美国人民的历史》、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等。求学期间,我也开始尝试阅读英文原版的美国通史著作。印象最深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开始注意美国历史开端问题的是由大卫·M.肯尼迪(David M. Kennedy)和丽莎贝斯·科恩(Lizabeth Cohen)等人编撰的The American Pageant。该书最早出版于1956年,目前已修订到第17版。与大多数从北美殖民地建立谈起的美国史著作不同,该书从气候变化开始谈起,谈到北美洲早期人类的来源和迁移。这使人认识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意义。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突然意识到,美国史从何时开始书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The American Pageant

加里·纳什等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正好印证了我的这一思考。该书在200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中译本。前文介绍的由美国人撰写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以1877年为美国历史的分界点,但他们在美国历史的开端上叙述大不相同。《美国人民》上溯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三大洲的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同时,作者还以四位女性作为这一汇合的“启动者”,强调了女性的历史地位。该书图文并茂,以故事引导,并附有原始文献,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适合美国史初学者。这部著作也为美国史教学参考提供了大量素材。另一部内容翔实,适合美国史学习参考的著作是卡罗尔·帕金、克里斯托弗·米勒编撰的三卷本《美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其叙事风格既不同于《美国文明的兴起》,也不同于国内六卷本《美国通史》,可以说是介于其间。这部著作没有《美国文明的兴起》的思想性高度(同时也会是阅读难度),也没有国内目前美国史教材通常具有的模块化问题。三卷本《美国史》对于历史细节的处理很好地弥补了分析性历史教材所缺少的叙事性,补充了大量历史知识。

这几年陆续出版的通史类美国史著作越来越多,摆在我书柜里的中译本就有多种,比如:詹姆斯·柯比·马丁等人编著的《美国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威廉·J. 本内特所著的《美国通史》(上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艾伦·布林克利所著的《美国史》(海南出版社)、马克·C. 卡恩斯等人编著的《美国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埃里克·方纳所著的《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等。除此之外,我也时常推荐通俗性的图书,像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个系列的四本书均由三联书店出版,是为读者了解美国历史与现实的理想补充读物。

在中国讲授美国史课程,感受到的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应该比其他人更加强烈。单纯地讲授美国的历史恐怕很难获得共鸣,受众往往希望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方法;也往往带着对现实的理解去看待历史进程。在认知中,历史与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形成我们的历史认识。认识美国,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着手,一是历史,主流的观点是将美国史划分为1877年以前的历史和1877年以后的历史。这是时间维度。二是地理,引导我们思考美国领土是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这是空间维度。三是文化,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文化上呈现为多样性,这里涉及土著、人口和种族等历史与现实问题,这是人的维度。

在时间的维度上,有必要讲清楚的就是作为一个概念,“美洲”的来源。哥伦布在1492年10月12日登陆新大陆,为什么不像很多叫“哥伦比亚”的地方那样,整个大陆也称为“哥伦比亚”呢?因为这里涉及到近代早期一个错误的知识,即托斯卡内利对地理的有限认识。哥伦布根据托斯卡内利的地理知识认定他到达的地方是东方国家,直到佛罗伦萨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才发现真相——哥伦布所达的地方不是东方,而是一块崭新的大陆。韦斯普奇根据他的航行,撰写了《新大陆》。后来,日耳曼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在1507年出版《世界地理概论》,将这块大陆标为“亚美利加”,是亚美利哥名字的拉丁文写法——“亚美利乌斯·韦斯普苏斯”(拉丁语:Americus Vespucius)的阴性变格。

韦斯普奇唤醒“美利坚”

在美国史开端问题上,不论是讲清楚哪一种来源,实际上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语境问题,即从怎样的大历史背景中去叙述美国史。讲清楚这个问题后,我将美国的历史大致划分为这些方面进行讲述: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革命时期、西部开发时期、美国内战期间、重建时期、进步时代、新政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美国时期。这种划分既是以历史进程为依据,也试图反映历史事件的阶段性特点,以凸显历史事件本身,从而获得故事性的乐趣。

在历史讲述中对地理空间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我们认识的这个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特征往往都与地理状况具有密切关系;而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地理状况的认知涉及到国家之间关系的展开。今天美国陆地总面积约915万平方公里,从大西洋沿岸的十三个殖民地的狭长地域发展成今天横跨北美大陆的庞大国家,美国领土的扩张所造成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必然是历史书写的浓重一笔。比如,在早期史上,1803年,美国政府花费1500万美元(相当于2016年的3.02亿美元)就从拿破仑手上购买到总面积超过214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这个购买案除了涉及欧洲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外,还把美国、西班牙、法国之间关系卷了进来,甚至还涉及英国。

美国领土扩张

同时,领土的扩张又成为印第安人的血泪史,白人西进,迫使印第安人不断西迁,造成“血泪之路”。以前遍布北美大陆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印第安部落逐渐被压缩到若干保留地中。而且随着西部土地的开发,潜藏在美国政治中的深层次问题也逐一暴露。围绕着奴隶制的两党竞争开始形成,南北之争开始趋向白热化,最终以内战的形式爆发。这场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成为美国的转折点,此后,“一个国家”渐渐形成。地理范围扩大的另一个后果是美国国家意识的成长、成熟。从亨利·克莱的“国家体系”,到弗雷德里克·J. 特纳的“边疆假说”,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美国人对国家建构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个维度是人,这个维度呈现为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多元性。在我编写的美国史讲义中,我按照历史划分,列出了一段历史时期美国人口总数和十大城市人口数量。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在历史讲述中,把人口和人种的问题讲清楚就显得很重要。从土著美洲人到黑人,到各种白人族裔,到亚裔等,不同种族的人群相聚在北美大陆,成为美国社会建构的主要推动力量。虽然经济发展对区域性划分具有决定影响,但早期不同族裔的分布也使北美大陆具有文化区域的划分,大致是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中部、老南部、中西部、西南部、大平原、远西部。区域划分与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族裔群体、语言相关。文化的多样性也正是由这些因素呈现的不同特征造成的。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北美大陆上的美国48个州的版图也并非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俨然是一个历史过程,政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

不同的群体聚居在不同的共同体,也就造就了今天美国的不同城市景观。纽约是摩天大楼矗立的城市,可谓现代城市丛林;但巴尔的摩却不同,主要以独门独户的住宅小区为主,摩天大楼并不密集。美国大平原地区、落基山脉一带的小城镇更是与纽约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截然不同。而从人口多样性来看,纽约2017年人口总数约1985万人,其中63.8%为白人,15.7%为非裔。芝加哥2017年人口总数约272万人,其中49.1%为白人,30.5%为非裔。可见,纽约虽然是美国种族成分最复杂的城市,但白人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而在芝加哥,白人相对于黑人没有绝对优势。另一座城市底特律则反差更大,2017年的人口中有79.1%的黑人,白人仅占14.1%。仅从不同城市种族成分的差异来看,不了解区域内部不同的人口群体及其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恐怕很难理解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

美国三座城市种族成分示意图

时至今日,美国这个国家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对美国这个国家了解越多越深入,我们越能应对现实中的许多问题。而要深入了解这个国家就要回到历史中去寻找根源。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应只让人们看到民主、自由,也要看到存在的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不能以意识形态的眼光去大肆批判,也要看到其制度性的优点。其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其种族冲突却也是赤裸裸的现实。比如,我于2015年4月就在巴尔的摩经历过黑人种族骚乱事件,使我有机会重新去认识美国社会。2016年,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提出“让美国再次伟大”。一直以来,很多人说,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因为最自由。这令我想起美国前首席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曾经说过的话:“最自由?那岂不是在法律诞生之前更自由?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美国人民有良好的品质,因为政府的制度能让这些好品质继续发扬下去。一个国家的品格,才决定了它的伟大。”大家说的“自由”,就是以这些品格为前提的。大法官说,不要着急赞美法制和自由,先想想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毕竟这才是自由的真正前提。

读历史书,看客观的报道,进行理性的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思考,使历史的智慧之光照进现实,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这个国家。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