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悬崖上的村庄,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2019-03-04 11: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2018年春节,大凉山醉了

2018年2月13日,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即将来临。

时值黄昏,地处我国西南大凉山深处,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昭觉县支尔莫乡的山上,腾起了淡淡的烟雾。这烟雾,从新盖成的院子上空升起,暖暖的,带着玉米酒和彝族坨坨肉的香气,在不断扩散,弥漫于一座座山头。虽然说大凉山彝族的彝历新年——诺苏库施已经过去近三个月了,但彝历新年的欢乐气氛会一直延续到春节。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的火塘温暖,人们的欢声笑语不断。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驻村干部的笑容里隐隐透出一种兴奋。

大凉山,到底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喜事?

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和昭觉县城到处张灯结彩,秩序井然,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有人通过手机,传播着未经证实的喜讯:“习总书记要来咱们大凉山啰!”

一年前,就曾听说习总书记要来。那是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听取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代表发言时,习总书记说到彝族地区的偏僻和贫困状况,还详细询问了当地的文盲率、脱贫攻坚进展等情况,要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习总书记还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绝大多数去过了,还没有走到的吕梁和凉山,会尽快去。”

那之后不久,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山西吕梁山区考察调研。

凉山的父老乡亲得知习总书记去过吕梁山区后,一直在心里面盼望着、盼望着:总书记去过了吕梁山区,下一个该是我们大凉山了。眼看春节将至,人们都说才召开了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总书记日理万机,今年不可能抽出时间来大凉山了。

2月13日晚上7点,从支尔莫乡的阿土勒尔村(“悬崖村”)、三岔河乡的三河村、解放乡的火普村到古老而年轻的昭觉县城,家家户户都在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真是喜从天降,你们看啊——

一队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驶过了海拔3000多米的玛古火普山梁子,一直驶向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在寨子中的一块土坝上停下。车门一打开,竟然出现了大凉山彝家老老少少熟悉而亲切的面孔——习近平总书记!

习总书记满面笑容,与乡亲们亲切握手,热烈的掌声不断响起。

听,总书记在说什么:

“我一直牵挂大凉山、牵挂彝族群众,这次终于如愿了。很高兴来到这里,看到大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十分欣慰。大小凉山嘛,我一直想来这个地方。我们中国是搞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把这里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我们的目标。共产党怎么产生的?就是为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而产生的。我们一直要做这样的事情。”

电视屏幕内外,掌声同时响起。

这时,我的手机铃声响了,是老朋友阿皮几体打来的。

阿皮几体曾先后任支尔莫乡乡长、乡党委书记,在支尔莫乡待了十年,一直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两天前,习总书记在三河村亲切接见各族干部群众的画面让他激动不已,他此刻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问道:“老表好,你在干什么?”

我说:“在三河村采访,正在干酒呢!”

他说:“我都干了两碗了!”

此刻,我的眼前闪现出彝家村寨的画面:火塘里,火苗在嚯嚯地笑;围火而坐的老老少少,面对电视机在嚯嚯地笑;看着电视屏幕上三岔河乡三河村的村民个个笑容灿烂,很多彝家汉子捧起大碗喝起了酒。

这时,我的手机又响了,是“悬崖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打来的。他问:“老表好,在干啥子呢?”

“看电视采访呢,你也在看电视哇?”从手机里传来的声音,我知道他们一家也在看电视。

他又问:“干酒莫得?”

“干了,干了!”我边咕噜咕噜喝酒边答道。

在大凉山,彝族同胞们用得最多的汉语动词就是“干”。干酒、干饭、干肉、干菜、干活、干事……一个“干”字,干脆、响亮,活生生体现了一个民族洒脱和豪爽的性格。

习总书记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太对大凉山彝族同胞的心思了。这几年,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和大凉山彝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正是“干”出来的吗?只有干,才能变;只有大干,才能大变。

看,电视屏幕上又出现了另一组画面。

习总书记健步走过一段上坡路。眼前是三岔河乡三河村典型的彝族村落,地处海拔2500米的山梁上。家家户户的院墙和房屋都用泥土垒成,经岁月的风吹雨打,泥墙裂开了一道道缝,看着让人揪心。

习总书记一弯腰,穿过低矮的院门,走进彝族村民吉好也求家。习总书记轻轻地抚摸着吉好也求家四个孩子可爱的小脸蛋,一个个地问:“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四个孩子用普通话一一作答。习总书记察看了院子里的鸡笼、猪舍,还仔细看了挂在门上的贫困户帮扶联系卡,了解一家人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和帮扶措施。习总书记走进屋里,关切地掀开床褥、摸了摸被子,看看够不够厚实。他抬头看见挂在房梁上一条条熏得油亮油亮的彝家腊肉,脸上漾开了微笑。他对吉好也求一家人说:“我一直牵挂着你们。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我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我相信,此刻,在大凉山,所有围在电视机旁的父老乡亲都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习总书记好关心我们啊!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莎莎(感谢)!”

这时,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拨通了“悬崖村”村支书某色吉日的电话,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干酒哦,在干酒,这么高兴的事情。我都干了几碗了……”我还想进一步了解村民们对习总书记来到大凉山的反应,可他的舌头已经打转,语焉不详了。

手机里传来央视新闻播音员富有磁性的声音……

我感觉到,整个昭觉县、整个大凉山都醉了!

二、火塘边的讲话,温暖了彝家村寨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火塘,橘黄色的火苗跳跃着,嚯嚯嚯地欢笑着。这是彝族人祖祖辈辈都感到温暖的地方。此刻,习总书记就坐在三河村贫困户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围坐的是村民代表、驻村的扶贫工作人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大家像拉家常一样,敞开心扉倾诉着心声,热烈讨论着脱贫大计。顿时,我感觉到,北京、中南海,离大凉山那么近,离彝家人那么近。习总书记是在大凉山彝家火塘旁边现场办公啊!

彝族村民吉伍尔莫告诉习总书记,以前家里人生了病,总以为是有“鬼”附身,有“鬼”作怪,不去看医生。后来村干部告诉她,“鬼”就是那些不讲卫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变生活习惯,从洗脸、洗手这样的小事做起,把家里和个人的卫生搞好,就会少生病。听了她的讲述,习总书记接过话笑着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在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习总书记以十分平和的口吻,将大凉山脱贫攻坚工作归纳成四条:一是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的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解决他们交通出行的难题。二是要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乡村旅游也可以发展起来。三是要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第四点是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办好乡村学校,这是基础的基础。有了一代有文化的新人,才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跟上全国的步伐。

习总书记在火塘边的讲话,平平实实,却蕴含着目标、路线、方法、重任!全国的目标是什么,大家心中明白,就是要在2020年挖掉“绝对贫困”的千年穷根。昭觉县、凉山州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温暖了大凉山的彝家村寨。同时,习总书记在火塘边讲话的精神,让干部们深深地感到:时间太紧迫,责任重如山。

我又接着打了几个电话,想了解干部们对习总书记视察大凉山又有什么反应。

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说:“我们一定要在2020年把贫穷消灭掉!这是总书记的嘱托,更是没有什么价钱可讲的死命令!一定要把这场硬仗打下来!”

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说:“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方法、路径,发展好种养业、开发好旅游业,带领村民富起来。”

更多的干部在说:“这一回昭觉县出大名了,凉山州出大名了。习总书记来给我们鼓劲,全国人民都盯到我们大凉山,干不好,丢不起这人哟!”

……

没啥说的,绝不能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三、总书记关注的“悬崖村”

站在三河村的高处,远眺三河村全貌,习总书记问起了“悬崖村”的近况。“悬崖村”,与三河村相隔不远,不仅空间距离近,曾经的贫困程度也接近。它是习总书记十分牵挂的一个特殊村寨。

子克拉格向习总书记汇报了“悬崖村”的发展变化。

如果说大凉山的脱贫攻坚是一条长征路的话,“悬崖村”就好比是“腊子口”,是声名远播又极难攻下的贫困的顽垒!

“悬崖村”早已经是一个不需要注释的地方了,倒是它一直沿用至今的名字——阿土勒尔村——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悬崖村”就成了阿土勒尔村的代名词。

阿土勒尔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一个自然村,距昭觉县城72公里,常住居民有100多户、480多人,辖牛觉社、特土社、勒尔社和古曲洛社四个农牧服务社。村子坐落在海拔628米到2300米的山坳中。昔日,外人入村、村民外出,必须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故得大号“悬崖村”。

“诗仙”李白曾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惊世之语,也可形容大凉山中的这个“悬崖村”。孩子们每进出一趟,战战兢兢,如临绝境;扶贫干部们每翻越一次,犹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万丈深渊,真是进退维“谷”呀!

为了让“悬崖村”跟上时代的步伐,摆脱贫困,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凉山州和昭觉县曾在这里打了数年“拉锯战”。直到2016年5月,《新京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分别对“悬崖村”进行了深度报道,“悬崖村”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习总书记的深切关注。

看吧,一条藤梯通向云端,藤梯上星星点点移动的,全是娃娃。上学的路,竟然如此艰险。

看吧,在藤梯上攀爬的小女孩,满脸涨红,汗水湿透了一头黑发。也许,她相当累了,背上的书包越来越沉重。但她决不放弃——那一双黑黑的大眼睛充满坚毅,可以相信,她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

世人为此一片惊呼:这么危险的地方,怎能住人?孩子们上学,路途多险啊!社会各界,从关注到帮助,向“悬崖村”伸出了援助之手。

帮扶,对于自强不息的群体,效果最为显著。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悬崖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丽日下,两千多级钢梯,牢牢“钉住”悬崖峭壁,闪耀着金属的光泽,成了“悬崖村”挂在天上的“高速公路”。

山顶上,4G移动互联网的铁塔,将信号传向家家户户。手机一开,世界就在眼前。

在新扩建的村小,一面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万山丛中一点红,它是“悬崖村”培养一代栋梁的苗圃,也是“悬崖村”与祖国同步前进的象征……

2018年2月12日,在成都市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深情地讲道:“我看了2月10日《凉山日报》关于‘悬崖村’的报道,我放心了!”

习总书记说放心了,这就表示,大凉山脱贫攻坚路上的“腊子口”已经被拿下。

读到这条短短的新闻,我像喝了一大碗彝族传统蒸馏酒一样陶醉,实在太高兴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彝人,我也曾多次领略攀爬“悬崖村”藤梯的惊险滋味。长期的感情积累如岩浆汹涌于地壳之下,使我有一种喷发的冲动。

我喜欢彝族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诗。他在描绘我们民族深重的苦难时,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诗句:

我看见一个孩子站在山冈上

双手拿着被剪断的脐带

充满了忧伤

毕竟,黑暗了千年的奴隶制才结束了几十年,“脐带”被剪断了,但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魂”还在大凉山彝区四处游荡。

诗人吉狄马加的忧伤,是我们民族的忧伤。从深沉的忧伤中抬起头来,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幸福与欢乐。

凉山,曾经一步跨千年,在新中国实现了制度的历史跨越;而今迈步奔小康,将在新时代实现民族的巨大繁荣。

“悬崖村”,在大凉山的地图上也只是一个芝麻小点。然而这一小点,却蕴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2013年到访“悬崖村”起,我从“脐带”那边的文化母体开始寻觅,一直追踪到今天。我自信,我忠实记录下的“悬崖村”故事,会像一滴水映射出阳光一样,成为“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史的重要注释。

【著者】阿克鸠射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