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漂族:被移植的根,在都市开出了花

全文共3199个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老漂族”,指为了照顾子女或孙辈,离开自己的长期居住地,跟随子女迁移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
每天超过十小时的带娃时间,几乎占据了他们的全部晚年生活。同时,还面临着气候差异带来的身体不适、语言隔阂下的孤独感。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他们如同被移植的根,离开熟悉的土壤。但他们积极适应新环境,探索生活的新支点,渴望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记者丨刘敏菲 刘晓蓉 俞灿
编辑丨茜茜子
01 被切割的24小时
凌晨五点的南昌尚未苏醒,66岁的晨晨奶奶已站在灶台前揉面,案板上剁肉馅的声响,惊飞了窗外栖息的珠颈斑鸠。把面团放进蒸屉后,晨晨奶奶守在旁边,默默注视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耐心等着蒸汽弥漫,包子蒸熟。
六点半,晨晨奶奶将热气腾腾的包子端上桌,又倒了一杯温热的牛奶。孙女睡眼朦胧地坐到餐桌前开始用餐,晨晨奶奶则转身去收拾孙女的书包,包括前一天的作业以及今天需要上课的书本。拉好书包拉链后,她拿下担在椅背的校服外套,等着孙女吃完帮她穿上。终于,孙女磨蹭着吃完最后一口,她快速将碗筷收进厨房,然后带着还在咀嚼的晨晨来到门口穿好鞋子外套。早上七点左右,祖孙俩并肩朝着地铁站走去。
从河北来到江西,这是晨晨奶奶成为“老漂族”的第五个年头里,无数个重复日子的开始。送完孙女去地铁站,晨晨奶奶又快步回家,因为家中还有个小孙子等着她照顾。
晨晨奶奶的一天,被智能手表记录得满满当当。从准备南北混搭的早餐,到接送孙女上下学,再到采购兼顾三代人口味的食材,她的生活没有片刻停歇。在各个场所奔走,她日均8公里的运动量,堪比在河南老家耕两亩旱地。
由于女婿调任上饶、女儿工作繁忙,不得不让晨晨的外公也来帮忙,原本紧密的家庭结构被现实打散,三个家庭分散在三地。在这种情况下,家族微信群是他们联系纽带。
每天晚上,帮孙子洗完澡,忙完一天里的最后一件琐事,晨晨奶奶终于可以歇一歇。她靠在床头,打开微信电话,和远在家乡的老伴唠上几句。聊聊家里的庄稼,说说今天孩子们的趣事,这短暂的时间是一天里最让她放松的时刻。在时针指向十一点时,她放下手机,拉好被子,在疲惫中渐渐进入梦乡。
而多米奶奶在一天的忙碌结束后,在床上添上一床被子。来南昌这六年,她总是这样。多米奶奶今年60岁,从气候干燥的晋北来到湿润的赣江流域,南昌冬季的湿冷渗入多米奶奶的膝盖,这让她怀念山西炕头的温热。“南昌没有处处供暖,每到秋冬季节我要多穿上好几件衣物。”

▲多米奶奶陪孙女玩耍
晨晨奶奶和多米奶奶的情况并非个例,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在全国1800万“老漂族”中,超过半数的老人属于“专职带孙族”。他们的迁徙版图,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线城市,而是逐渐蔓延至县域新城。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老人们日均育儿时长超过10小时,他们的晚年生活几乎完全被孙辈占据。
02 漂泊与迷茫
在生活的流转中,“老漂族”们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迷茫。
“土地荒了还能复耕,人闲下来心就空了。” 来自吉安永新的阳阳奶奶,以前每天挑着扁担走在三里蜿蜒的山路上去劳作。那时尽管身体累,可心里却踏实满当。如今,她的生活是在家与公园之间单调的两点一线,她曾经耕耘收获的那片土地也已经荒废。“务农时,累的是身子,现在,累的却是心。”
因为多年在外帮子女带娃,阳阳奶奶很少有机会回到老家。即便回去了,也常被孙子的琐事缠身,与老姐妹们相聚的机会少之又少。她的手机相册里,那张定格在2016年的老姐妹合影,成了再也无法更新的回忆。
“听不懂这里的话,我感觉自己像个哑巴。”多米奶奶曾在厂里工作,和一群姐妹并肩奋斗,相处得很融洽。那时候,大家在车间里并肩忙碌,休息时也会聚在一起聊天说笑。工作上遇到困难,大家齐心协力解决,生活中有了喜事,也会一起分享快乐。然而,来到新的城市帮子女带娃后,由于听不懂当地方言,难以融入当地的圈子,社交也就聊胜于无。现在,她的社交只剩下与孙子同学家长见面时礼貌性的点头之交。

▲多米奶奶独自出行
75岁的芯芯爷爷,刚做完心脏手术,正在休养。为了帮衬着带孙女,他从福建长汀大同镇去到了濯田镇大儿子的家。本就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他,来到新的环境,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待着。“有时候,他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下午,什么也不做。”谈及芯芯爷爷的状态,他的家人无奈地说道。
当庭舒奶奶接到老家母亲生病的电话时,她满心焦虑,却只能背着3岁的孙子,匆匆踏上高铁,从深圳赶回了株洲。一边是需要照顾的老母亲,一边是年幼懵懂的小孙子。而晨晨奶奶返乡为宅基地的纠纷而忙碌奔波时,也得抱着孙子穿梭在老家的宅院中。
“起码要等到晨晨上三四年级,能自己坐地铁的时候吧。”“等芯芯上小学了也得接送,指不定还有别的事儿呢。”“多米的父母没有时间呀,能帮衬就帮衬了。”“等阳阳上幼儿园,我又得去惠州帮我大儿子带孩子了。” 老人们正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掌托起城市新生代,他们都等着孙辈长大,等着子女站稳,等着某个永远在修订的归期。这个看似有期限的等待,正被无限拉长。
他们在异乡努力适应新环境,承担着子女的家庭责任,却时常感到孤独和迷茫,有些格格不入,就像被移植到陌生土壤的根,努力寻找着养分。
03 寻找新锚点
对于许多“老漂族”而言,生活的转折总是悄然而至。当孙辈入学,她们从忙碌骤然变得清闲,长期与家乡亲友分离的孤独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她们内心深处渴望证明自身价值,不想仅仅被定义为照顾孩子的角色,希望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当孙子蹦蹦跳跳地走进幼儿园,庭舒奶奶恍然发觉,过去围绕着孙子打转的生活节奏突然被打乱,心里空落落的。不过,庭舒奶奶并未在这份迷茫中久留。她留意到附近新学校发布的招聘启事,与几位同样身为“老漂族”的老人一同前去应聘。凭借着勤劳与能干,庭舒奶奶顺利获得了一份月薪3500元的保洁工作。这份工作从清晨7点到下午4点,她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她仔细打扫教室、认真擦拭楼梯、精心清理讲台……8小时的工作常常让她在下班后腰酸背痛,抽屉里的止痛膏药成了她的必备品。

▲庭舒奶奶和主管进行沟通
“我们会定期给妈生活费,逢年过节也会给妈发红包,但她就是想要去找一份事做。”庭舒奶奶的子女说道。其实,子女在经济上给予庭舒奶奶的支持,足以满足她的日常开销。
但她仍旧坚持工作,她坦言:“自己劳动挣来的钱,用着安心,也为晚年生活多添一份保障。工资卡里的数字,就是我养老的底气。”对庭舒奶奶来说,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更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价值与方向。
晨晨奶奶则选择了另一种充实自我的生活路径。在送孙子孙女上学后,她时常漫步于周边的商圈,精心挑选喜欢的衣服。有时,她还会前往太子殿享受两个小时的按摩时光,舒缓身心的疲惫。晨晨奶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得把身体调养好,既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自己也能过得舒适自在。”当孙女与同学嬉戏玩耍时,晨晨奶奶也会抓住这段空闲的时间,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
而阳阳奶奶的变化则更为显著。初到异乡成为“老漂族”时,阳阳奶奶的生活圈子局限于家庭,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但如今,在阳阳父母晚上到家后,她会约上几位邻居,一同去跳广场舞。曾经沉默寡言的她,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广场舞成为了她融入新环境的桥梁,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热情与自信。
这些“老漂族”们,曾经背井离乡,生活的重心全然围绕着孙辈与家庭。而如今,她们积极地适应新环境,努力探寻新的生活支点。被移植的根,在都市里开出了倔强的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