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鸟之后:放下人类中心主义,做万物中的“浓人”|涟漪效应

2025-04-29 16: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几年,从都市公园的“20分钟效应”到年轻人扎堆挖野菜,从自然摄影的热潮到观鸟群体的壮大,一种与自然重建连接的渴望正在悄然蔓延。当城市生活被效率和倦怠裹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目光投向天空与枝头,在鸟类的羽翼间想象远方,想象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如《观鸟的社会史》中写道:“鸟儿们总是在那里,无论我走到哪里,鸟都在提醒着我还有另一个世界,尽管有时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有交集,但我们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那个世界。”

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我们的老朋友,译者、撰稿人何雨珈以及青年作家、夏宫打工人杜梨,两位也都是观鸟爱好者,一起聊聊在这个普遍倦怠的时代,她们是如何与自然发生新的连接,如何通过观鸟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当人类中心主义逐渐消解,她们如何重拾生活热情与生命力。

以下为文字节选,更多讨论请点击音频条收听,或【点击此处前往小宇宙App收听】,效果更佳。

观鸟之后:放下人类中心主义,做万物中的「浓人」

【本期嘉宾】

何雨珈

自由译者,撰稿人,爱荒野,爱观鸟

杜梨

青年作家、译者,夏宫打工人,爱观鸟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指南】

00:47 今年春天,我们在天台山第一次记录了白腹凤鹛

02:38 再见了,短耳鸮——观鸟带给我们的生命震撼

07:39 真正的自然观察与体验,远超人类共情力的想象

11:21 何雨珈:我的观鸟生涯有一个“王者开局”

15:40 杜梨:在漫天的雪景里看灰鹤,仿佛进入了远古的意境中

16:00 何雨珈:上帝把所有的颜色都给了鸟类

18:17 如何一眼认出“鸟佬”

20:39 聊一聊“七大观鸟之乐”

24:16 何雨珈:观鸟让我长出新的眼睛,重新发现我的城市

29:32 杜梨:我亲手带大了一只雨燕

36:24 “请你把他们当做是以鸟的形式存在的优秀生灵”

41:54 等待、失望和落空,也是观鸟的一部分

45:10 在观鸟时感知物候,既是乐趣,也是悲哀

48:19 在自然中找到对抗倦怠的一个“附近”

51:18 杜梨:我最近的一切好运都是鸟带来的

58:48 何雨珈:《观鸟大年》的幕后故事

01:05:24 鸟类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巨大的感染力

观鸟之后,我长出了新的眼睛

吴筱慧

两位观鸟时间差不多都是三年左右,你们是怎么开始观鸟的?当时有什么契机吗?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某种鸟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何雨珈

我第一次其实是观鸟圈的黑话来说,是被一个观鸟老手拿去献祭的新手,因为他们去一个地方会拉一个新手,所谓有新手鸟运,这个人是《迟早更新》的主播任宁,他现在有一档专门的观鸟的播客,叫《恰恰小报》。他问我要不要去观鸟?然后我想什么是观鸟?他说去卧龙看鸟。那卧龙很美丽,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我就说好。他说你要准备一个望远镜,我就在一个读书群里借了个望远镜。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望远镜是施华洛世奇的望远镜——最贵的望远镜。我们在到达的第二天早上4点钟进入3千米海拔以上的山区观鸟,能看见朱雀。

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也辨别不出,当时我对鸟的认识只有鸽子跟麻雀。我们登上山,听到鸡的叫声,面前可能10米不到的地方,黑暗当中出现了很大的鸟影子,一群鸟从我们面前扑拉拉地起飞,飞到对面的山头。这时刚好日出,照在那个山头。我忙慌地调准焦距之后,看见了七只绿尾虹雉。

这种鸟在当地叫蜀山神鸟,有很多人去了很多次都看不到。绿尾虹雉的虹是彩虹的虹。阳光打在它们身上,我在望远镜里面清楚看到了它身上那种蓝紫色,七彩得像彩虹一样。那时望远镜好像变成了一个万花筒,让我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绿尾虹雉的颜色,确实是彩虹的颜色。当时我想,怎么会有这么美的鸟?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那就是我非常非常难忘的第一次观鸟。开始观察之后,你才发现上帝把所有的颜色都给了鸟类。

绿尾虹雉

杜梨

鸟的眼睛还跟人类不一样,它能看到更多颜色。它们能看到紫外线和红外线,也就是说在它们眼里,乌鸦并不是黑的,还有别的颜色。

何雨珈

我看到喜鹊、乌鸦身上的那个结构色,我也会觉得好神奇、好美。所以我真的第一次就是用最贵、最清晰的望远镜看了最鲜艳的鸟。

杜梨

我最早是在 2019 年底去参加观鸟团,北京延庆桑园是猛禽特别丰富的地方。当时刚下过雪,灰鹤从西伯利亚来过冬。漫天雪景,一片灰鹤。当时还是很震撼的。在那种远古的意境里面,又是那么深的大雪。我之前看到波兰的《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里面说灰鹤育雏时很吵,但当时,你能听到那个鹤群呕哑的声音,站在玉米地里,特别遥远,那个感觉太美好了。

再后来加入了北京的一个特别小的微信观鸟群,从那时候到现在好几年过去了,我们都成了特别好的朋友。大家经常一起观鸟,还有大佬帮忙帮带着我们去辨种,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形辨鸟机,我就有了引路人。有次大家去百望山看秋季迁徙,我分期付款买了索尼的A7R4还有长焦,真的很沉。后来摄影技术慢慢就练出来了,还买了施华洛世奇的望远镜。但我发现,再好的望远镜也比不上你经常出勤观鸟,还要会看,要有经验。

吴筱慧

我相信大家可能也会有很多这样的疑问,鸟有什么好看的?所以想问两位,你们在观鸟的过程中非常大的乐趣是什么?我看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里,有个大哥说了七种观鸟的乐趣:第一种是鸟的美丽,第二种是融入自然的快乐,第三种是科学探索的乐趣,第四种是不杀戮的狩猎快乐,第五种是解密的乐趣,第六种是收集的乐趣,第七种是独角兽现象——就是说他们已经在图鉴上看了很多次这种鸟了,突然有一天从草丛里面看到这只鸟走出来,就像我已经对独角兽有那么多幻想,突然看到独角兽一样。

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剧照

杜梨

想你千百次,终于现身。鸟从望远镜里看还跟镜头里看不一样,因为望远镜要比镜头更清楚、更灵动。你去感受它的羽毛,它眼睛的变幻,小鸟都特别灵,要超越图鉴上呆板的感觉。

何雨珈

对,筱慧刚才说的这7种乐趣,我在看那部纪录片的时候,也觉得全部说中了我的乐趣,但是还有一个乐趣是,我在观鸟的过程当中,和我的城市发生新的关系,我发现我周围的公园它不只是静止的,不只是花花草草,不只是拍照的地方,不只是人类生活的地方,还有这么多的鸟类在那栖息、育雏。这让我觉得,我用全新的眼睛去看我的城市,去看我周围的自然。

杜梨

我被摁在岗位上不能动的那三年,唯一的出口就是观鸟,也就在那三年,观鸟的人群迅速地壮大起来。

何雨珈

是的,而且我自己还有一个乐趣,平时我想去散步,想要走到自然当中。我经常看到朋友说走到自然当中去,更好地关照自我。如果从我们家的小公园,一路走到大公园,会发现它是一个相通的城市公园。

我平时会想一些关于自我的事情,但是当我开始观鸟之后,我去观察那些鸟类的生活,我会充分感觉到这里不是我的公园,这里不是我来想事情的地方,而是有很多的生命生活在这里。我观察它们,会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入侵者。我放慢脚步、降低声音,这个时候不是一个关照自我的时刻,而是一个忘掉自我的时刻。而忘掉自我之后,我变得更开心了,因为没有人去管这些事了。

吴筱慧

雨珈让我想到最开始萌生做这期节目的原因,去年邀请雨珈和亚历做了一期关于“保持流动”的播客,雨珈当时说,你观鸟之后,突然感觉自己长出了新的眼睛,通过观鸟重新认识本以为已经很熟悉的城市,在那之前,城市对你来说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但是观鸟以后,变成了一只一只的鸟,一个一个的鸟点。之前有个北京飞羽的成员说,他观鸟的时候就像“生活里被折叠起来的一个维度突然被打开了。”

杜梨

他们就是会形容为魔法师和麻瓜的区别。

吴筱慧

这个形容很可爱。当时有个女生的一段话也非常浪漫,她说“北京有雨燕,它今天从北京古建筑的榫卯结构中跃下,可能下一次停歇,就是在非洲最南端的岩壁上,这是一个很浪漫的事情,至少给被困在当下时空节点的现代人,想象远方,想象更大世界的一个机会。”

北京雨燕

杜梨

我也想分享一个关于雨燕至今都特别触动我的事,当时我们做环志,史洋老师就说,“诶,大家快来看,这是一只真正的无脚鸟”,大家不都说雨燕是无脚鸟嘛?因为它几乎不太停。你想啊,它不是得攀在岩壁上吗?我们去看那只雨燕,它已经从南非回来了,没有双脚。

吴筱慧

真的没有双脚吗?

杜梨

没有双脚,它的腿就是两根棍。也不知道它是先天没有的还是后天没有的,总之它的腿就剩两根棍,它飞到非洲去,然后再飞回来。路上它都没有办法紧紧抓在哪个地方。野生动物身上所迸发的这种巨大的、对生命的热爱就是不断地要想办法存活下去的努力。

何雨珈

是的,每一分钟都在活着。我过年之后,立春去都江堰看中华秋沙鸭。非常难见,非常美丽。我感觉它身上带着清水波,在清水波当中游荡,而且它还有冠。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正在看秋沙鸭,突然从远方的天空又飞来了好几只白鶺鴒,因为挺难见到白鶺鴒群的,基本上都是一两只在水边觅食,像背着手的老头散步。我就说,诶怎么有一大这么一大群白鶺鴒?从来没见过这么大一群。结果这时从对面的山头飞过来一只隼,是白鶺鴒在报警。然后远方又有一群白鶺鴒,很小,身形可能不到隼的 1/ 10,然后白鶺鴒飞过来,大家都来参战。最后它们一起把那只隼驱赶到了很远的地方,我们当时很感动。

虽然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以小胜大,而且身形相差这么悬殊,但没有一只鸟在躲避战斗,大家都赶来,为了生存非常凶悍地驱赶这只猛禽。当时我们都暂时忘掉了那不远处的水面上特别罕见的鸟,一直在看场精彩的战斗。

中华秋沙鸭

白鶺鴒

吴筱慧

听起来像自然界的一部大片。

杜梨

这种生命的角力其实是很难见到的,除非你每天都去看,就像贝克去看游隼那样,每天都去。其他的时候这种场景真的很少见。

人类中心主义越小,世界越大

杜梨

鸟类还有个神奇的特点,像我家鸟还有乌鸫,每当我开水龙头或者烧水的时候,不是有那种呜呜的白噪音吗?然后它就开始唱歌。

吴筱慧

它会以为那个白噪音是跟它对唱?

杜梨

好像是引发了他的一种表达欲,还有竞争心。我在三环住的时候,大公交从外面过,有一个乌鸫家族住在附近,其中一只站在电线上,只要大公交一过,它就开始唱。

乌鸫

何雨珈

尤其是现在春天,它们也活跃起来了。去观鸟的时候,你会根据你熟悉的声音和不熟悉的声音来判定这只鸟需不需要你举起非常重的相机,因为有可能不认识这只鸟,需要把它拍下来辨认。然后你经常会听到一些陌生的叫声,然后想,哦,这个叫声之前没有听过。但基本上都是乌鸫、伯劳的叫声。

杜梨

鸫科都爱唱歌,而且它不仅能唱歌,还能学人说话。美国之前卖嘲鸫当宠物,杰弗逊总统就有两只。他给侄子写信,爱得不行,爱唱歌,又会说好多话。他就说“请你把它们当做是以鸟的形式存在的优秀生灵。”这句话特别打动我,特别去人本主义。

吴筱慧

杜梨提到了去人本主义,刚刚我们聊的也让我有一种自己的人类中心主义在逐渐缩小的感觉。想起雨珈在一篇观鸟手记里面写过,“从出生开始就被有意无意一点点灌输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中的那个我越变越小,然而你所观察和认知到的世界却因为鸟儿的引领越来越大。”想请你讲一讲,怎么理解这里的“小”和“大”?

何雨珈

之前我看问题首先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的。我们以前会呼吁大家关注动物,一定要把它做比喻,比喻成人类的故事,爸爸妈妈,什么什么的。其实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把它比喻成人,因为它们有自己的生活,观察之后会发现它们就是它们,光是它们生存的过程就让我非常感动。可能我去观鸟,会觉得,这地方鸟况不好,有很多树林遮挡,或者鸟不爱现身。我一开始经常有这样的抱怨,后来我突然意识到不是“鸟况”不好,是“观鸟况”不好。它只是不利于我看到鸟而已。它们还在那生存着,有很多的鸟叫声。它们才不愿意你来看它们。

杜梨

它们无所谓。我每次看不到,或者特累,特别是冬天长途跋涉,北京地方很大,我就在想,没关系,它们很快乐。我看不见它,说明它隐蔽得很好。

何雨珈

还有,你在观察鸟类世界的时候你会反思到自己的一些分别心,比如说你会喜欢颜色鲜艳的小鸟,你会自然而然地去关注它们,而忘记了去观察鸟的习性。当你发现鸟在自然界中一般都是漂亮的,雌性去追求雌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在鸟的世界里面,它们的审美和你的这种分别心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它们想要的东西可能并不是鲜艳的羽毛,你会从自己的语气里面听到这种分别心,比如举起望远镜很兴奋地说,“哦,蓝歌鸲”,然后你也会听到自己很失望地说,“嗯,白头鹎”,这时我会注意到,虽然说我忘掉了自我,但其实我会回想到这之中的分别心,而后开始更多地去注意身边的菜鸟。

蓝歌鸲

白头鹎

杜梨

对,菜鸟并不菜,它们特别有才。它们之所以菜,是因为生存能力很强,是生活的强者。

吴筱慧

菜鸟是?

何雨珈

比较常见的鸟哦。就是有一些黑话。其实我也不应该使用菜鸟这个词,但是大家都说习惯了。“菜鸟”,就是非常容易见到的鸟,相对的还有“妖怪”,就是非常难见。正因为人类给他们冠上了这些少见和常见的这种菜鸟和妖怪,这种分别,有时候给它们带来了灾难。就比如说著名的花田鸡的事件。

《观鸟大年》这本书提到了花田鸡,它一生的目标就是隐藏自己,不想让人看到。北京之前飞来了一只花田鸡,大家都去拍,花田鸡的习性就是隐藏在草丛中,所以很难拍到特别清晰的照片,这时候大家就去赶它,把它从草丛里面赶出来,然后那只花田鸡当天下午就应激死掉了。

所以当你给它冠以这种“菜鸟”和“妖怪”的这种分别之后,会伤到它们。所以我现在就学会了,比如说我去巴朗山、去瓦屋山、去卧龙……这种去平时不去的地方,看到新鸟我也很开心,但是平时在院子里看看乌鸫,像它飞起来的时候也会叫,站到树枝上也会鸣叫。

杜梨

而且声音非常好听,就觉得像敲钉子一样,很尖,你会感觉声音是有形状的。

何雨珈

我就觉得它在对我唱树的歌,唱天空的歌,我就也觉得,我花一个下午看一只乌鸫,我也很开心了。何况你就走到小区下面,只要你的小区有树,就不只会有一种鸟的,就有很多种鸟,我现在小区里面就有八九种鸟。而且你如果去到一个地方,是为了去接近自然,那个地方一般都很荒野,在荒野里面怎么都挺开心的,看树、看野花、看周围的草,也都挺开心的。

杜梨

把自己的人类中心主义收一收的话,看到的世界会更大。

何雨珈

对,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但观鸟以后我变得更加平和。观鸟有一个很美好的地方。观察鸟之后,你对物候(生物与非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形成的节律性反应,主要包括动植物生长规律及自然现象的季节性变化)会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春天你会发现这群鸟好像又回来了,它们消失了一个冬天,春天又回来了,它好像是一个老朋友在拍你的肩膀说,“哈喽我回来了,你看到我了吗?”然后我看到它了,我也觉得它是老朋友。但同时这个这种清晰的对物候的感受,既是你的乐趣,同时又是你的悲哀。因为你发现它们变少了,天气也变得更加干旱,去年我感觉很强烈,我观察到一群白鹅、燕鸥之类的鸟,在泥滩上筑巢,下蛋、孵蛋,这时转头就发现市政正要往这里灌水,做一个人工湖,几天内这个很高效率的工程就会建成。但白鹅、燕鸥的小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学会飞,它们跑不了,可能它们今年的繁殖就完蛋了。后来大家去争取、向上反映,结果就把这个工程按下来了,也把它们的繁殖期和育雏保住了。

观鸟

吴筱慧

真好,观鸟也可以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个桥梁,让你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要怎么更好地保护它。

何雨珈

对,我觉得其实很多的忽略都来自不理解,我们人和人之间是这样,人和自然之间也是这样,在我观鸟之前,我也并没有觉得我实际上应该做些什么,但观鸟之后,我感觉到自己只是万物之一。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他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时我非常感动,他说“旅行的时候,他就只感觉自己只是万物之一。”

杜梨

是这样的,天地一逆旅,我们只是一叶小扁舟。

在自然中找到对抗倦怠的一个“附近”

吴筱慧

现在城市里面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想要跟大自然发生关系,比如说“20分钟公园效应”、挖野菜,甚至现在也有很多很多人开始观鸟了。刚刚两位也都提到自然重建了你们跟城市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的喜爱,以及和大自然发生连接,仿佛让你们在这座城市有了自己新的归属,那你们觉得,一座公园也好,一片野菜地也好,或者一群鸟也好,是否足以成为对抗倦怠的“附近”?

杜梨

对,一定会的。观鸟完全可以让我放弃一切,立刻去,因为鸟不等人,你没有任何想法。

吴筱慧

观鸟的时刻,会让你一下子忘却掉生活中很多烦恼。

何雨珈

对我来说,生活中忘我地去做某件事情时是最快乐的,因为说明你有这个时间、有这个精力,也有这个特权去忘我。很多时候很多人是陷在生活当中的,但是你却能够拿出你的时间,去烘焙、下厨、观鸟,甚至我做翻译,都让我有一种新的感觉。观鸟让我有一种新的感觉,因为观鸟是我人到中年之后才获得的乐趣,我居然还能够在人到中年之后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对世界产生全新的好奇心,我实在是一个太幸福和太幸运的人。每一次在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世界,这个新的世界,我居然还可以再探索一辈子。每一次我在观鸟的时候,会忘记琐事,完全会忘记还有手机这件事情,然后沉浸在自然观察当中。

吴筱慧

进入了心流时刻。

何雨珈

是的,我其实觉得大部分人应该很少有这个机会。

杜梨

对,在我刚入行的时候有一个前辈老师跟我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你知道吗?人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爱好,你一定要培养出一个除了写作之外、除了工作之外的爱好,不然人到了中年会特别无聊的。”

电影《观鸟大年》剧照

何雨珈

我始终觉得我能够有这个爱好,而且我也有一定的时间去满足它,这真的是人生的一个特权。

杜梨

真的很羡慕,因为富春江我也特别想去,我一直想像郁达夫一样,坐在江边小屋子里。

吴筱慧

刚刚杜梨讲了很多关于鸟的故事,那么观鸟或者鸟类本身对你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吗?

杜梨

我必须要说,我最近几年所有的好运,都是鸟子带来的。一切都是从北京雨燕开始。我们入园的“应知应会”上面会有题,写着“哪种鸟跟我园历史悠久的哪个亭子关系比较深厚?”“哪种鸟会每年都飞回来,在我们这个亭子住?”那就是北京雨燕。在之前我对这种鸟没有了解,因为我一直住在海淀的楼房里,不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周围没有古建筑,所以我从来没有见过它。但这之后它就出现了。我在佛香阁里站着,问我一同事姐姐,“你知道北京雨燕吗?”她说,“每年不是飞八方亭吗?她说你听这声就是,每年这里都有好多,在佛香阁周围也飞。”从此之后我就开始注意到这种鸟,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然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时,有一个游客在畅观堂看见了摔下来的小鸟,是一只小的雨燕雏鸟。当时我同事也不知道怎么办,根本没有相关部门嘛。现在有了,海淀你放翠湖那个救助就行。我救助后把整个过程写了篇文章,很多人看了特别感动,有一位童书编辑来找,现在在做绘本。

杜梨救助的雨燕

吴筱慧

这个救助雨燕的过程要画成绘本吗?

杜梨

是哦,已经在画了。真的太不容易了。你知道吗?当时你就会觉得好人是会有好报的。那篇文章还被我们原来一个领导看见了,他大受感动,帮我认识了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老师们,并让我去看了那次雨燕环志(‌一种研究鸟类生活史和种群动态的方法,特别是用于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雨燕环志每年都是那些志愿者去测量、架网,让我真的体会到野生的北京雨燕,你知道我们家那只是从小带大的,它的爪子不会对你用力的,但那些雨燕撞到网上,解救它们的时候,爪子特别的尖,而且由于恐惧紧紧地抓着你,手全部都流血了。后来还有我孕期观鸟的这个长达4万字的文本,再又签了鸟兽的散文集,后来我又去云南看长臂猿,认识了做鸟类研究的朋友,我觉得这都是鸟带来的好运,我是鸟类的受益者,所以我经常歌颂它们。

北京雨燕“年度体检”

吴筱慧

鸟给了你无限的灵感。

肉身入局:为什么AI时代更需要一双观鸟的眼睛?

何雨珈

筱慧之前提的那个问题,挖野菜或者是观鸟、自然观察、自然救助,是不是对我们现在这种虚无的一个抵抗?我突然想起一个观鸟的朋友,就是他在文章中写“观鸟以后长出了新的眼睛”,我们都觉得这句话非常好,后来我们每个人都在说这句话。他还写到说,他从小和自己的家乡是没有连接感的,但是观鸟以后,他开始做野生动物保护,回到家乡,开始看自己家乡的燕子,可能和杜梨一开始看雨燕是一样的感觉。他就觉得燕子是他新找到的家人,在他的家乡,因为燕子每年都飞回来,他看到它们之后觉得自己的家有了不同的意义。

但我要说的重点是,比如他做野保以及在野生观察里面的一些文字,我一直觉得写得很好,我就鼓励他把这些文字发到网上,这些文字只要发到网上,就一定会被 AI 抓取,抓取之后一定会出现在一些没有灵魂的文字当中,可能你第一眼看不出来是 AI 抓取的,因为它现在已经做得非常像人写的东西。那我们人和 AI 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就是我们一定需要用肉身去感受,比如杜梨刚才讲救助雨燕,你抓到雨燕之后,自然环境当中从鸟网上面下来的雨燕,为了生存它们紧紧地抓住你,把你的手抓出血,这种来自肉身的感受是没有办法被替代的。

也许,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对话,或者你把你这一段经历写成了文字,形成传播,会被 AI 抓取, AI 也会提取到这些文字。但是它可以提取,难道我们就不去感受了吗?我们就不做我们爱的事情了吗?我们是要去感受和表达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被替代的,因为观鸟永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你一定要到现实当中去感受的,这种真真实实的感觉是没有办法被任何人和任何网上的东西所替代的。

观鸟者

吴筱慧

我们越是在这种倦怠的时代越是要去抵抗虚无,越是现在 AI 的时代,我们越要去身体力行地感受大自然,并且把那些身体力行变成文字,用来对抗那些 AI 生成的没有灵魂的文字,不要被它淹没,反而要去淹没它,你要试着去淹没那些没有灵魂的东西。

何雨珈

一开始DeepSeek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恐慌。我目睹很多创作者朋友比较恐慌。但我后来觉得没有必要恐慌,你的肉体在那里,只要你去感受,你永远都会产生比它更新的感受,就是所谓肉身入局。这种体验是目前来说,我们最可贵的地方。而且我每次跟不管是观鸟的朋友、自然观察朋友,还是说很认真生活的朋友交流,我都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生命力,生命力永远会产生新的东西。

杜梨

你的生命力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新的灵感还有感受。

吴筱慧

对,真实的生活永远是复杂的,它永远不太能被简单的算法给算出来。

鸟类旺盛的生命力感染了你们,也让你们的生活充满了生命力。那么,你们觉得什么是生命力?

杜梨

我上班特别累,起得特别早, 6 点就起, 12 点多才睡,搞得我每天身心俱疲。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存者。你看到人类的手足同胞,还有鸟类,在日常的这种疲于奔命中,你也在这种小牛马的生活中活着,但是你就是要比很多人要幸运,每一天都是幸存者的感受。我想到海伦写的《以鹰之名》。在前言中他说,其实人类已经身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里了。这个物种大灭绝不是说非常快地到来,像恐龙一样突然一下就消失了,而是每天一个一个物种慢慢地消失,是不经意的,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物种存在过,它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我期望能像鸟一样,保持着这种长久坚韧的生命力。同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存者,是人类文明的幸存者,自然灾难下的幸存者。

何雨珈

我觉得可能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能够感受到的生命力就是我永远会因为感动而大笑和大哭,因为我是一个活得特别浓的人。

杜梨

我也是浓人。

何雨珈

我前几天还在跟家属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他是一个淡人。我就说我可能对生命以及生活会非常非常浓地去感受,又非常浓烈地表达。无论是对鸟类感动地流泪还是其他,我都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这是我在活着,我能感受到我在活着。

最近一次我觉得生命力最浓烈的时候,就是大年十五去泉州,我们有一个行程是沿着海边开,会经过一个湿地公园。我们当时只是经过那里,突然鸻鹬的鸟群像瀑布一样倾泄下来,倾泄在车子的侧面,停在远方的湿地上。这时候我们就下来,看到一片小小的湿地上,起码有上万只鸻鹬在飞,如果你看过群鸟飞翔的话,你就会发现那真的是人类永远没有办法参透的秘密。它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一个圆形,互相又不触碰到彼此,计算了距离,不会碰撞,就好像有自然为它们注入一种密码。这个自然注入的密码就属于它们这个鸟群,它们在阳光下翻飞,有时候是白色,有时候翻过来又是灰色,色彩在阳光下面变换。当时我整个人拿着望远镜,没法思考,只能看着那个景象默默地流下眼泪。那一刻我感觉到那种生命力扑面而来的感觉,没办法思考这里面有什么科学,也没法做出任何形容,完全就是一种生理反应,就哭了。

数万只鸻鹬候鸟

吴筱慧

我想起两年前在共青森林公园踏青,等到夕阳西下往外面走,突然看到成群的候鸟在天上飞过来飞过去,我们本能地站在原地,没有人掏手机,真的是站在原地,抬头仰望了整整 5 分钟,你不敢说话,甚至喘气。当时好像被大自然浓郁的生命力浸染了一样。

杜梨

我因为怀孕和上班,一直没有办法亲自去东营的入海口看鸟,非常遗憾。但你在那里看过就会明白,古人肯定也是在那个时候看见了,所以才会有鲲鹏的想象,其翼若垂天之云,那些鸟组成了一个千万只鸟的迁徙大潮。而且是内地很难很难见到的,很难见到如此多的花脸鸭,如此多的绿翅鸭,聚集在空中,我感觉它们永远都不会结束,不断地飞过来,又飞回去。你感觉你就像真的是在“地球”上一样,在一个球体中,这些鸭子不断地飞过你的头顶,没完没了。

何雨珈

我们平时在四川观鸟,会说鸭子飞起来就是在“板命”,四川话就是好像在挣扎出一个生命的感觉,板,就是形容那种拼命地挣扎。还有鸭子降落在水面的时候,特别可爱,它的腿像起落架一样先伸出来,而且鸭子在水面捕食也非常卡通。整个头伸到水面上,屁股在那摇晃,就是很快乐,它们的快乐会感染到你。

【本期配乐】

Jeremy Fisher - Come Fly Away

Eels - I Like Birds

【本期书目】

J.A.贝克《游隼》

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

斯蒂芬·莫斯《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

马克·欧柏马西克《观鸟大年》

电影《观鸟大年》

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

乔纳生·威诺《鸟喙》

海伦·麦克唐纳《在黄昏起飞》

海伦·麦克唐纳《以鹰之名》

杜梨《漪》

杜梨《春祺夏安》

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行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