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群芳次第开 | 四月:牡丹花神是男的

2025-05-16 14: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看到这首诗,结合标题男花神,各位看官是否认为这位男神是刘禹锡呢?哈哈哈,错,四月的牡丹花神,是......诗仙李白哦!皮这一下很开心~~好了,先别打我,且听小的慢慢道来......

清代《仙萼长春册-牡丹图》郎世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花中之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以来都是象征着富贵吉祥,高贵典雅,这一国色天香的化身,承载着千年的神话传说、文人墨客的赞美,以及民间信仰的寄托,关于牡丹花神有很多传说,杨贵妃、武则天、何仙姑等,但是最被认可的却是李白。

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一时兴起,命李白进宫写诗助兴,诗仙一挥而就写了三章《清平乐》: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虽然通篇未提牡丹,但是,诗人从时间空间的角度以花赞美人,构思精巧词藻艳丽,堪称绝唱,诗酒不分家的太白自此就成了牡丹花神。

因此牡丹常被比作美丽的女子,除了杨玉环还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其爱情故事与牡丹的形象紧密相连。

牡丹原产于中国,早在汉代就有栽种,至唐代达到鼎盛,成为宫廷与民间共同推崇的花卉。其花朵硕大艳丽,花色极为丰富,有红、粉、黄、紫、白、黑、绿等等多种颜色,其中以“姚黄”“魏紫”最为名贵。牡丹虽然花期不长,但是盛放时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使其成为富贵与吉祥的象征。

粉彩五伦图盖罐 清雍正

观复博物馆藏

人们赞叹牡丹倾国倾城,却很少追问:为何偏偏是她,而非其他花卉,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花王"?当我们剥开牡丹层层叠叠的花瓣,会发现其中包裹着的不仅是一种植物的自然属性,更是整个民族的审美密码与精神象征。

牡丹既美且贵的象征意义,使其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牡丹花神则是这一符号的神格化体现。

牡丹的崛起与中国文化的“比德"的审美密不可分。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单靠美貌是不可能成为文化符号和信仰象征的,花卉审美也多遵循"比德"传统,如《诗经》桃夭以桃花比喻新娘之美,《楚辞》以香草象征君子之德。孔子"兰当为王者香"的感叹,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奠定了早期花卉审美的道德化倾向。作为国花的牡丹,必定也不是徒有其表,国色天香之下文人还赋予了她高洁的品格。相传武则天曾令百花在冬日开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遵,被贬至洛阳,却因此赢得“花中君子”的美誉。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与思想解放,审美活动逐渐从道德附庸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畅神"的新范式——审美不再是为了说教,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愉悦。说到心灵的自由不羁,有谁比李白更适合牡丹呢?

粉彩牡丹花蝶纹琵琶尊 清雍正

观复博物馆藏

历史上关于牡丹花神的传说版本众多,除了李白,小编还选取了其他几个最具代表性的跟大家聊聊:

杨贵妃

李白在《清平调》中用牡丹花盛美杨贵妃的绝世容颜,而杨贵妃也被民间奉为牡丹花神的化身。传说她甚爱牡丹,常以牡丹簪于发间,其美貌与牡丹的华贵相得益彰。在她死后,百姓相信她的魂魄化作了牡丹花神,继续扮美人间。

葛巾与玉版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则《葛巾》的故事,讲述洛阳书生常大用邂逅两位牡丹仙子——葛巾(紫牡丹)和玉版(白牡丹),并与之相恋。聊斋中的牡丹仙子美丽且聪慧,却因凡人的猜疑而离去,最终化作牡丹消失于人间。这一故事赋予了牡丹花神以人性化的情感,使花神的形象更为丰满。

何仙姑

在道教八仙传说中,何仙姑曾点化牡丹,使其成为百花之首,因此她也与牡丹花神的信仰有所关联。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牡丹的文化内涵,也让牡丹花神成为了一个兼具神话色彩与人间情感的形象。

珊瑚红地粉彩折枝花卉纹围棋罐 清嘉庆

观复博物馆藏

牡丹和牡丹花神的形象,千年来在诗词、绘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唐代是牡丹文化的鼎盛时期,名篇佳作不断,据不完全统计, 全唐诗中,写牡丹的就有五百多首,除了前面说的李白的三首之外,更有文章开头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及白居易《牡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这些诗句赞美了牡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牡丹的狂热追捧。于此同时在绘画中牡丹也是常见的题材。牡丹常与蝴蝶、锦鸡等搭配,寓意“富贵吉祥”“前程似锦”。中国画里的牡丹佳作不胜枚举,而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牡丹图》更是融合了中西画法,使牡丹的立体感与色彩更加鲜明。

再来就是戏曲了,昆曲《牡丹亭》以牡丹为象征,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游园惊梦”一折更是以牡丹园为背景,展现了牡丹与爱情、生死的深刻联系。

此外,民间还有“牡丹花会”、“赛花神”等习俗,人们会在牡丹盛开时举办庙会,祈求花神赐福。

在陶瓷艺术中,牡丹的图案也十分常见。无论是青花瓷、粉彩瓷还是五彩瓷,牡丹的身影总是能够为瓷器增添一份华丽与高贵。陶瓷工匠们将牡丹的图案巧妙地绘制在瓷器表面,经过高温烧制后,牡丹的色彩更加鲜艳夺目,与瓷器的质地相得益彰。这些带有牡丹图案的瓷器,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粉彩牡丹图盘 观复博物馆藏

牡丹花神,既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子,也是文人笔下的灵感源泉,在世俗层面,牡丹是富贵吉祥的图腾,她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的艺术设计,牡丹的魅力始终未减。正如宋代周敦颐所言:“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而这种热爱,必将随着文化的延续,永远流传下去。

观复猫和小幺版四月牡丹花神李白

观复猫和小幺本喵

今年上海观复博物馆新展“群芳次第开—中国古代月令花卉纹饰器物展”中和小幺倾情出演牡丹花神,倒也是演出了李白的谪仙风范,欢迎各位新老朋友莅临参观指导,我们不见不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