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群芳次第开 | 六月:莲,一朵花的文化旅程

2025-05-16 14: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莲花始终绽放着独特的光彩。它不仅是自然界的精灵,更是浸润着千年人文情怀的文化符号。它不似牡丹富贵逼人,不似寒梅孤傲清高,却自有一份"出淤泥而不染"的从容气度。从远古先民的日常生活,到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再到寻常百姓的美好祈愿,莲花的意象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粉彩描金莲花纹盖碗 清道光

观复博物馆藏

翻开历史的画卷,莲的踪迹随处可见。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荷花花粉化石,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莲就与我们的祖先结缘。《诗经》中"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吟咏,让人仿佛看见三千年前的青年男女,在荷塘边互诉衷肠的浪漫画面。而《周书》记载的"鱼成龙则薮泽竭,即莲藕掘",则展现了莲在古人餐桌上的重要地位。最有趣的是《齐民要术》里记载的种莲秘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锥其两头......"这种近乎仪式感的栽培方式,透露出古人对莲的珍视。这种水生植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独特的美感和多样的用途,逐渐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仰韶文化的彩陶上,那些简练的弧线勾勒出的或许正是初民眼中的莲影。

青花海晏河清纹瓷板 清顺治

观复博物馆藏

在江南水乡,莲与美人的传说总是交织在一起。西施的故事总是让人心生向往。这位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相传她常在夏日荷花池畔浣纱。彼时,荷叶田田,荷花绽放,清香四溢,她那倾国倾城的容颜与亭亭玉立的荷花相互映衬,美得如梦如幻。水中的鱼儿见了,都不禁为之沉醉,忘记了游动,缓缓沉入水底,“沉鱼”之姿由此而来。正因如此,西施被奉为荷花神,荷花的纯洁高雅与她的绝世美貌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段千古佳话。

观复猫米麒麟版六月荷花花神西施

观复猫米麒麟本喵

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莲更是一种高洁的象征。屈原在《离骚》中向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莲为衣表达不染尘埃的志节。北宋周敦颐一篇《爱莲说》,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升华为君子品格的写照。这些文字不仅塑造了莲的文化品格,更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佛教东传后,莲又被赋予了新的意涵。佛经中常用莲花比喻如来"不为世间八法之所染污"的清净本性。传说魏明帝本欲禁佛,因见金盘中涌出五色莲花而改变主意,这个神奇的故事反映了莲花在佛教中的神圣地位。在石窟壁画、佛寺造像中,莲花纹样成为常见的装饰元素,展现出中印文化交融的艺术魅力。

玉雕飞雁穿莲花佩 元代

观复博物馆藏

匠人们用巧手将莲的意象凝固在器物之上。从河姆渡的陶器纹样,到六朝青瓷的莲花尊,再到宋元瓷器上的缠枝莲纹,莲的艺术表现不断演变。唐代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法,让莲花在瓷器上绽放得更加生动。宋人追求简约典雅的美学,恰好与莲花的自然气质相得益彰。明清时期,莲花与其他吉祥图案的组合,如"连年有余""莲生贵子"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青花矾红莲花纹花口盘(泰记碟办款)有小冲 清康熙

观复博物馆藏

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在夏日的荷塘边,感受古人曾经领略过的那份清雅。故宫御花园残存的荷花池,江南水乡连绵的莲田,都在诉说着莲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这朵从远古走来的花,早已超越了植物的本义,成为承载中国人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当我们驻足观赏一株莲花时,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段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