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群芳次第开 | 七月:蜀葵倾国佳人的千年绝唱
在十二花神的传说中,七月蜀葵的花神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她的一生如夏花般绚烂短暂,却以倾国之色与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印记,更让蜀葵成为承载忠贞与凄美的文化符号。

观复猫谢鸳鸯版七月蜀葵花神李夫人

观复猫谢鸳鸯本喵
根据史书记载,汉代专门从事乐舞的家庭称倡家。汉代贵族地位较高的贵族会在家中畜养倡人。李夫人就出身于精通音律歌舞的倡家。其兄李延年因触法受宫刑,但却因音乐才华受汉武帝赏识。一次宴会上,李延年以一首《佳人曲》唱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心动追问,平阳公主顺势推荐李延年之妹。李夫人以“妙丽善舞”之姿入宫,从此宠冠六宫。
然而,红颜薄命,李夫人不久病重。她深知“以色事人,色衰爱弛”的宫廷法则,至死以纱蒙面,拒见汉武帝憔悴容颜,只为保全家族前程。这份清醒与果决,令武帝念念不忘,甚至以皇后之礼厚葬,并命画师绘其容貌悬于宫中,寄托哀思。李夫人早逝后,民间因其一生如夏花般绚烂而短暂,将她奉为七月蜀葵的花神。

青花折枝花卉纹葵形攒盘 清中期
观复博物馆藏
蜀葵,是锦葵科、蜀葵属二年生草本植物。蜀葵在中国栽种的历史悠久,浙江人陈淏子在《花镜》一书中介绍了蜀葵“蜀葵,阳草也……来自西蜀,今皆有之”。此外,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商周地层中发现的一枚锦葵属的种子也从实物角度证实了。很有可能,早在商周时期,蜀葵就已经大片大片地盛开在成都平原。因此,蜀葵一名,恰如其分。蜀葵花株高大,最高可达两米,其花常为红色,自下向上顺次开放,故而又有“一丈红”之称。其花朵颜色鲜艳,除了红色外、还有紫、白、粉、黄、紫黑等多种颜色。
蜀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这也使得它频繁出现在各类艺术创作中。在中国花鸟画领域,以蜀葵为题材的作品并不鲜见。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年间《蜀葵图页》、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人蜀葵纨页》,皆为其中代表。这些画作细腻描绘出蜀葵的形态神韵,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两张图片感受一下蜀葵的艺术生命力。

《蜀葵图页》宋代 上海博物馆藏

《明人蜀葵纨页》明代 故宫博物馆院藏
文人雅士对蜀葵也青睐有加,常以其为题作诗。宋人司马光在《客中初夏》中写下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精准捕捉到蜀葵花、叶的向阳特征。这种向日属性,在古人眼中是忠贞、忠君的象征。士大夫们借蜀葵托物言志,创作了许多咏叹之作。像宋代王镃的 “花根疑是忠臣骨,开出倾心向太阳”,明代高启的 “谁怜白衣者,亦有向阳心”。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志向融入对蜀葵的描绘中,让蜀葵成为传递精神追求的载体,丰富了蜀葵在文化层面的内涵。

《端午图》清代 故宫博物馆院
除了忠君的含义,古人认为蜀葵还有驱邪消灾的作用。蜀葵一般在农历五月初开放,开放的时间正值端午佳节。古时候,人们将端午视为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此后逐渐阴盛阳衰,蚊虫蚁兽活跃,更易滋生瘟疫。但古人认为这是鬼怪肆虐的结果,于是形成了端午节前后消灾驱邪的习俗。蜀葵向阳而生,且浑身皆可入药。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根部能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种子有利尿通淋之效;花可通大小便、解毒散结,外用还能治疗痈肿疮疡、烧烫伤等。正因如此,古人常将蜀葵作为端午节日的装饰花卉,赋予其消灾驱邪的寓意。在故宫博物院藏的《端午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蜀葵与玉簪、菖蒲、蔷薇等植物一同装点节日,成为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传统节日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青白釉葵口洗 南宋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正因如此,蜀葵的影响力也延伸到器物造型领域。例如图片这件是上海观复博物馆收藏的青白釉葵口洗。器物敞口,外壁纵向刻有均等的缺口,在器物的口沿修出数瓣花形,口沿不在同一平面,似葵花花瓣,故而得名葵口。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记录了葵口是“陶瓷碗、盘花口的一种,把圆形器口做成等分的连弧花瓣形,似秋葵花的形状。葵口有五瓣、六瓣之分。唐代始见,宋代广为流行, 明、清仍大量生产,造型更加精美规整。
除了瓷器之外,这种造型的运用还延伸到了金银器方面。比如这对錾花葵形银盏。中间凸起部分又称为“檀心”,符合黄蜀葵花蕊高耸的特点,十分写实。这对盏一般做饮酒器使用。在宋代,出现大量黄蜀葵为造型的酒具。黄蜀葵又名黄葵、秋葵,更有名曰侧金盏。有颇多诗句都以酒盏拟喻黄蜀葵,“摘承金盏酒,劝我千长寿”。苏轼题赵昌黄葵图句云“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檀心自成晕,翠叶森有芒”;潘德久“一树黄葵金盏侧,劝人相对醉春风”;可见,蜀葵在当时的运用十分广泛。

秋葵形花口金杯 宋代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上海观复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以黄蜀葵为造型的宋代葵形花口金杯,这件藏品为花形口,圆底,深腹,碗壁较直,至下部渐收,高圈足。整碗造型采用秋葵花花形,碗壁锤揲出双层花瓣,花瓣内细细錾出花脉和花蕊,造型生动逼真。花瓣、茎脉錾刻极为精细,纤毫毕现。
蜀葵如火如荼地绽放,恰似李夫人短暂却耀眼的一生。她以绝色与智慧,让一朵花成为历史的见证;而蜀葵则以向阳之姿,出现在各类文物中,延续着人们对忠贞与美好的永恒追求。欢迎各位来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实地触摸历史的温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