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建明: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的宏大视野

2025-05-29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选自《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全二册 序言全文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正强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一书,呈现中国媒介批评的悠久历史与宏伟图景,堪称媒介批评研究的一部巨著。从远古烽火传播的“烽柝是警,实扰移关之民”的评说,到现代对《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不同评价,再到延安《解放日报》因脱离实际遭到批评而改版,揭示了媒介批评振聋发聩的意识效应,分析了“文人议政”的激昂与稚拙。该书从史实到理论,对中国媒介批评的浩繁卷帙进行了梳理和透视,展现了中国媒介批评的沧桑跌宕,记录了历代媒介批评家的精辟言论,为媒介批评和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深厚的沃土和指南。

《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以大量的实例澄清了“媒介批评”的概念,把媒介批评的含义划定为“媒介评价”范畴,纠正了许多媒介批评论著对这一概念的一隅之见。该书在“绪论”中强调:“媒介批评的任务就是对媒介内容的是非、好坏和美丑进行分析与评判。”这一结论揭示了“媒介批评”含义的基点。媒介批评并非只是对媒介的一种能动性反思活动。所谓反思,是指对媒介传播的错误进行反省,总结失策和教训,不包括对信息传播助益社会的肯定。媒介批评更不仅仅是一种“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这里的“批评”一词,指的是否定媒介的错失。批评这个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是指否定、指出错误,广义是指“评价”或“评论”,对媒介进行褒贬。正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词的主要解释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阐释“媒介批评”的内涵首先要突出“评价媒介”这一属性,既肯定媒介的价值与积极作用,又反思媒介的有害倾向,同时也要指出它的外延,即批评内容的类型和覆盖的媒介领域。这样,“媒介批评”的完整定义应当是:褒贬媒介活动、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和媒介制度,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该书陈述的历代媒介批评活动,都体现了上述定义的指向和范围,给媒介批评提供了准确的寓意和大量有力的佐证。

虽然中国媒介批评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直到2023年,研究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的著述仍然凤毛麟角,翔实地阐释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的力作更是寥寥无几。没有一部著作像胡正强教授这部大作这样融会贯通、精雕细刻,笔酣墨饱地记录、分析了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进程,给读者提供了一部体大思精的鸿篇巨制。全书使中国新闻批评史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诸多被遗漏的重要细节得以复现,新闻传播观念与政治逻辑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从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仰万乘之威,而通内外之事”的邸报政治功能,到林则徐对外刊的“颇多妄语,不能据以为实”的警示;自《汇报》与《申报》的相互对抗与攻击至康有为与孙家鼐有关《时务报》的争议;再从《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因揭露官吏丑闻被国民党当局枪杀,到1942年博古批评《解放日报》没有完成党的战斗机关报的责任……覆盖了近两千年各种形式的媒介批评和不同性质的媒介斗争,深刻揭示了媒介批评的思想性、政治性与阶级性,拓宽了媒介批评的认识范畴、思想深度和表现形式。

《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汇集的我国历代媒介批评的内容和方式,展示了媒介批评的十种类型。(一)在报刊、书籍的编辑方针中提出媒介传播应遵循的原则,拒绝和批判与这类原则的对立倾向,宣称本报、本刊或本社的思想追求和政治立场。(二)媒体人和社会活动家对媒体或传播内容的赞誉或否定,分析媒体传播的积极价值或错误倾向,以实例和论证相结合的形式表达批评言论。(三)受众对媒体及其传播内容予以肯定或否定,对媒体表达赞誉或不满,以读者来信、记者访谈或短文等形式发表在媒体上。(四)不同媒体因社会问题发生分歧,各自发表针锋相对的报道或政论,尤其是结合对新闻媒体传播原则和职业操守的专业理解,而产生媒体论战。(五)国家管理机构随时掌控媒体的新闻报道,对媒体违背国家意志的重大问题的新闻和言论,及时提出批评,要求媒体严禁发表危害国家或某个集团利益的文字。(六)所有现代国家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对国内外媒体发表不符合本国方针的重大新闻或有污本国国格的攻击性评论,都在新闻发布会上加以驳斥,澄清或掩盖事实真相。(七)在专制主义时代或专制主义国家,揭露政治黑暗和政府官员不良行为的媒体与记者,经常遭到政府的弹压,媒体被捣毁或被封闭,媒体负责人和当事记者被逮捕,甚至遭到杀害,制造各种报案。例如我国1903年的“苏报案”、1909年的“民呼报案”、1911年的“大江报案”、1933年的“江声报案”、1935年的“新生报案”(新生事件)等。(八)新闻官司经过法庭辩论,媒体和控告者对新闻报道是否违法和侵权展开申辩。媒介的司法批评在现代社会频繁出现,作为被告的媒体常常在法庭上为自己的报道辩护,反驳原告的维权申诉,原告则指斥媒体的侵权行为。(九)评选优秀新闻和报刊文章,设置多种奖项奖励优秀作品和作者,是管理媒介的定期评价活动。这种评比性媒介批评在国家和媒介机构层面一般每年进行一次,由杰出的专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专家集中对推荐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投票,推举出更优秀的作品,由管理机构向选中的作品和记者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十)许多国家的出版机构经常发表理论性媒介批评的重磅论文或专著,对媒介价值、媒介制度、媒介机制和媒介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这种媒介批评注重理论演绎,在西方称为传播批判理论,在国内称为宏观媒介批评或学术性媒介批评。胡正强教授这本史著论域全面地展示和分析了以上十个方面的近现代媒介批评人物的重要论断,对媒介批评史、媒介批评理论和中国新闻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文本分散在各种报刊与书籍中,“灿若繁星,数不胜数”,许多畛域和人物的媒介批评活动与见解鲜为人知,已出版的媒介批评史著很少囊括如此浩繁的篇章。胡正强教授这部巨著的最突出特点是内容千头万绪、无所不包,但融会贯通、井井有条,把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的人物和言论尽收眼底,取其精华,给人一种琳琅满目、色彩纷呈的感受。该书所列举的媒介批评人物,诸如雷铁厓、伍廷芳、朱世溱、戴季陶、罗家伦、樊仲云、王世杰、陶孟和、袁玉冰、潘公展、江肇基、王公亮、张啸虎等近百人的批评论断既别具一格,又令人耳目一新。胡教授在五年多的时间中,不辞辛苦,手不释卷,五车腹笥,对洋洋大观的珍贵史料齐聚荟萃、条分缕析,付出巨大的精力。该书涉及大量报章典籍,从新闻传播史、新闻学说史和政治思想史中寻求媒介批评观,又从这些知识体系走出来,以历时性和共时性为经纬,建构了茁实的媒介批评史学与理论宝库,读者从中受益匪浅。

媒介批评涉及的内容异常宽泛,大量媒介与信息传播问题都可以成为批评对象,但批评的重点无疑是对媒介政治倾向、社会作用和对社会重大影响的评价。《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提纲挈领,秉要执本,以宏大篇幅记录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对报刊的政治主张与传播动机,体现了媒介领域的进步与反动、革新与保守、正义与邪恶的思想较量。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允许创办报刊,鼓励针砭时弊,上书言事;而慈禧则下令全国报馆一律停办,捉拿各报主笔,污蔑报人“皆斯文败类,不顾廉耻”。直隶总督袁世凯曾评述“中国各报馆,大半有文无行之士,作奸犯科”;而晚清福建侯官人陈衍不仅参与上海《求是报》旬刊的创办,而且支持报刊议政,鼓动民众发声。梁启超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实惟一切文明之母”,“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光华日报》首任主笔、同盟会会员雷铁厓宣称“报纸之言,理论也,理论者,事实之母”;“报纸者,社会之导师也,不可见小利而忘大义,以私害公”。1946年陆定一铿锵有力地评价两种迥然不同的报纸: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没有前者,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而后者,“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两种对立的新闻与媒介评价在本书中层出叠见,论证有据,观点中肯,思想深邃。这种宏观媒介批评在各个年代都不断出现,常常针锋相对、大相径庭,是对立政治思潮的根本反映,读后让人醍醐灌顶。

《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作为一部思想史类型的史著,始终能够严格遵循“读史证信,孤证不立”的原则,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在浩瀚的报刊文献中演绎历史真实。全书以搜集、归纳和展现史料为轴,以历史人物的言论为线,以文献与文本分析为体,厚积薄发,全面观照批评家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详尽罗列媒介批评观点并充满理智判断。作者娴熟地运用考据法,对史料的把握全面、准确、典型,突出个案分析,对代表性媒介批评观进行周密、全面探索,引导读者透视媒介活动的动机和社会根源。全书十分重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对照,判断媒介观的异同并分析其内在缘由,论述了媒介批评思想的历史关联和立场趋向,从而为媒介批评史著的研究与撰写提供了范例。

是为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

全面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萌发、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情状,详细地考察了媒介批评活动发展与新闻传播事业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运动、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运作规律。

 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 全两册

推荐语:

记录超过130年的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

穿越道咸同光,维新变法,清末宪政,辛亥革命,民国五四,国民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

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记录人物,跃然纸上

囊括近百位古今著名历史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张之洞,孙中山,陈天华,于右任,秋瑾,戴季陶,袁世凯,章太炎,章士钊,胡适,邵飘萍,邵力子,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王世杰,张闻天,鲁迅,茅盾,张友渔,袁殊,邹韬奋,郑振铎,林语堂,张季鸾,毛泽东,周恩来,博古,胡乔木,夏衍,范长江,柯灵,萨空了,储安平,叶圣陶等等

基本信息:

作 者:胡正强 著

出版时间:2025年5月(1版1次)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1815-1949)一百多年间的重要媒介批评事件、著名媒介批评人物和典型媒介批评文本,深入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段内中国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主题、形式、方法、特色、效果等结构性因素,全面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萌发、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情状,详细地考察了媒介批评活动发展与新闻传播事业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运动、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运作规律。

胡正强

作者简介

胡正强(1965— ),江苏省睢宁县人,新闻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文脉”专项1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有《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上、下)》《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等多部学术论著。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方汉奇奖三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目录

序 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的宏大视野 刘建明(1)

绪论 (1)

第一章 道咸同光时期的媒介批评 (24)

第二章 维新变法时期的媒介批评 (137)

第三章 清末宪政时期的媒介批评 (245)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媒介批评 (355)

第五章 民国初建时期的媒介批评 (466)

第六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媒介批评(上) (577)

第七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媒介批评(下) (689)

下册

第八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媒介批评 (803)

第九章 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人的媒介批评(912)

第十章 十年内战时期国统区的媒介批评 (1023)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媒介批评 (1134)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媒介批评 (1247)

第十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媒介批评 (1356)

结语 (1468)

参考文献 (1482)

后记 (1499)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