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互联网怎样架好全球跨文化交流之桥?这场论坛深入讨论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2025-06-11 18: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6月11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合肥举行。本次论坛以“践行友好合作 推动文明互鉴”为主题,旨在打造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平台,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建文,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罗平出席论坛并致辞。

分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民心相通,大道同行”等议题,分享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新实践、新成果。与会嘉宾认为,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力量,促进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交往交流,携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共存。

“TikTok上数百万的外国青年,自发学习中国书法。《流浪地球》等系列电影引发全球对集体主义叙事的重新思考。”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在发言中表示,这些现象级传播的背后,实质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统一性与世界性议题产生的深层共振,这才是国际传播需要构建情感的矢量,用共情打破认知的壁垒,用共鸣消解文化的“折扣”,最终在数字原住民的集体记忆中传播一种共识。

小红书执行总编辑张沅从平台视角带来了对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的思考。在她看来,通过小红书这个小的社区,来看到大洋彼岸大家真实的生活图景,在这一刻,我们真诚表达友好互动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小红书APP上所有用户可见的社区公约,而是很具象的、很真实的用户体感。这些看起来很日常很普通的分享,其实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注脚,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面临挑战的今天,我们用真诚与好奇搭建起来的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今天的世界还在面对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发展目标,围绕着气候变化、消除贫困、全球健康等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网络文明建设需要全球各国的媒介共同携手,一起努力在文化和文明的国际交流互鉴过程当中,创造出新的共同议题。”作为新闻传播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分享了他对网络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媒体作用的思考。

论坛还发布了2025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城市典型案例、“网上蒲公英”典型案例以及“数字中国的机遇”系列短视频等三项成果。

本次论坛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新闻网承办,《中国网信》杂志、南方电网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在线协办。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传媒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单位的200余位中外嘉宾参加论坛。

    责任编辑:王俊
    图片编辑:朱伟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