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幼儿园“去小学化”,家长却叫苦,家校如何科学育娃?

2025-06-16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当前幼儿教育领域存在一个值得反思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前教育界普遍倡导"去小学化",强调游戏为主、避免过早识字,以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却往往预设了相当的识字基础,导致"零基础"入学的孩子面临陡峭的学习曲线。

这种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脱节,让许多家长陷入两难——是顺应幼儿发展规律暂缓识字,还是提前抢跑以避免学业落后?

 《跳出幼教看幼教》 朱家雄 著

朱家雄教授试图在他的新书《跳出幼教看幼教》来探究如何改变只是“从幼教看幼教”的状态,让读者知道“跳出幼教看幼教”的价值所在。

朱家雄教授结合多年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从宏观、中观、微观、时序的视角,哲学、历史、逻辑、科学等多个方面分别探求幼儿教育中的是非。

以下是朱家雄教授针对幼儿教育中“幼儿识字与早期教育”议题的思考。

(一)

从微观的视角看,“在学业上,得阅读者得语文”。从较为宏观的视角看,“得阅读者得天下”。

从教育的视角出发,不管在哪个阶段,无论怎么强调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都不为过,阅读往往会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不少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促进阅读的法律和规划,通过阅读,促进社会稳定,提升教育质量。

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在幼儿期不只是看图识字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也不只是学好语文教材。阅读能力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的广度、阅读的深度、阅读的速度、在阅读中摄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阅读中表现表达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阅读方法的掌握(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

而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两大难题:“识字难”和“作文难”。识字难本不该是造成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题,只是没有把握好什么时候去识字、怎么去识字以及如何处理好识字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才使识字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成为有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难题,而后出现的作文难,与识字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从学生阅读实践的视角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对阅读文本的内容、主旨和写作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包括利用阅读文本信息,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推断解释能力;包括对阅读文本的价值、主题、结构、表达等方面作出判断、评价和欣赏的评价鉴赏能力;包括从文本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还包括能合理利用阅读文本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联结运用能力等。

所有这些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各种单一的能力不可能单独存在与发展,而是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语文学不好,其他各科都学不好。

如果说学习语文是国家规定的重要教育任务,那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自然就会落在幼儿教育应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好什么准备之上。阅读能力是一个小学生的核心能力,如若不在幼儿阶段为儿童的阅读能力做好准备,那么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再要设法去提升,往往事倍功半。

语言学家查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小学三四年级(9岁左右)是学生学习成绩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阶段,“三年级滑坡”的术语由此而来。小学三年级是个坎,很多学生会出现成绩下滑现象,学生之间学习成绩会出现明显的分化,而且要提升已经滑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十分困难。

查尔的研究给予人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即儿童9岁以后的主动学习能力是由早期阅读能力的差异而拉开的,那就是说,儿童之间的学习差距从早期阅读就开始形成了。

认识文字的目的是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多认识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又是熟记文字、运用文字的有效途径。

会识字,才会阅读,阅读必先识字,这是常识,几乎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学都是按照先识字、后阅读的方式规划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的。

汉字是意音文字,拼音是表音符号,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如若幼儿在上小学前对汉字完全是陌生的,需要从“零”开始,在小学伊始才去学习汉字,那会有很大的难度。

在认识汉字、学习语言的问题上,儿童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在什么时候?在儿童识字的敏感期,不失时机地抓住认识汉字这一关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过了这个敏感期,就丧失了儿童学习汉字的关键期,即使再加努力,也就只能是事倍功半、劳而少功。

各种不同来源的资料,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有不同的表述,较为多见的是:儿童口语发展的敏感期是2—3岁,儿童书写的敏感期是在3.5—4.5岁之间,儿童认识文字符号的敏感期一般在4—6.5岁,儿童阅读的敏感期也是如此。这类表述大都来自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教育者的实践经验,由于衡量敏感期的“标准”不同,各种表述会有差异,但是有一点是趋同的,那就是这些敏感期都在6岁前后的幼儿期。

我在考察儿童认识汉字的敏感期时,采用了“书画同源”的原理与视角。幼儿绘画发展有两个相互重叠的阶段,其一是自发图形发生阶段(大约2—4.5岁),幼儿倾向于画他自己想画的图形,绘画主要是幼儿内在自发产生的需求的满足;其二是绘画学习兴趣阶段(大约4—9岁,许多幼儿只发生在六七岁以前)。由此,从这些线索可以推断幼儿识字的敏感期在4—7岁。

(二)

当今,不少国家都出台了促进阅读的法律和规划,推动了社会各界对阅读的关注,通过阅读,促进社会稳定,提升教育质量。

早期阅读已经成为不少国家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受到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幼儿学习导向、内容和途径,成为对幼儿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早在2001年,小布什政府强烈批评美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课程只关注游戏而忽视读写教育,拉大了贫富家庭儿童读写能力的差距;明确表示了政府对学业准备,特别对早期读写教育的关注,由是拉开了一场旨在全面提高美国幼儿整体读写能力,并最终提高美国综合国力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的序幕。

当年,美国召开了名为“早期认知发展:准备就绪,入学阅读,入学学习”的白宫峰会,强调早期阅读和入学准备的重要,以后,所有政府资助的入学准备项目都聚焦于幼儿语言学习、读写识字和数概念的学习。“开端计划”制定统一标准和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监控各项目的实施状况,以此作为拨款与否或多少的依据,以实现宏观管理。

美国政府2001年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就是旨在让幼儿通过早期阅读,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在小布什入主白宫后,第一项教育方面的人事安排就是邀请怀特赫斯(Whitehurst, G.J.)直接领导和督促此次改革。怀特赫斯任职后首先就与代表美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原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主席艾尔金德(Elkind, D.)就幼儿读写教育到底是“太早”还是“太迟”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经此一役,那些有科学研究背景而非以教育思辨为主的学者占了上风,并陆续进入白宫的教育改革顾问委员会。

迄今为止,数十年来,美国从未停止过“开端计划”,每届总统都支持并推进该项计划,并将早期阅读作为实施“开端计划”的最为重要的举措。

美国对早期阅读的思考和行动是国家行为,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即通过“开端计划”,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维护社会稳定。

早期阅读,看似是一个具体的教育项目和行动,却是一件国家大事。当年,就幼儿读写教育到底是“太早”还是“太迟”的辩论,成为美国幼儿教育的一个经典。

在美国,“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早期阅读是贫困的杀手”等口号是美国幼儿教育中最为响亮的口号,因此该不该让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已经是无可争议的问题了,至于如何开展早期读写等问题只是学术界或教师们讨论的“技术性”问题了。

“读”的本意是指依照文字念。“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可包括图片、符号、公式、图表等。

在“书画同源”的视角下,对于幼儿而言,文字与图片之间的界限是不清晰的。换言之,文字、图片、图表等都是符号系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证明幼儿认识文字会比认识图片更为困难,从而成为阻止幼儿早期识字的理由。从阅读的原本意义出发,阅读缺少文字是缺乏意义的,给幼儿阅读的文本都有文字,就是为让幼儿在阅读时将图片与文字一起读。

4—6.5岁是幼儿认识文字的敏感期,是对幼儿实施识字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对文字的感觉,幼儿将图片与文字建立联系的能力,幼儿从视觉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将其抽象化的能力等才是主要的。

在幼儿期,认识汉字并不等同于“小学化”。在幼儿教育阶段,原本就无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传授汉字,无须按照统一要求去让幼儿被动地接受与汉字有关的内容。

幼儿教育具有非正规教育的特征,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例如,当幼儿走在大街上时,不要漫无目的只是领着幼儿走路,在街边有很多商场广告、广告牌等,都可以让幼儿自然地认识上面的字;生活中每件事、每个物品等,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每句话也都对应着汉字,这样认识汉字的方法,比记背汉字会让幼儿更感兴趣;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根据情景,添加一些汉字,目标不是去教会幼儿汉字,而是让幼儿在与环境对话的过程中自然地去认识与情景关联的内容⋯⋯

如果教育者这样去做,幼儿在上小学前认识数百个汉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编者发现,80%—90%的幼儿上小学前已经认识不少汉字了,这正是小学教材作出重大改革的基础。

一个是在幼儿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已经认识了一定数量汉字的幼儿,另一个是“目不识丁”的幼儿,两者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其差别不是认识不认识几个汉字,而是各种阅读能力的雏形,而儿童的阅读能力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幼儿识字与早期阅读》朱家雄 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