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李虎:油罐艺术中心意在打破建筑、艺术和自然的边界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19-03-31 08:4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曾经的龙华机场,在经过沉静,改造之后,如今,正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TANKShanghai)的身份重新对公众开放,成为了上海徐汇滨江之上所不可忽视的景观。

该改建项目由建筑师李虎、黄文菁所在的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并被《纽约时报》列入其重磅发布的2018秋季艺术预览,并被全球多家有影响力的建筑与艺术媒体评为2019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美术馆之一。在经过长达六年的设计施工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于23日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油罐艺术中心已成为了艺术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近日,“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与建筑师李虎进行了对话,谈及了对于油罐的改造想法,也谈及了从工业遗产至艺术空间转变等问题。

建筑师李虎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赴美留学,曾任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合伙人。

在纽约成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时,李虎和他的合伙人黄文菁将之命名为“OPEN”,寓意开放、平等、自由。

OPEN 将上海龙华机场废弃的五个机场储油罐 改造为集各式各样的展览空间、广场、花园、绿地、书店、教育中心和餐厅等于一体的当代艺 术、文化、休闲及活动空间,并以油罐艺术中心的身份对公众开放。

李虎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在改建中,李虎及其团队保留了老油罐的工业记忆和原始的美感,而油罐罐体上新增各种圆形、胶囊形的舷窗和开洞,形成了油罐外立面独特的表情,同时对内营造了黄浦江的优美框景。

此外,五个独立的油罐由“超级表面(Super-Surface)”——即覆土绿化的一个新地面联接起来,之上是一个开阔的公共艺术公园,之下是灵活开敞的室内展览及服务空间,创造出人、艺术、与自然融洽共存的公共空间。黄浦江边一座废弃的水泵房及消防水池,被新建为独立的“项目空间”和“橄榄水池”。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李虎告诉澎湃新闻,油罐艺术中心表面草坪是一个Z字型,起到了连接的作用,除了连接场馆内外,还将整个艺术公园分割成了两个室外舞台——“城市广场” 和 “草坪广场”,它们将成为各种室外活动或演出的举办场地。同时,草坪还连接了艺术空间所在的龙腾大道到黄浦江边的高低落差。

在谈及改建项目时,李虎表示,油罐艺术中心最有趣的点其实是它处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它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切都在发展,就像一座城市。这也是当代艺术有趣的地方,没完工照样可以用,而且用的非常好,就是一种‘裸’的状态。”

在李虎看来,艺术中心是质朴的,正试图打破建筑、艺术和自然的边界。这样可以带给百姓更大的体验,让他们感受艺术。

油罐艺术中心全景示意图.

对话李虎

澎湃新闻:在油罐艺术中心的这个项目中,您运用景观绿地作为连接部分,并把称其为“超级表面(super-surface)”。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为何起这样的名称?

李虎:我一直想打破这种建筑的边界,艺术的边界,打破建筑跟自然的边界,就是让它们交织在一起。这样会有最好的,更开放的状态。

这个链接部分总得有个名字吧,于是我给它起了名字“超级表面(super-surface)”。因为这一部分起了很多的作用,即是下方艺术空间的屋顶,也是把整个厂区转变成城市公园的重要部分,同时,这个草坪还链接了马路(龙腾大道)与黄浦江,解决了马路与江边的落差,所以叫super。

它让你不知不觉得穿梭在其中。同时,它的确是把艺术空间跟自然空间编织、交织在一起。你可以站在草地上,从窗户看到里面的展览,有一种透明性。

油罐艺术公园空间设计剖面图

澎湃新闻:在油罐艺术中心里做了哪些可以跟公众、跟社区互动的设想?

李虎:比如说门厅。我们有很多玻璃门都可以打开。在很多温和的季节里,下沉式广场和整个巨大的门厅的空间可以全部融合在一起。那个时候就没有室内室外了。

大家对美术馆的界限是很清晰的,只有一个门,买了票才能进去。在这里,大家都可以进来。因为有些空间是公共空间,可以完全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并非买票了才能进。这里散落着一些小型的机构,包括餐厅、咖啡厅、life house,都是跟城市融合在一起。

未来的美术馆是很多元的,有很多功能,不是简单的艺术展示。而且艺术也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东西都可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

澎湃新闻:这里靠近黄浦江边,会让人想起很多国外的建筑项目案例,例如伦敦、巴黎的一些案例。您在设计的时候,有参考过国外的案例吗?

李虎:我工作20年了,我自己参与过很多的美术馆设计。江边的“项目空间”的天窗其实参考了巴黎蓬皮杜旁的布朗库西工作室(Brancusi's Studio)。江边的“项目空间”也是在创造一种工作室的感觉,里面是北向天窗,光非常的柔和。在油罐的设计中,我们千方百计地引入一些自然光。

项目空间

澎湃新闻:3号罐的空间让我感觉到像是罗马万神庙。

李虎:对,有一点。我不可否认万神庙对我的影响。做设计的时候并非是简单的单线思维。过去40多年经历过的事情,无论是音乐、文学、电影,或是你看到过的建筑,某个梦到的场景都会对你带来影响。当我第一次钻到那个罐里时,的确让我想到了万神庙。那个体量的确“很万神庙”。原来油罐上是一个小洞,我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大洞。

澎湃新闻 :在此前的采访中了解到你“喜欢植物”这一点。那么“喜欢植物”这一点是否也是促使你萌生“公园”的理由之一?

李虎:当然,这是一定的。你做的事情一定跟你的个人喜好有关系的。

油罐艺术中心内部,工作人员正在为展览搭建架子

澎湃新闻:还有广场是有声音的。

李虎:声音的表达。广场上是有声音的,水池不断流水的声音。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的形态,例如广场上的雾喷,形成自然的东西。

建筑很多时候是一种再造的自然。就是引入自然,你看到的那些植物其实已经是人造的自然,半人为的。所以这是一个打破自然跟建筑界限的项目。我一直想打开,open。

油罐艺术中心外的绿地

澎湃新闻:在建筑设计中,您是如何看待在自然中做建筑和在城市里做建筑的?

李虎:其实这两件事情是相通的,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态度。我们在自然里做建筑设计,需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而在城市里设计建筑,则需要把自然引进城市。我们会最大化的去实现在城市里的自然,打造成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的平衡。

我们的建筑项目《山谷音乐厅》有一个很小的落地点,就轻轻地落在那里。关于建筑的造型,是需要很多的启发的。因为是音乐厅,所以想到了耳朵。我们去印度的时候捡到了一块很小的石头,很像耳朵,便根据石头的形状捏了出来。

山谷音乐厅,图片来源:OPEN建筑事务所

澎湃新闻:“沉下去”与“浮起来”是您的理念。以此次的油罐艺术中心的设计来看,无疑可以从地理的概念上感受到这两点,从入口处的下沉式广场到油罐地表的草坪都皆显层次感。可否请您谈谈这一设计理念。

李虎:这倒也谈不上设计理念、设计哲学。很多事情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油罐)的厅要沉下去,草坡升起来,自然形成了高差。我要解决人们走下去,来到门厅的过程,可以是很普通的道路供人们走下去,也可以是很有趣味性的。叠落就会有趣一些。我们要创造的价值是一种体验。

城市里需要各种各样的空间。注意观察后会发现,有些老百姓路过后会在台阶处坐会,乘乘凉,听听水声,听听鸟叫。我觉得建筑无非就是创造这些,不单单是美,而是一种快乐。而打破这些边界是想大家都进来感受艺术带来的那种刺激、触动。

澎湃新闻 :油罐艺术中心在设计和改建过程中的难点有哪些?哪些地方在建造中最难实现?

李虎:建造困难的是罐体和罐内、罐外新建的结构都要相对独立,保持结构安全性。做出来时看的不太清楚,实际上里面的楼板都是独立的,所以很难做,节点难度很大。

澎湃新闻 :从此前开馆的沙丘美术馆到如今的油罐艺术中心,圆形,弧线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李虎:其实这两者差别还挺大的。沙丘美术馆是异形的、有机的曲面。油罐还是更加强调其几何性。沙丘其实是更自然的形态,油罐更加人工。

沙丘美术馆,图片来源:OPEN建筑事务所
沙丘美术馆展厅

澎湃新闻:但在设计时你依旧保留了很多部分,用你介绍说“保留了质朴”。

李虎:就是真实。这也是价值观、三观的问题了。我喜欢质朴,不喜欢装饰。我也没穿很fashion的服装,就这样不挺好。

澎湃新闻:这个项目改建花了多久?目前油罐艺术中心还属于未完工,可以持续建造下去,未来会如何持续下去?

李虎:改建花了6年多的时间。但这个项目没有完成,会持续的变化。就跟我们的城市一样,不断得变的。但大格局是不变的。

我觉得设计要适度。油罐做得还挺适度的,就先做这些。我要给乔志兵先生,艺术家留下折腾得空间,给予他们创作的自由。你看,3号罐展览的门被艺术家改成了三角形,而原来的门是圆角的方形。此前,油罐艺术中心还把门厅做成了展厅,也很有趣。

澎湃新闻:最早的方案是什么?

李虎:最早的方案是做一个表演艺术中心,但后来项目的功能定位发生了转变。

油罐艺术中心内部

澎湃新闻:在徐汇滨江有许多民营美术馆,及工业遗址改造而成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里,你希望油罐带给人们怎么样的感受?

李虎:我想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油罐是一个另类的空间。在这周围,它的尺度、规模会比较大一些。它的空间类型更丰富,更开放。其他艺术机构相对来说偏向于传统的盒子,从同一个口进出。油罐不一样,你可以不知不觉地进入,不知不觉就融入艺术之中。

澎湃新闻:工业遗产转变艺术空间在上海是一个大趋势。而在全球也是如此,泰特、奥赛皆由厂房改造。如今,西岸正在建立文化艺术中心,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情况的?

李虎:北京的798是国内最早的工业遗产转变艺术园区。随后有很多地方开始效仿798。但我还不了解之后非常成功的案例。

这个转变是没办法简单效仿的。厂房在很多地方都有,但艺术区更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们有很多美术馆建筑,但好的美术馆需要有真正的内容,并且可以持续运营下去。艺术是很特别的,需要被培养、需要土壤、需要观众……

我曾在一个采访里说过,黄浦江两岸有很多工业遗址,但都改成艺术空间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能把一部分工业遗址改造成给贫困人民的住宅多好啊,解决外来务工的居住问题。或者做一些有趣的幼儿园、学校,哪怕做菜市场也好。千万不要盲从。我觉得上海目前的工业遗址转变的艺术空间已相当有规模了。

澎湃新闻:所以,在你看来这是根据上海文化内核所决定的。

李虎:这是根据需求,而不是规划。当城市有足够的对艺术的需求了,就会有美术馆出现。这是顺应自然。当下的艺术不是单纯的靠建造能解决的,而是要紧密结合社会和经济。

澎湃新闻:作为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如何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

李虎:我们要引领,冲在前面。

澎湃新闻:油罐是未完成的建筑,还在建立中,未来会发展的项目会有哪些?

李虎:这个恐怕要问乔总了。我们都有一些想法,但他是运营的人。我会希望有更多的公共教育。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图片来源:OPEN建筑事务所

澎湃新闻:谈及个人,据了解,您最喜欢的建筑师是柯布西耶,他对您在建筑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虎:他对我的影响巨大。这是人生哲学,作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从中可以找到共鸣。不只是柯布西耶,还有很多人,包括文学家、电影导演、艺术家,都会有些共鸣。我会去多了解和我有共鸣的人,那些共同相信某些事物的人。

聚落校园,图片来源:OPEN建筑事务所

澎湃新闻:这或许也是您设计了很多学校的原因之一。例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和上海青浦的学校。

李虎:这是机缘巧合。我觉得文化、教育是社会的基础。中国在这方面还是很弱。

因为教育是文化,我愿意做一些公共文化的事情。我愿意做图书馆。学校里有图书馆、剧场、体育馆。学校不是校舍,学校里很丰富,是校园,是个小社会,小城市。如果有机会,我还想设计个城市,我想设计的东西很多,慢慢来。

OPEN建筑事务设计的火星生活舱

澎湃新闻:例如?

李虎:比如有叫不出名字的空间。其实我很想做一个大型的,新型的,前所未有的图书馆。我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去探索可能性。

澎湃新闻:探索引领着你的设计。

李虎:未知,可能性。不然多无聊啊。

(王旻乾参与部分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肖永军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