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实习生 鲍紫昕
2019-03-25 10:00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高校“夸夸群”热潮经媒体报道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教授胡春阳联合复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生王雅琪、周小溪,传播学硕士生鲍涛发起了关于“高校夸夸群”的问卷调查。从3月17日晚上10点到3月18日下午17时左右,15小时之内,在10个高校微信群(包含清华、同济、浙大、交大等)收回233份有效问卷。

问卷结果显示,“夸夸群”成员半数以上在1995年至2000年出生,从学历看,49.47%的人集中在大专/本科学历,44.15%为硕士研究生。他们加入“夸夸群”的主要原因为“我觉得会很好玩”,其次是“我想知道大家都在玩什么”。而对于夸夸群的互动内容,大多数群里成员认为“充满了正能量和欢乐”,也有不少人认为“其实很丧”。

“夸夸群”呈现的是一场积极的网络狂欢还是无聊情绪的消解?群内成员的真实体验又是如何?研究者之一,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和人际传播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生王雅琪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夸夸群” 的核心是排解群内成员内心的孤单,用调侃、段子式的夸人方式对“丧”文化进行消解。

群成员95后、00后居多

问卷调研了“夸夸群”群成员的年龄层,其中有54.79%的群成员在1995年至2000年出生,29.79%的群成员在1990至1995年出生。

请问您在下列哪些年份出生的呢?【单选题】 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鲍涛 供图   

在接受教育程度上,接受调查的夸夸群成员44.15%为硕士研究生,49.47%的群成员集中在大专/本科学历。

请问您接受的教育程度?【单选题】 

为什么“夸夸群”里95后、00后居多?他们在“夸夸群”内有哪些共同特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团队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高校“夸夸群”时发现,95后、00后在群内一方面希望通过夸赞发现一个更好的自我,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自我的呈现和个人印象管理。 “微信群通过熟人邀请或扫码的方式加入,不需要任何成本,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便利,他们很容易就能进入群聊,在群里有一种小群体的群体感。”王雅琪认为,脑洞清奇地夸人和各种求夸内容,都是个人在群里希望获得关注的一种方式。

根据问卷, “脑洞清奇”的夸赞方式最能让群友感觉到快乐。在研究者鲍涛的观察中,他认为“夸夸群”的夸人方式会重叠,长此以往群里成员会失去新鲜感,“突然出现有新鲜感的夸赞内容,也能带动群内的氛围和刺激新鲜度。”

请问您认为怎样的“夸赞”让您感觉到了快乐?【多选题】

多数群成员认为充满正能量,也有人认为其实很丧

问卷对加入“夸夸群”的主要原因评分,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为“我觉得会很好玩”,分数为6.36分。其次是“我想知道大家都在玩什么”,分数为3.64分。

请问您加入“夸夸群”的主要原因是?【请按照程度依次点击】 

问卷显示,高校“夸夸群”互动中主要的求夸内容集中在“生活糗事,如饭卡丢了,上课睡着等”,其次是“个人压力,如毕业、工作、作业等”。

请问您在“夸夸群”的主要”求夸“内容有哪些?【多选题】 

加入“夸夸群”后,群成员获得的感受如何,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为“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分数为3.42分,其次是“生活不易,自我解嘲并皮一下”,得分为3.09分。

对于“夸夸群”内的互动内容,64.89%的人认为群内“充满了正能量和欢乐”,35.11%认为“其实很丧,但苦中作乐”。

请问您认为“夸夸群”的互动内容如何?【单选题】

“充满了正能量和欢乐”、“快乐源泉”, 在上述研究者的分析中,这也是“夸夸群”能走红并且相较于“怼怼群”“互喷群”“斗图群”等有更强生命力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之一鲍涛尝试建立了其他子群比如“撒娇群”,他对比分析后发现,“夸夸群”总体的群内生命力比如活跃度、群内成员的参与度等较强。

鲍涛分析,在“夸夸群”中,当有群友表达负面情绪时,目的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宽容。而“夸夸群”能对群友的负面情绪及时反馈,并且能够以友好的方式安慰群友,“这种氛围是自发的,而且是持续的。”

在“怼怼群”“互喷群”中观察体验后,鲍涛认为“夸夸群”和其他群的区别在于,“夸夸群”是一种正能量的表达。“怼怼群是负能量的宣泄,群里的文字比较具有暴力性,这是和夸夸群相对立的,现在怼怼群都没有什么人说话了。”

此前,复旦大学传播学副教授邓建国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中国社会是一个吝啬于夸赞的社会,大多是挫折教育而不是赞赏教育,造成很多人有被赞赏饥渴心理。

此次的问卷显示,接受调查的高校夸夸群成员中,有42.02%人“有时”会在现实中得到周围人的夸赞,28.19%的人“偶尔”会在现实中得到周围人的夸赞,22.34%的人选择了“经常”在现实中得到周围人的夸赞。

请问您在现实中得到周围人的夸赞吗?【单选题】

“夸夸群”内的成员是否会在现实中对周围人进行夸赞?有36.17%的群内成员选择“经常”在现实中对周围人进行夸赞,29.79%的群内成员选择“有时”。

您在现实中会对周围人进行夸赞吗?【单选题】

多数群成员认为“夸”不能改变现状,但收获了快乐

问卷显示,有71.81%的群内成员认为,“夸夸群”的互动内容虽然没有助于自己改变现实状况,但是获得了快乐。

请问您认为“夸夸群”的互动内容,是否有助于您改变现实状况?【单选题】

高校 “夸夸群”经媒体报道后,讨论聚焦在“夸夸群”的实际效果及背后所反映的青少年心理需求。有观点认为“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有一定效果,但不宜过度夸大,也不宜一味叫好;还有观点发出疑问,“夸夸群”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背后的心理需求到底是减压还是迷失自我的表现?

“获得快乐是进群的主要目的,也是夸夸群的主要功能。”王雅琪说。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认为,“夸夸群”并不属于一种亚文化。“亚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抗、抵制和越轨。而夸夸群目前并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还只是在高校阶段比较流行。”

在王雅琪的观察中,目前“夸夸群”并非呈现狂热的状态,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对负面情绪的消解,彼此寻求一种激励”,而群内整体呈现的依然是有规则、有秩序的氛围。

“大家都知道,求夸的内容有时并不值得被夸,只是一种互动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对于当下心态的调整有帮助就够了。”王雅琪表示。

在鲍涛的观察中,目前已有高校校内工作人员在“夸夸群”担任小助手角色。“比如同济大学的夸夸群里,群主显示是同济小助手。”

澎湃新闻发现,同济小助手的功能定位是服务性质,并且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为周一至周日 9:00-22:00,非工作时间(含法定节假日)如需帮助同学们可以留言。同济小助手的消息均是人工处理,并提示对于同学们个人日常信息均是免费服务。

鲍涛认为学校介入夸夸群是一个好现象,使夸夸群有了服务学生的功能,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方便介入;另一方面,保持群内不会有太多负面情绪,关注学生成长。

他建议,学校应该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夸夸群”。“校内对于学生心理安全方面目前没有特别及时有效的介入,一般都是很正式很官方的谈话,对于学生来说实际意义并不大。”而夸夸群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求夸”平台,表明高校大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

    责任编辑:何利权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