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摇滚学校》国内“开课”,05后萌娃纵情唱跳嗨翻全场

2019-03-26 09: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摇滚是呐喊、是反抗、是敢于做自己。(04:33)
和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所预想的一样,这部剧真实培养出了一群闪闪发光的孩子,正如电影故事里上演的那样。他们抱着电吉他、贝斯,肆意地甩着小脑袋,从头到尾忘情地唱跳着,像一颗颗漂浮在热浪宇宙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炸开的小星球。 

01. 一场零瞌睡摇滚LIVE

在《摇滚学校》电影配乐之外,韦伯还为本剧创作了十二首乐曲。有别于《猫》《歌剧魅影》《日落大道》的风格,经典小提琴和管弦交响乐的配置消失了,在这里摇滚成了一切。

几个小时的演出,观众们如同置身一场摇滚LIVE音乐会,心脏跟着台上05后的小孩们上蹿下跳,对摇滚乐迷而言,更来不及走神也顾不上犯困。大家忍不住疯狂鼓掌,伸出食指和小指打着节奏致上金属礼,为孩子们全程炸裂的表演,更为他们躯体里迸发出的摇滚精神。

02. if only you would listen

从自小学习声乐、古典乐器的名校乖宝宝,到懂得反抗呐喊、追寻自我的rocker,剧中孩子人设的转变,某种程度上也真实发生在小演员的身上。亚裔女孩Samantha,五岁就开始学习大提琴和钢琴,优雅、文静,是她的关键词。丢开繁重的学业,抱起贝斯组建乐队,和大家飞到中国各个城市唱跳巡演,是她从前未敢想的事。闹腾到喉咙嘶哑、汗流浃背,才是自己心底欣赏的模样。
▲图片由嘉宾授权使用
韦伯的希望成真了,演员们不单是演员,更成为了这段奇迹的创造者。几乎所有的小孩都为自己的转变欢呼,觉得一切酷毙了,连他们的父母,也为他们光芒四射的表现感到惊讶。

与杜威为主角的喜剧电影不同,韦伯表示,他更希望这部剧能聚焦在小孩身上,让观众能从中去思考和探寻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当《if only you would listen》(《我的心声》)这首歌唱响时,从舞台上那群不被家人理解的小孩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子女曾有过的失落瞬间,也看到了作为父母难以自掩的“自以为是”。 

副音乐总监Mark Chamberlain说:“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我想,尊重孩子们作为个体的想法也很重要。”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学会放下身份去平等倾听孩子的心声,才是父母自身最该接受的教育。

03. 成人的“忧桑”:生活还下些剩什么

但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一部适合父母带小孩子看的亲子剧,那你就完全想错了。不管是什么人,你都能在这里找到音乐带给人们最原始的治愈和感动。如同杜威所言,组建乐队参加大赛并非为了最终的输赢,享受音乐和舞台的过程最重要,它们将会变成我们久存的记忆。

当古板的女校长Rosalie忧桑地唱起“一年年我越来越忙,那些歌谣仍在传颂,我却无法停下聆听……我血液里涌动的鼓点都去哪了?什么时候数据占满了视线?它们都走了,我的生活还剩什么?”时,我们每一个被庸碌生活磨平执念,向现实低头妥协的成人,都会被Rosalie提出的疑惑所中:年轻时候的理想都丢了的话,那我们的生活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04. 摇滚,在每一个日常

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之后,《摇滚学校》还将赶赴北京、厦门、深圳等多地演出。在彩排室内,舞台后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为了演出拼劲全力,他们神情专注,遇到镜头采访会由心地笑,他们享受着摇滚赋予的一切。

那么摇滚,到底是什么。不管是镜头前,还是舞台上,小孩们都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摇滚是呐喊、是反抗、是敢于做自己。我们也希望,摇滚不单是你在舞台下跟着音乐燃烧的几个小时,摇滚精神,应该存活在每一个日常。

撰文 | 段玫  编辑 | 朱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