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些人在非洲,给自己建了一个中国

2019-03-30 19: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作者为埃塞俄比亚调研项目学员 于佳彤(首发于The China-Africa Project)

提起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影响,我们想到的往往是类似的:中国企业建设的亚吉铁路,中铁中路在埃塞的基建工程,东方工业园,非盟总部大厦……新闻媒体也通稿报道这些投资,用大数据和图表试图绘尽中国在非的面貌。

然而,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些“大动作”上的时候,有一群中国人悄无声息的追随了政治风向来到了埃塞,在最繁华的首都里长久以往的居住着。他们往往经营着自己的个体生意,每天与埃塞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将中国的气息扎根于亚的斯。在中国与埃塞合作共赢的口号下,他们是不被关注的那群人,是默默的维持着自己生计的那群人,却又是给当地烙下最深印象的一群人。

如果想要看清中国对埃塞的影响,这群人是拼图上缺失的那最后一角。

非洲世界的中国“生态圈”

​在埃塞首都亚的斯的中心,有一个叫做“China Market”(中国市场)的地方。最开始它叫卢旺达市场,因为旁边有个卢旺达大使馆。但是从20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随着中铁中建这些大企业来到了埃塞,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留住在了这个市场附近,于是它逐渐被当地人改为了the China Market。

每天从早八点开始,当地埃塞人会挑着他们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养的牛羊等等,来到这片中国市场,支起自己的摊子等待客人。我过去暗访的时候,当地人会把我围住,先是一顿 “slim is beautiful”或者“漂亮!姐姐!漂亮!”的套近乎,然后拿出自己的电话卡或者簸箕或者切肉刀等等来卖。我去的时候是大年初一,这个中国市场里面一片红色,有灯笼,有门口贴的福字,甚至有本地人开的店外面却贴了中国对联的。这都是本地人争夺“中国顾客”的好手段。

▲ 摄影 | 于佳彤

我同行的人采访过程中碰到了几个汉语说得精通的本地人,黝黑的面庞却说出一口甚至带着福建方言的中国话,毫无违和感。他们告诉我们,中国人在埃塞一般收入会更高一点,所以他们愿意在这个China Market等中国人来,卖菜给中国人,因为往往可以比面对当地人时要价更高。

▲ China Market里的本地水果摊 摄影 吴雨浓

同样在这片中国市场上,定居了大概有两万中国人。他们平时可能就在China Market附近开小店,有可能去一些大国企上班,甚至会跑到郊区外的东方工业园去监工等等。但是因为China Market浓浓的中国气息,他们选择在这附近居住,每天长途跋涉回到亚的斯市区。

在这个中国市场,中国人开了华人餐厅,烟酒超市,KTV,洗头房,洗浴中心,洗脚城等等一条龙中国人的娱乐链。住在附近的中国人都有几个微信群。某个饭店需要哪个中国农场主运什么货,今天谁带了哪个老总去哪个歌厅喝酒,甚至是KTV或者洗脚城里来了多少个小姐这种事情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安排上。

给我感触最大的,是这些人简直自己建立了一个生态系统。从吃喝玩乐到做生意,这些中国的个体户们根本不需要与当地人做过多的交流。甚至,只要最开始的生意做起来了,完全不会英文一点都不成问题。想吃饭——有大唐饭店。想方便面——有我家超市。想KTV,想拔罐刮痧,想吃煎饼——随时恭候。想做生意了,也都有中国人来光临,不跟本地人打交道也没关系,不怕没顾客。甚至有些华人肉铺店桑拿房洗脚城明确规定,只提供服务给中国人,谢绝本地人光临。

这些人在非洲,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中国。

▲ China Market里山东煎饼店 摄影 吴雨浓

像其他国家的唐人街一样,这样的“生态系统”把中国人封闭的一面展现给了世人。由于语言的障碍,也由于根本没有融入的兴趣,这些人把自己包装成了“外国人”的形象。尽管他们经常在埃塞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但当地人对他们的理解却依然留于表面。我私以为,这样程度的不融合也是造成社区冲突、误会的一大源头。

打个比方,如果中国的留学生三三两两打散在一个国际化的大学里,他们的一举一动会融合在整个校园中。但如果中国的留学生扎堆聚集,那么他们的一个行为可能就会招致对整个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偏见。在几周之前的杜克大学种族歧视案就是很好的证明。

同样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在亚马逊雨林,一个封闭的中国人群体导致了“China out of Amazon”的抗议;在缅甸,这样的社区燃起了当地缅甸人的反华之火;在内罗毕,这样的一个封闭社区的一举一动反而被密切监视着——中国青年的一句种族歧视的话甚至直接导致了群情激愤、媒体竞相报道。

但如果这些人跟当地足够融合的话,也许就是不一样的光景。

当地华人生活图鉴:难为人知的艰辛与挣扎

跟在中国一样,这些个体商户在埃塞可不是什么遵纪守法的好外国人。为了心中闪闪发光的黄金梦,他们也不惜在灰色地带行走。

▲ 山东煎饼店摊煎饼的当地店员 摄影 吴雨浓

比方说,在当地杀甲鱼是违法的,而且像康师傅方便面这种特需品也很难在当地进货。于是,中国的几个餐厅老板会通过微信认识一些中国或者埃塞的空姐,让她们把货物通过飞机运过来,按照公斤计费。这种方法会减少很大的开支。因为埃塞没有自己的港口,所有船运货物都要从吉布提港进,关税很高。于是这种显然不合规矩又不知道是不是违法的活动就变成了常态。我们可以亲切地称它为走私。

另外,埃塞外汇储存少得可怜,因此对于想要把美元带出国的人总是要设重重关卡。想要带超过三千美金的货币出国,要申报,申报手续复杂,申报之后可能还有人来抽一笔油水等等很多问题。于是非法换钱出现了。像我们这种来当地参观旅游的人会找到一些中国餐馆或者是烟酒超市来换比尔(埃塞货币)。这些中国人往往提供更好的汇率,不然他们没法把在埃塞挣的比尔带回国。而我们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汇款,简单方便而违法。

偷税漏税也是常态了。一般的中国餐厅看到中国顾客是不会开税票的,中国人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过问。这是一种生存的默契。而如果遇到了当地人来中国餐厅消费的话,不给税票他可能就会闹事。不光是这种个体户,就连大型企业都有税务方面的问题。

埃塞新政府上台后税收已经紧缩了。一是钓鱼执法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税务局的人到中国餐厅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专门查账,而老板们也不好辇人家;二是开始彻查大企业的税务。一个中国企业被埃塞从美国请来的税务专家查出了税务问题,一罚就是三十多亿比尔。

在这里,中国人对中国人下手也都不是新鲜事。初来乍到的个体商户一般都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在埃塞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说英语,自然是需要中国同胞的帮助。于是“老人宰新人”的文化应运而生。一些中国骗子会答应帮忙批地,注册公司,完成启动手续等等,来赚中间的代理费。一拿到钱这些骗子就会卷铺盖跑路,而这时候注册上的各种问题都出来了。被骗的人只能再掏钱,再加大投资,直到血本无归。

“小姑娘,你不知道在埃塞,有多少咱中国人是倾家荡产。倾家荡产啊。”一位华人餐厅遇到的大哥跟我说。

华人在埃塞的安全问题也让这些人心寒。在新年期间,基本上每天都有两三家中国人的店铺被抢。我们第一天吃饭的时候,街道对面的一家华人开的欧珀珠宝店被五个埃塞人持枪抢劫,两个保安被捅了五刀。一个叫做“我家”的超市也被抢了。一个中国企业被盗了一百五十万比尔。当地的华人个体户纷纷跟我讲,这样的抢劫他们从来没遇到过,只在这次新年才发生。

▲ 当地中国人微信群聊天截图 

在我采访的这些华人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曲折而充满辛酸。我甚至跟同行的人开玩笑说,我要再换一个主题,改写人物传记好了。

这里面有挣扎投资酒店四五年后放弃的烟酒店老板,有一毕业就来埃塞追求梦想,却在生意蒸蒸日上时被合作伙伴踢出来的洗发店老板,有做生意被同行中国人恶意举报后费尽周折回到埃塞的机械公司老板,有在埃塞混社会,摸爬滚打过来只为供一双儿女读港大的父亲……有很多人。

▲ China Market 摄影 吴雨浓

在跟中国土木工程集团的一个高级顾问吃饭的时候,他告诉我,像他们这种“大工程”的人看那些在China Market摸爬滚打的个体户就四个字:鱼龙混杂。他们并不认为这些人是所谓中国在非洲投资故事中的一份。

甚至不光在中国人眼里,在当地人,在西方媒体,在他们自己眼里,这些人是问题的来源,麻烦的来源。

然而,在我眼里,这些人同样是希望的来源。不论是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投资、在非洲的投资、在世界面前的形象问题,这些人都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

他们在当地不但创造了就业,也完成了技术转移,软实力转移等一系列对当地经济有打鸡血效应的帮助。他们发下的薪水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机会,他们养活的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在非洲的土地上兴建医院、学校和铁路。在土木工程、中交中建这些大企业离开后,他们又成了留下的那一代人。像南非一样,这些人会逐渐的繁衍出二代、三代移民,成为中国在海外的一支又一支桥梁。

这样的一批人,他们的艰辛和挣扎,该为人知。

(本文原载于中南屋公众号:chinahouseproject,帮助中国青年走进发展中国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