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注恐艾症 | 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可以大过疾病本身

2019-03-28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为湃客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名、“照路明”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作者:赵鹿鸣

“五十天,四次检测阴,能脱恐了吧,余生好好爱自己。”

这是ID化名为“j***r”的京东用户在购买某HIV试纸(即艾滋病检测试纸条)后留下的评价,言语中带着担惊受怕和如释重负这两种滋味。这种评价通常会吸引其他人羡慕的眼光,因为在他的身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恐艾/脱恐这条边界上徘徊,并自我折磨。

医学/心理学将这一问题称之为艾滋病恐惧症(AIDS phobi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恐艾症”。它与艾滋病同生同行,其负面影响甚至在近年来有超过后者的趋势。在恐艾者的世界里,他们害怕自己得病,却又“相信”自己得了病,由此陷入一个自我构建的恐慌情境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者王建平、王珊珊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恐艾者通常不是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但他们对艾滋病的害怕却远超我们理应对疾病持有的畏惧。相当一部人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的情况,最后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当这种问题加剧,便很可能会出现疲乏、眩晕、食欲下降、皮疹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与艾滋病感染初期有一定相似),让患者误以为自己真的得了艾滋病,从此难以自拔。

恐艾者并非一个小数目。在百度贴吧,有接近10万人关注了“恐艾吧”,超过1300万篇帖子分享着每个人与艾滋病有关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在京东商城,一款销量较好的HIV试纸产品已经收获了26万余份评价。受平台显示限制,我们获取了其中1000条推荐评价,想了解评价背后这1000个与害怕有关的故事。

▍提到了谁:多疑与忏悔

1000条评价中,客服被提到了64次,在所有人称词频中位列第一。看上去让人惊讶,但其实很好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快速掌握HIV试纸的使用方法,在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亲切友好的客服成为很多人舒缓情绪的救命稻草。他们会频繁地向客服提问,目的是减轻检测带来的巨大压力,并在收获满意结果后将其释放为对客服的无限感激——“感谢老天不杀之恩,再也不会乱搞了,谢谢客服陪我度过三十分钟,万分感谢!”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话说给他听。在巨大的秘密面前,客服是那面用来感恩和许愿的墙。

除此之外,剩下的前十高频词,可以大致分为多疑和忏悔两种主题。一些恐艾者因为缺乏基本的艾滋病传播知识,会频繁担心已经有HIV病毒传染给了自己/亲朋,由此陷入恐慌和怀疑——在“朋友”的关键词中,一个用户这样写道:“有个朋友得了艾滋,有些害怕,毕竟以前有接触,因为这事搞得我心情压抑,总在想自己是否感染......”;“女朋友”的关键词中,也有类似的话语出现:“摸了别人的血,女朋友鼻炎变严重了,我还以为我感染了给他感染了呢......”

如果说缺乏科学依据的怀疑折腾的是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么那些经历高危行为(即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行为)后选择的自检,无疑带有更温情的味道——一个用户这样写道:“......经过内心的挣扎,还是决定测测,有像我一样的,一定别犹豫,生命只有一次,珍爱自己,好好回归家庭。”总体来看,“家人”、“家庭”、“老婆”、“父母”等关键词都会在评价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自省中,评价页面成为了一个公开忏悔的教堂。

▍表达的心情:忧与乐

购买HIV试纸对任何恐艾者来说都是一个勇敢的行为,每个人在评价中表达的心情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检测前的害怕与检测后的满意。这两种状态,有些人只会各体验一次,而有些人会选择循环往复。

比如在词频较高的“害怕”关键词中,有用户这样评价:“到手后就等不及了,赶紧测了,害怕啊,都出汗了,不过幸好没事,等两周后再测一次......”他并不是个例,相当一部分人哪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也很难“脱恐”,需要反复购买试纸来确认,有人从此陷入一种病态的情境里。在艾滋病恐惧症的研究资料里,“反复检查”是一个常见病症。

所有评价中,还有人哪怕从未有过高危行为,也会带着好奇心购买检测,并获得“紧张”的体验——“抱着好奇的心态买了试纸,研究一下原理。说实话,尽管知道肯定没有问题,但是等待求验的过程也是十分紧张的......"HIV试纸从检测到显示结果通常需要15-20分钟,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时间里,很少有人能带着轻松的心情。这位用户在最后表示:“希望大家能够正视艾滋病人,正视艾滋病,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研究出治愈艾滋病的药物。”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起,那些真的检测出感染的人呢,他们的评价是怎样的。遗憾的是,通读所有评价,很难找到这样的声音出现。但这完全值得被理解,当那个不好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在满屏幕的庆贺面前,极少有人还留有发声的勇气。

▍袒露的感受:感谢与目标

与心情相伴的通常还有检测人的感受,而这也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达感谢,一种是袒露目标。在前十的高频词中,“感谢老天”、“保佑”、“谢天谢地”等词组多次出现,这些用户在获得满意的结果,无不透露出感恩的心境——一个用户这样写道:“......老天保佑,祖宗保佑,还好都是阴,恐艾真不是人过的日子,身边的人感冒我都以为是被我传染了,那种心情只有体会过的人懂......”

对于经历了高危行为的人而言,一个“阴性”的结果无疑是虎口脱险。值得注意的是,与前文一致,这位用户表达的感受,同样提到了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他们本来就很不幸了。”

在高频词中,“一路”的出现或许让人难以理解,但事实上它是“恐友”们自创的祝福语——“一路阴”,即祈福每次检测的结果都是好的。在这个独特的社群里,收到一句“一路阴”的祝福会让很多人心安。

▍理解恐艾:我们应该担心的,和不必去担心的

人们对艾滋病的“恐”,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源于这一疾病的“恶”。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因素是,社交媒体无限放大了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都市谣言,却未能做到知识科普的义务。这是“恐艾症”变得如此普遍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这种可怕病毒的传播条件比其它大多数病毒严苛得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5年更新的估算结果显示,常规的社会交往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哪怕是有体液交换的性行为,哪怕与感染源直接接触,其感染风险也非常低。唯一需要提防的,是感染风险极大的输血行为,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发布的疫情报告,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案例在国内几近绝迹。但更多的人还是停留在“再也无法结婚生子”、“得病就会死亡”的固有观念里。

百度恐艾贴吧曾对1778名恐艾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科普前,1776人害怕因HIV感染而导致的死亡,1701人害怕因HIV感染而无法结婚生子,1778人害怕歧视。在获得相关科普后,因害怕HIV感染而导致死亡的人减少至487人,担心感染后无法结婚生子的人减少至1127人。

可是,害怕因HIV感染带来歧视的人保持在100%,没有因为科普而导致减少。由此可见,哪怕艾滋病防治已经可以做得足够好,但歧视依然会是“恐艾者”无法抹去的心病,也是大家害怕的根源。

在疾病真的被攻克之前,这场人欲与自然法则的斗争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并裹挟着人们悔恨与自省的声音,渺沧海之一粟,但连绵不绝。

本文为湃客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名、“照路明”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