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更新·谈|营造社区“新邻里关系”操作指南

王佳/青谷营造社
2019-04-16 15:0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城市社区偏于冷漠,而人都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邻里建立联系和信任关系。青谷营造社称之为社区的“新邻里关系”。作为一家专注于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的社会组织,我们擅长挖掘社区领袖、激活社区活力、扶持社区自组织实现可持续的自我运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套让社区重建新邻里关系的操作指南,具体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1.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

社区内的个体之间可能缺少有效联结。如果社区居住者无法产生社会关联,社区自然就没有活力。而社区又基本是全龄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有差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社区信息平台。

平台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包含3种元素:发布渠道、宣传渠道、时间。如下图所示:

立体化的社区信息平台。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X轴表示载体,即发布渠道,如电视、杂志、海报、微博、互动吧、QQ、公众号等发布方式。社区里不同年龄的人群,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因此,需要使用各个年龄段熟悉的传播载体。

Y轴表示空间,即宣传渠道,主要是指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实体空间。线上虚拟空间,如各类直播软件、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QQ空间等。这类传播不受地域、时间和天气的限制,容易扩散。而且最大的特点是有记录功能,人们发布过的任何痕迹都可查,是一座巨大的数据库。线下实体空间,如电梯海报、社区各类活动,尤其是社区大型活动。线下的传播地域性很强,但覆盖范围较窄。电梯海报和传单是常见的形式,而组织各类活动也是商家开始使用的方式。其中,社区大型活动是延续时间最长,人与人交互最多,也最吸引人气,是传播范围最广的一种。

Z轴表示时间,指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大型活动的时间。通常人们选择获取信息的时间包括早起睡前、三餐午休、上下班地铁和黄金时间。大致可以分三个时间段,早七点到九点半、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半、下午五点到晚上十二点。对于大型活动,周末人数比工作日人数多,随着自由职业越来越多,这个数据也会发生变化。

此外,社区邻居的朋友圈同样也可转化成社区信息平台,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居住者深度参与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比如,万圣节我们在S社区做了一次“社区糖果节”,让孩子去敲开邻居家的门讨糖或是捣蛋。大家觉得又奇怪又搞笑,孩子们在社区里,穿着万圣节服饰,热热闹闹地走家串门,这是一种典型的线下传播。人们看到奇怪的衣服会关注,看到那么热闹也会关注。居民们觉得有趣,会转发公众号、拍照发朋友圈,这是活动的二次传播,还会被进一步转发。线下见面会也可以谈论这次活动,居民间不仅有了谈资,还有了交互,这又会引发一连串反应。

社区大中型活动,线上线下的传播形成了互联。微信公众号是相对封闭的传播方式,但不可或缺。这是对社区的一种记录,也是社区信息沉淀的平台。而报名活动采用的工具“互动吧”是一种开放式的传播方式,只要登录,就能看到全国范围内发布的活动,这是不经意的撒网宣传。

2.社区居民的挖掘和培育

在S社区,我们进行了前期调研,对社区情况(建筑、人口数量及居住性质、商业、已有社团等)做了初步了解。参访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初步选定了愿意加入社区公益事业的潜在居民。

以居民为圆心,我们申请了“社区小助手”,它的定位是由邻居们轮流打理的志愿者微信号,“轮流打理”是我们要传递给居民的协同文化,“志愿者”是我们要传递的志愿者文化。我们以小助手的名义在社区展开工作,通过面对面约谈、社团沟通和社区活动、居民主动上门等方式挖掘社区居民。

要挖掘什么类型的社区居民,我们建立了一套标准,如下: A.明事理,讲道理; B.人品佳,做事有责任心; C.年龄多元,中青年为主;D.要有正当工作,具备社会价值,职业最好不重复; E.有创意,能出点子; F.文字梳理能力和逻辑性都好; G.对社区有公心。 H.主动积极有意愿。

从目前我们的实践来看,这套标准相当有效,挖掘到的居民开始在社区内逐步有声望。当然,针对不同的社区需要有所调整。我们认为,社区发展的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只能被激活,所以,人是“找”出来的。

当然,人找到之后,要进行培育,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引导”,包括归位和赋能。

归位,就是让居民认知到社区是真实存在的,邻居是真实存在的,邻里关系是有价值的。要让居民的公共意识、边界意识、参与意识回归到应有的位置上。

具体包括:建立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明确社区中各方责任,确立好社区事务的边界。而作为扶持社区的外来人员,尤其要注意社区工作中的边界意识,坚守自己的底线:你的社区,你的社团,都由居民做主。

再说赋能,居民的能力是本来就具备的,比如策划、使用工具、执行、宣传等等。这些能力不用费力培育,但需要给居民提供施展的空间。

在提升阶段,可以培育居民的统筹、逻辑、梳理、创造、领导力等,确保有序、有规则、有协同地进行。在进阶阶段,可以培育居民成长为整个社区的协同者,他们将具有挖掘社区领袖的能力,能够协同更多居民、社区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区。这样的协同者才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

3.激活社区社团,实现可持续运作

刚进入S社区时,社区的活力并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采用“初级阶段社团扶持六步走”,将社团及社团活动迅速铺开,让居民看到社团的玩法。

初级阶段社团扶持六步走

第一步,要按照社区领袖的标准选定群主;第二步,群主确定一个具有辨识度、能让居民产生认同感的群名(社团名称);第三步,群主设定简单的规则,比如,禁止广告、吸粉链接、私加邻居推销和变相推销,为社团氛围奠定基础。群名和群公告确定下来,就可以用微信群、朋友圈、微信群发,进行宣传。同时,尽力促成社团的第一次活动,形式不限。

第四步,在社团群内的沟通中、社团活动中,挖掘愿意给社团提供帮助的人,带动他们成为社团的核心成员,共同维护社团的长久发展,对社团的宣传也是工作中的重点。核心成员可以协助群主进行群管理,提醒居民遵守群规则,配合小助手进行策划、招募、宣传活动、写文案等。

第五步,建立社团可持续发展模式,固定模式、固定频率,使用工具进行招募,形成至少5人分工合作的核心群。

第六步,核心群成员需要参与群的管理。包括:进群欢迎、提醒群员查看群公告、修改群名片、回答居民提问、对发广告的群员妥善处理、时刻关注积极参与的居民、积极发言和响应、持群活跃度、做好价值引导,等等。

当然,也会遇到社团做不起来的情况。比如,我们发现S社区租户多(超过百分之五十)、刚就业的年轻人多、流动性大,有的社团没有做起来,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年轻人缺乏社会阅历、考虑不周到、缺乏责任感、较难协同。

社团的分工合作示例

因此,为了保障社区社团的可持续性,我们建议社团必备5位核心成员:一位群主作为领导者;一位协调管理员作为联合创始人;一位写手负责文案工作;一位宣传员负责活动宣传海报、报名链接推送;一位财务负责社团收支、财务公示。

一旦社区被激活,有意愿发起社团的人变多时,社团扶持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四步走。

首先要搭建好核心群,即确认5位核心成员就位后,核心群内将讨论和确定社团的各项事务:社团名称、社团规则和群公告、活动策划、宣传等,这个阶段的社团规则可以相对复杂一些。从群规中也可以看出社团规则的进化和升级。

社团扶持四步走

规则确定好,就可以有序地进行群管理。核心群成员各司其职,保障群内的正常运转,每个人都有群管理的义务。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宣传。

在这个阶段,小助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除了挖掘居民和宣传功能外,小助手需要协调、协同各社团,引导各社团规范管理和可持续运转。

4.打造社区活力聚集地

在我们入驻S社区前,社区线下活动几乎空白。有一些微信群,但属于小部分人的小圈子,且相互间没有交集,更没有公共生活。

我们的沟通和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线上、线下共同宣传,线上联结带动线下活动的参与度,线下面对面的交谈让彼此更加熟悉,反过来带动线上的社团活跃度。线上和线下相互促进,就让社团越滚越大,社区活力越来越强。

最典型的是S社区的社区市集。我们引导好家长社团举办了第一次线下市集,以"小鬼当家"为主题,召集了居民参与摆摊,售卖自己的货物。居民觉得很有意思,问什么时候有第二次市集。这种大型的线下活动筹备需要筹备期,目前还做不到高频次,但居民又想进行二手物品互换。我们就在第一次市集群的基础上,成立了赶集社团,每周五进行线上赶集。线上群内赶集,线下社区里送货上门或自取。社团内都是社区的居民,节约了很多交通成本,同时也创造了邻里交互的机会。

接着,就可以进一步发展,让挖掘到的优质居民加入核心群,为社团的发展出力,让整个社团的活跃度继续上升。大家再一起协力举办社区线下市集。社区市集是一次社区大型活动,吸引了60个左右的摊位,后期还有商家主动赞助。我们将一次线下活动变成了一个社团,社团的成员在线上交互,并在线下建立新的联结,这种联结也会反馈到线上,最终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

下面这张摊位图是根据篮球场的地形规划的,万圣节的集合地点也在这。不难看出,篮球场是社区线下便于聚集,开展中型、大型活动的场地。

市集摊位图

5.盘活社区各类资源

社区资源如何被盘活

社区资源其实非常丰富,随着项目深入,资源都会被盘活。我们用“一来、二不走、三滚球”来描述这种变化。

一来:不是拽着居民来,要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居民参与。让居民们自己主动来,主动承担,主动宣传,主动负责。

二不走:居民之间的交互和互相学习就能满足需求,如果能让先站出来承担组织的居民产生成就感,那么社区的活力就能起来,维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环。居民被吸引了,深度参与了,就会舍不得走,而居民支付的成本越多,就越舍不得走。

三滚球:随着社区越来越活跃,更多人都会看到社区良好的氛围,这一切都是基于真实体验的口碑。随后,社区资源就像滚雪球一样,资源的使用和投入不断交互、相互叠加、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成就,无穷尽也。这才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当社区内形成强联系的邻里关系后,资源交互会随之增多,社区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6.孕育社区特色文化

社区的特色文化,需要我们去创造、发现、延展和维护。社区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引导,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各个社区社团和各项活动中建立的价值观,也能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我们所倡导的社区各利益相关方协作的文化,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所倡导的社区文化大体相同,却各有不同。

比如,云南马坪关村,在“走出马坪关”项目的带动下,居民开始走下山,向山下的人们取经。他们甚至为了自己的梦想,走出云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比如,他们向马坪关以外的专业人士学习花艺、木工、儿童教育等,并将这些专业的知识用在自己身上,用在马坪关。这种外出学习慢慢形成一种”走出去看看"的氛围,这些对马坪关深度了解的居民,未来会创造出更多马坪关特有的内容。

无锡的T社区、北京的S社区,他们逐渐形成定期的社区市集。市集虽然不是某个社区特有的文化,但他们每期的形式和内容各有不同,富含着每个居民的智慧。比如,北京的S社区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线上市集。

最后,我们把以上内容总结为六边形理论,即通过搭建社区信息平台、挖掘并培育社区居民、激活社区社团并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打造社区活力聚集地、盘活社区各类资源、孕育社区特色文化,来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

六边形理论

这个六边形理论,是我们通过一个个中国社区的实践,不断进行论证更新并逐步完善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案例中难以学到。鉴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结构,需要社区实践者们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在地化发展”的社会关系。

关于“社区更新观察团”

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发起的“社区更新观察团”,希望把积极从事社区更新实践,想要一起完善社区的人们集合起来,一起观察,一起漫步,一起讨论。“社区更新观察团”将对上海五个不同类型的社区更新实践深入考察;相关实践者将以“城市漫步”的形式,分享在地经验,并与关注社区议题的更多人,在 “空间正义”与“社区赋权”的框架之下,共同探讨社区的未来。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