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忆70载芳华岁月,我们一起乘上这趟时光旅行的头等舱!

2019-04-17 14: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岁月很短,光影很长

在时间的流逝里

我们总会失去一些曾经美好的东西

在纷繁的时光里甚至一度遗忘

可是偶尔回望浮生

拿出来细细回味时

对那些一去不返的美好回忆

难免感怀和追忆

也许那只是

一首老歌、一封信、一句话、一张照片

……

这张泛黄老旧的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证的主人名叫谢纬铠。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谢纬铠考入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会与大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70年后的今天

当90岁高龄的他拿起自己的毕业证时

70年的芳华岁月

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脑海里划过

在我心里,大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学校北迁

变身大连海运学院

▲1981年的大连海事大学西山校区全景
▲现在的海大校园(与1981年海大西山校区全景同角度)

1950年后,谢纬铠参军

1951年,我第一次来到大连,进入大连海军学校(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不过这次在大连没有呆多久,第二年,我就回到上海继续读书。没想到,几个月后我又再一次与这座城市结缘。

1950年,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合并成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1月,当时的中央交通部、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院校调整的精神和海运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学校,更好地培养干部”,决定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

谢纬铠因此再次负笈北上大连

然而当时南北交通很困难

上海和大连之间没有直达的火车

走海路也只有货运,没有客运

迁校毕竟是大事,当时的学校领导积极争取,国家特批了一列有12节车厢的火车,从上海到大连,要4天3夜才能抵达。不过我没有乘坐这列火车来大连,作为留守人员之一,等所有师生都乘坐火车离开后,我和六七名同学乘坐装载教学仪器和设备的货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天才来到大连。

火车站的宏伟

令师生们赞叹

▲大连海运学院时期的老校门
▲大连海事大学老校门现在的样子

从繁华的上海滩来到东北的新兴城市,一切都是新鲜的。迁校之前,为了让大家对大连有个感性认识和好的印象,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人民的新旅大》。“大连是吃粗粮还是细粮,冬天气候冷不冷,要穿什么衣服等等,是当时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

在谢纬铠的记忆里,大连火车站是当时国内最为宏伟的火车站之一,雄伟的车站和广阔的站前广场,让初到大连的师生们赞叹不已。作为一个新兴城市,解放初期的大连街道很整齐,人也不是很多。让大家觉得不习惯的是饮食习惯的不同。
初来东北,大家只能吃粗粮,也就是窝窝头,学校为此也做了很多工作,吩咐食堂尽量地把粗粮磨细。

曾经的“丝糕”楼

如今繁华一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连海运学院学生上课的场景
▲大连海事大学现今的实验室

而此时的大连海运学院校址尚在白山路和高尔基路交叉口,只有唯一的一栋三层学校大楼,上课、办公和礼堂全在这个楼内,因为它四四方方像块丝糕,学生们给它起的外号叫“丝糕楼”。“那时,我们用的专业课教材或者是来自上几届留校毕业生翻译的苏联课本,或者是来自教授们编辑的资料。”

1953年

谢纬铠从大连海运学院毕业,留校担任助教。

1966年

谢纬铠被调到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工作,离开了读书和工作10余年的大连。

如今,从上海到大连,乘坐飞机不到两个小时,“丝糕楼”所在的白山路与高尔基路周边,一片繁华。同学们经常乘坐“操艇”训练的马栏河口,从前的荒凉景象也不见了,河两岸矗立着高大漂亮的现代建筑。记忆中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代代航海人的

芳华岁月

谢纬铠的母校

——大连海运学院

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从几百名学生到3万余名师生

从五六条“操艇”到设备先进的

远洋教学实习船

“育鲲”和“育鹏”

从仅有驾驶、轮机

航管、港工4个系

到如今发展成拥有包括

航海、轮机工程、船舶电气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等多所学院的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70载芳华岁月

现在的谢纬铠已是90岁高龄,看着自己读书时的校园(上海航务学院旧址),感慨万千。

和谢纬铠一起入学的同学,成长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连海运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船长、第一批轮机长、第一批引航员,乃至共和国的交通部长。而在谢纬铠之后,一批又一批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走出的学子,奔向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大连海事大学的毕业生遍布五大洲四大洋。
现在到国内外的大港口走一走,凡是挂五星红旗的或者挂方便旗的轮船上,上去看看,基本都有海大的毕业生。

亲历和目睹了新中国海运事业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谢纬铠感慨万分!

“光阴流影”集结号
我们邀请你一起记录这70年的“光阴流影”,什么最能代表你的、大连的、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许只是一封信、一纸电报、一个书签,抑或是一桌饭菜、一套服装、一场婚礼,又或者是一张唱片、一盒录像带、一台缝纫机……我们期待你的影像、你的故事,有情最好,也很有趣!

选择的过程,也在回望浮生,再见他们的“面庞”时,你会恍然,70年的缓缓时光,在回忆里长成故事。

参与方式:请将你的照片和故事发送到邮箱dlrbzw@163.com,或“@大连日报”微博,或在微信号“大观新闻”后台留言,我们在这里等你!

文字:吴江涛、大观新闻大连日报记者谢小芳

图片:朱喜田、大连海事大学提供

实习编辑:张一

编辑:马楠

美编:秋菊

校对:王涛

责编:孟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