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钱锁桥对谈顾彬:林语堂更适合21世纪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整理
2019-04-20 08: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4月14日,《熟悉的陌生人:世界文学中的林语堂》暨《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本书作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钱锁桥对话德国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特邀教授顾彬。

顾彬表示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便读过林语堂的著作,对他来说,林语堂是一个既保守又开放的人,对于刚开始学习汉语的自己,林语堂的书非常深刻;即便当时阅读的是从英文转译的德文版本,顾彬依然能感受到文字的优美。而钱锁桥则在较晚的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接触林语堂,这位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人很快吸引了自己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林语堂的思想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广阔。

以下部分为顾彬与钱锁桥的对话内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顾彬(右)与钱锁桥(中)

现在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了,需要重新看看林语堂对现代生活的批判

钱锁桥:我从小就没听说过林语堂,市面上也没有林语堂的作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书店才出现林语堂的作品。当时我记得,逛书店时,随手拿了一本叫《中国人》的书,实际是《吾国与吾民》的一个译本。拿回去一读,就是翻译的腔调,但书一直在讲中国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林语堂他不是中国人吗?他的书为什么还要别人来翻译,后来发现他是用英语写作的。我后来去美国读博士,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图书馆,发现林语堂作品有一大堆,有的是放在中国研究里,有的是放在美国研究里,这些是英文的。20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间,林语堂的书很热,他的书都翻译出来了,出版了。

钱锁桥:林语堂讲女性的内容要放在女性在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性中看。女性的解放变成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议题,五四很多知识分子都写过女性解放,还有很多的女性作家。当然,林语堂也写过很多。他一直赞同女性解放,赞同女性应该受教育。

顾彬:林语堂对20岁的我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我是24岁才开始学习古代汉语。那个时候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德语国家,他的书大概都是从英文翻成德文的。有市场,卖得很好。钱教授刚刚说到的《吾国与吾民》,首先这本书英文太美,另外虽然内容非常保守,寓意却非常深。到现在我最喜欢他那本《生活的艺术》。另外,林语堂的英文很美,比如《苏东坡传》,现当代很少有作家能像他那样用英文写作。我的问题是,他的好英文功底从哪里来?

钱锁桥:他的英文来自圣约翰大学的教育,这是美国圣公会基督教会的一间大学,在民国时期非常重要,它培养出很多的外交家。虽然这所大学主要培养在大生意场上和洋人打交道的人,但是也培养出很多文化名人。林语堂是其中主要的佼佼者。我看过1916年《圣约翰人》那份年鉴,林语堂被评为最优秀的学生,而且他有很多的头衔,比如他是圣约翰一个中英文学生刊物《回音》的英文编辑。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清华大学。当时还不叫清华大学,是一个留美的预备学校,教预备的留学生英语。他做了三年英语老师,后来自己又到哈佛,到法国,到德国去,所以他的德语、法语也都很厉害。

顾彬:我曾去过林语堂在台北的故居,美得不像话。也曾在台北专门研究过林语堂在台北的往事,我看过他的档案。在那里,我发现真的有他用德文和他人交往的信件。

钱锁桥:我到台北的林语堂故居去过很多次,帮他们整理林语堂的资料。再后来龙应台请我去,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每天跑到故居去,把资料整理分类。从某些方面看,林语堂故居是他美学的具体的呈现,是他自己设计的,应该也是自己选的位置,半山腰,中式庭院,希腊式的珠帘。他自己也描述过布局的景致:“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这是他生活的艺术的实践。

顾彬:林语堂的英文很美,张爱玲的英文非常好,胡适的英文也不错,卞之琳的英文也很棒。如果比较的话,林语堂大概是第一?为什么他的英语和张爱玲、胡适、卞之琳的比起来会更好?

钱锁桥:民国时期,一大批人是能娴熟地应用英语的。不光是作家,政府里面各行各业的精英力量,如果都是留英美的话,他们的英语都非常漂亮,甚至日常生活中经常是用英文沟通。最典型的比如宋美龄。所以我觉得从英文好不好的角度来讲,林语堂没有什么特色,因为当时英文好的人很多。我们要从历史的原面目看,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最主要的朋友圈,比如说那些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还有《天下》月刊的编辑,他们的英文都很棒,他们都是留英美的一批人。

拿《天下》杂志来说,林语堂虽然是编辑之一,但他没有太多参与,主要经办的是另外三位:温源宁,他当时是北大英文系的教授;还有吴经熊、全增嘏。《天下》是民国时期最好的一本学术刊物,而且是英文版的,比较学术、比较高层次。杂志上的很多作家都是能用英文写作的,比如钱锺书曾经也在《天下》发表过文章。

钱锁桥:1936年林语堂去美国以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纽约,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他其实是在欧洲,主要是在法国的戛纳。他经常游访欧洲。他更认同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从生活的艺术和批判现代生活的效率,所谓的效率化、机械化、物质主义,美国当然是领先的。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就很厉害。他在发达的物质条件中,要求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也发展了,有的时候我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需要重新看看林语堂对现代生活的这些批判。

林语堂VS鲁迅:他们是“异性相吸”的关系

顾彬:林语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fair play”,但鲁迅反对这个说法。鲁迅还是不太了解二十世纪。我们说二十世纪需要同情和幽默感,但鲁迅没有幽默感,林语堂却有。他的幽默感还非常深刻,不是那种让你现在笑,让你明天忘。

钱锁桥:我在书中的第一章也说过,林语堂、胡适、鲁迅代表中国现代知识思想的三个坐标。但是我也说过,你们看到最后一章以后,也许会认同我的观点,林语堂更适合21世纪,适合我们当代的生活。比如林语堂最大的嗜好是钓鱼,他早就会自驾游,他喜欢吃、看夜景,讲美食,讲中国文化的烹饪艺术。他喜欢现代科技文明的一些小玩意,比如他自己发明了一个打字机,就等于在当时发明一个电脑的概念。《远景》中,他幻想在2004年,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一部口袋电话,在世界各处都可以通话。林语堂可能是中国华人当中第一个预测我们未来的生活是到处有手机的。

林语堂和鲁迅、胡适都不一样,他非常侧重讲中国文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他一辈子追求的是如何能产生一个新的中国、新的文化,而且文化当中能够再造一个新的文明,这个文明是世界文明,不光是中国的文化。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对中国和现代的病有很多的批判。现代的病各种各样,从理论上讲就是物质主义所主导的文化。林语堂梳理了晚明以后的小品文,袁中郎、金圣叹这些人,而他主要的模板是苏东坡。

顾彬:我们刚刚谈到鲁迅。鲁迅和林语堂原来是好朋友,最后他们的关系变成怎样了?

钱锁桥:我在书中基本没有发表我的观点,只是把事实都陈述出来。林语堂认识胡适,是他在出国之前,1916年到1919年之间他们就已经有联系,而且在林语堂出国后,他们都有书信来往。而认识鲁迅,应该是他在在20世纪20年代从德国回来后。他和鲁迅在北大的时候认识,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林语堂回到北大,而当时北大英文系是胡适招揽的一批留英美的才子,有徐志摩等一帮人,林语堂应该都是属于他们这派的,后来办成新月派。但是林语堂实际是跟着所谓的语丝派,这是一派中文系的人。中文系就有周氏兄弟、钱玄同这些人。我觉这第一是因为他们在语言学上的兴趣,林语堂在德国做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中国音韵学的,属于中国语言学的范围,所以他们有学术上的共同的爱好。

他和鲁迅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很亲密,我个人的意见是,他们是异性相吸的关系。不是男女间的异性相吸。鲁迅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江南士大夫家庭的,整个人的教养都是典型中国式的,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很深刻的。虽然他曾到日本去求学,但是鲁迅特别痛恨自己成长的背景。他痛恨士大夫那一套,因为他的父亲就是被这些东西弄死的,所以他要求新,他要去学医,要去学现代的东西,西化的东西。而林语堂,在中国就有一个基督教背景,他没出国之前,就是一个洋绅士,他穿西装,吃东西用刀叉,从德国回来以后更是如此。他的言谈举止非常西化。所以我猜测鲁迅看到林语堂这样西装笔挺的一个绅士,是不是很有兴趣。很可能是,鲁迅认为林语堂是自己的一个对照,中国人也可以这个样子。

后来两人不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政治观点不同。鲁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偏向了左翼,这在林语堂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在这个方面他还是要坚持个性,要坚持和继承语丝派。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