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观|受争议后允许小声说话,“无声食堂”为何引发争议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2019-04-20 06:37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台州晚报 图

围绕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从三月开始实施的“无声食堂”,舆论近日多有争论。

该校规定,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同时安排“红领巾督查小组”予以监督。支持者认为,此举遵循了“食不言寝不语”古训,有助于文明健康。反对者则认为,这样的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有悖人性,禁锢了孩子本真。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授章友德4月19日告诉澎湃新闻,就餐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提供了平等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学校禁止学生就餐时讲话,安排“红领巾小组”督查孩子有无讲话,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悖常理,安排“红领巾小组”督查孩子有无讲话,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

“我们现在已经改了。”浬浦镇中心小学办公室一名老师称,从4月19日开始,该校在政策上有所调整。“我们仍然提倡安静守序的文明就餐习惯,但没有那么绝对,学生可以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吵闹就行。”

“无声食堂”灵感来源于校外拓展训练

浬浦中心小学为何推出“无声食堂”?该校副校长林勇此前接受《台州晚报》采访时称,小学阶段的学生总是“闲不住”,“排队取餐时要和身边同学打打闹闹,吃饭时则吃一口讲一句”,食堂喧闹得像个菜市场。“饭桌上常是米粒和汤水,就餐环境变得糟糕。”

浬浦中心小学是乡镇小学,在校生1500余名,约1000名学生中午在食堂吃饭,因食堂只能容纳600多名学生同时就餐,分低年级段、高年级段两批用餐。林勇认为,学生用餐时间过久,影响高年级学生就餐,此外饭菜在冬天常常冷掉,学生们只能倒掉或者继续吃冷饭冷菜。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该校德育处主任马丽英曾在2018年带高年级学生进行校外拓展训练,其间教官要求学生吃饭不能发声,否则“所在小队起立两分钟”。马丽英觉得“效果非常不错”,回校后“和家长代表、老师商量,最终确定了‘无声餐厅’这个方法”。

“这样不但能营造出一个适宜的用餐环境,也能让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用餐习惯,还可以防止他们浪费粮食,一举多得。”马丽英称。

3月11日,“无声食堂”正式在该校推行。上述《台州晚报》报道提及,每学期开始时,家长会统一上交餐费,午饭由食堂统一提供,“一荤两素一汤”,学生不用自主选择菜品,打饭打菜时就可以不用出声,这能“保证‘无声餐厅’的实施”。

而在吃饭过程中不允许出现“声音交流”,如有加饭、加菜需求,则用手势。“手势1代表加饭,手势2代表加菜,手势3代表加汤。”马丽英接受《台州晚报》采访时称,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执行学生的手势”,若有学生不慎发出声音,学校“组织的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给违规的班级扣除纪律分”。

《台州晚报》上述报道称,“无声餐厅”模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很喜欢这个规定。”一名一年级学生认为,吃饭环境变安静了,吃饭速度也变快了,但“很多人都还不习惯,正在努力适应”。有家长称,有了“无声餐厅”,老师都说女儿老老实实吃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觉得很欣慰”。

效果的确显著。“低年级段学生吃饭以前要25分钟左右,现在基本在20分钟内完成,桌面也比以前整洁了。”林勇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

校方:已经调整,不强调绝对安静

事实上,学校推行“无声食堂”并非首次出现。《台州晚报》提及,早在2013年,同处台州的天台街头镇中心小学就要求,学生在食堂期间,除了打饭打菜和添饭添菜外,其余时间都不准讲话,一旦违反便“扣纪律分”。

2015年,《南方都市报》也有报道,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地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浬浦镇中心小学“无声食堂”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此举遵循了“食不言寝不语”古训,有助于文明健康,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比如南方网4月17日刊发评论,认为“无声食堂”的文明倡导“体现润物无声的教化”,就效果而言,经过一个月的实施,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益,足以证明,实行“无声食堂”的文明素养的培育确有必要性。

反对者则认为这样的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有悖人性,禁锢了孩子本真,令人“噤若寒蝉”。《检察日报》4月17日评论称,学校培养学生集体就餐的礼仪是对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刀切不许说话,体现的是学校简单粗暴的管理,而缺乏尊重未成年人权益的法治思维,易激发学生逆反情绪”;闷头吃饭,身旁不时走过巡视的“红领巾”,这样的就餐氛围,在小学里推行,恐怕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此,三门县教育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4月18日告诉澎湃新闻,注意到了近日网上对于此事的讨论,跟该校相关负责人有过沟通,了解到学校的初衷是推行相对安静的文明就餐环境,而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声”食堂。

“我们现在已经改了。”浬浦镇中心小学办公室一名老师称,对于网上的一些争论,学校也注意到了,此前的做法的确有欠考虑。据其介绍,从4月19日开始,该校在政策上有所调整。“我们仍然提倡安静守序的文明就餐习惯,但没有那么绝对,学生可以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吵闹就行。”上述老师称,不再有“无声食堂”这个称呼,而应是“文明就餐食堂”。

专家:对这样的管理理念应“警惕”

对于浬浦中心小学推行的“无声食堂”,一线教育工作者怎么看?

“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青岛一所小学校长告诉澎湃新闻,要求学生安静用餐,培养“自律、自觉”,对学生整体文明素养的提升“有益”。但他对“用手势表达加菜、加饭”难以理解,因为这是“一个正常的需求”。“不能刻意追求绝对的安静,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不太妥。”该校长认为,标准可以定高些,但实际操作中应该人性化,“毕竟小孩子有健康活泼的特点”。

“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就餐习惯,推出‘无声餐厅’的出发点是好的。”贵州一名小学教师认为,“活泼、爱动、爱说话”是孩子的天性,应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比如告诉孩子们就餐时互相提醒小声一些,不要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就餐。

“而且孩子们一天坐在教室里学习本来就累了,下课后吃饭间隙交流几句也被禁止,那可能会觉得更累……另外,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大人所在单位的餐厅也要求无声,一天两天可能觉得新鲜,再往后延续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我们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用扣纪律分的方式要求孩子去做到,难免有些苛刻。”该老师认为。

“实际上,就餐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提供了平等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空间。”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授章友德认为,禁止学生就餐时讲话,有悖常理。“老师可以对学生就餐提出一些要求,但这应是倡导性的,而非‘违背学生利益’给予禁止性的规定。”章友德告诉澎湃新闻,学校安排“红领巾小组”督查孩子有无讲话,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警惕这样的“观念”。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