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外|上海向伦敦学什么④文化与创意产业形成新经济潮流

周小舟
2019-04-24 15:4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如今的伦敦是与纽约比肩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富文化底蕴与创意的城市之一。它所提供的适宜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开放包容的居住与工作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人才汇聚。

上海与伦敦的城市定位与发展途径有较多相似之处。在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进程中,上海正面临着伦敦曾经经历和正在应对的问题,例如人口集聚、空间紧缩、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等。澎湃新闻连载的四篇文章分别聚焦伦敦的金融、交通、空间与文化创意产业四个领域,旨在从政策战略制定的角度探索伦敦在上述四个领域的发展历史、特色与经验。结合上海在这些领域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伦敦的经验教训对上海的借鉴与启示。

伦敦是世界上文化底蕴最为深厚且创意精神最为蓬勃的城市之一。位于伦敦中心城区的30多个世界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是孕育城市文化氛围的基础,也促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生活。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伦敦在以金融服务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基础之上又添加了充满活力与青春的创意城市品牌。

20世纪90年代末期,创意产业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陌生的。直到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UK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发布了第一份描述创意产业现状的报告,创意产业这个术语才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之中。之后其它国家也开始追随英国使用创意产业来替代之前使用的文化产业一词。文化产业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较为不固定的词,与创意产业不同,它更倾向于政策与活动,且有时泛指商业活动。从文化产业过渡到创意产业,这样的转变并不仅仅是语义学上的变化,而是高度政治化的。在一个以结果为导向、且政策基金遭受很多下行压力的英国政府的领导之下,政策输出、出口和就业措施给艺术领域更多可信度。从政治层面来说,创意产业指向新工党,而文化产业代表旧工党,因此,从文化产业转变为创意产业意味着政党的政策、精神与形象的更新。除此之外,“创意”这个词从政治角度而言也是相对灵活的。创造性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词——所有人都希望拥有创造性。与此相反,“文化”这个词较为复杂、它所包含的概念有很多矛盾与模糊的成分。文化给人的感觉是与商业无关的,且文化可分为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等等,这样的分类也给人一种排他性的感觉。

众所周知,伦敦是世界上最有创意的城市之一。它仿佛有一种魔力,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的想法,因为这些想法无论多么奇特或反常规,都会受到尊重与鼓励,并能在政策上得到支持,获得进一步发展。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人与他们的思想,于是促使了电影、音乐、文学、时尚、艺术设计等多样性创意活动的产生。2015年大伦敦政府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伦敦创意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总额(GVA)已达到346亿英镑,是整个英国创意产业GVA的47.6%。2014年有795,800人在伦敦从事与创意产业的相关工作,占伦敦所有行业总数的16.3%。由此可见,文化与创意产业已在伦敦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新经济浪潮。从地理位置角度来看,伦敦的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西部,以及一些近年来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 “城市边缘区”。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根据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 2014年发布的创意产业就业报告,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和营销业、建筑业、手工业、设计业等九大类和这九大类内进一步细分的38个更小的类别。

伦敦创意产业之所以可以成为全球品牌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伦敦的城市形象,得益于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特色。艺术工作室是伦敦创意产业的主要运营模式。它的管理体制依靠的是公众与创意产业园区的互动关系网。工作室大楼不仅服务于艺术家,也通过各种开放的展览和工作坊造福公众。不仅如此,工作室也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向他们提供会展空间和一些教育培训机会。笔者在英国留学时也曾注意到大学校园内举办的艺术沙龙与创意展览通常都有来自伦敦或英国其它地区的创意产业的加入。此外,伦敦创意产业的融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所有者的原始资本外,有三个公共艺术基金可以为创意产业的起步提供一定的支援。而伦敦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繁荣发展,除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内部作用力以外,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英国政府和伦敦市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将发展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行业协会定期发布关于创意产业的相关报告,从宏观层面给予创意产业发展指导;越来越多的原创设计师,在伦敦著名的创意集市上,展示他们的产品,甚至成立了自主品牌,将创意产品推销至更大的消费市场。

与伦敦不同的是,上海的创意产业是基于产业优势政府导向的创意集群,在城市格局引导之下,政府与高校双管齐下拉动创意集群的发展。但上海的创意园区目前融资渠道仍较为单一,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不够多元化,缺乏完整而具体的政策引导。同时,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与市民的合作互动机会很少,加之教育文化的不同导致上海市民主动亲近艺术的比例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无法与社会有机融合。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鉴于创意产业与政府的文化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政府应进一步在政策制定的层面给予创意产业更多支持,例如制定和健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鼓励民间资金对创意产业的投入,为创意产业的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与空间支持等等。同时,应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通过成立非营利的民间中介机构来推广新的创意理念和产品,为激发创意产品的大众化消费提供便利;另外,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文化部门制定的文化规划,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为创意产业预留空间。

毋庸置疑,英国的创意产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与特色之一是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人才在城市聚集而成的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和充满风格、智慧、与灵性的创意。这就要求创意人才思路灵活,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且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因此,创意产业的主力通常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只有坚持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持续为他们提供与艺术和创意相关的课程与培训,才能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英国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众多举措值得上海学习与借鉴:

首先,英国从国家层面重视、研究、并仔细规划创意人才的教育培养方案。在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成立之初时制定的对创意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三项措施中,其中第一项就是为有才能的创意人士提供培训机会。笔者留意到,英国政府尤其注重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和创造力培养,这一点在他们的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体现。2008年2月,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会同商业企业与监管改革部(BERR)和商业、创新技能部(BIS)共同起草了“创意英国-新经济中的新天才计划”的战略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激发儿童的创意才能成为了工作重点。并且,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对策分别针对如何培养儿童与成人的创意才能。

其次,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各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英国政府近十年来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例如,2000年英国成立了电影委员会并设立多项文化艺术类基金,拨款高额经费用于创意产业教育培训。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与多所大学合作,组织“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邀请政府工作人员、教育机构和创意产业的代表,就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展交流。贸易工业部等推出设计师与学校联络机制,邀请著名设计师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设计和创意。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场馆等免费对学生开放,将英国数量众多、馆藏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发出一系列艺术教育的游戏、培训与讲座活动,让参观的学生从中得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教育。

最后,社会组织也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政府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应与其它产业共同协调发展。同样,创意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政府、文化和教育部门各方共同合作。政府设立特别基金,鼓励学校聘请艺术家担任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1999年开始实施的创作伙伴计划,以各地文化艺术机构与多所中小学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舞蹈、电视和戏剧的创作制作技能。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准备人才。

(作者周小舟博士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上外英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项目“伦敦提升城市品质的政策与举措”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部分已省略)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