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明明:不要被《柔情史》迷惑,女导演很生猛

2019-04-25 0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Figure x PEACEBIRD ▼
 
杨明明,导演、编剧、演员、剪辑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影视导演专业,代表作《女导演》、《柔情史》等。
瞧瞧吧,我眼前这是一个多么虚伪,多么两面三刀,多么丑恶的一个女人呀。她带着艺校女生集体陪酒,她拿X换钱。她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暗娼,以及暗娼的女头领。

这段来自短片《女导演》的对白,锋利、直白、残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杨明明作品中那种毫无保留地攻击性和冲击力,也在第一时间告诉你,这位女导演不是伤春悲秋的文艺青年,而是一双直视现实社会的冰冷的眼睛。

「女导演」是一个很容易让Figure产生共情的题材。迄今为止,Figure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女导演之手,包括杨明明的故事。

而杨明明,实现了大部分女导演的理想,1作品获奖,2登陆院线。

过分强调导演这个职业的性别,也许会让一些人觉得不舒服。可是只有把自己交付给这门又残酷又美丽的艺术中,把全部的情感、人生经历和力量都注入作品后的女性才知道,「女导演」三个字的重量。

我有一个特长:特别会伤心

在他人看来,导演系毕业的杨明明成为一名导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她自己而言却是经历了漫长的纠结和抉择。

这个从小学舞蹈的女孩,16岁时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了舞蹈梦。之后考入导演系,被她自己形容为误打误撞:「我不是一个从小看电影长大的孩子,我们家也没有人从事艺术工作。学导演是觉得这个职业可能比较包罗万象,没有那么专业;又有可能我比较爱玩,天性中有一些很调皮的成分——这是我后来总结的。在当时包括艺考的时候,我也没有爱上电影,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大学时代杨明明受困于拍片的痛苦和对摄影机的恐惧:「不是说体力上的压力,我需要脑子,需要玩动这个机器,需要跟人合作……特别不适应,因为我的性格没法跟人沟通。在舞蹈中,你可以一个人完成一个艺术世界,但是当你需要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别人还得服从你、帮你完成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所以拍摄了几个作业都是特别灾难的。」

杨明明一度非常灰心,甚至想过退学,后来那部叫做《巴黎,我爱你》的短片给了她灵感和启发:「我就拍了一个《右安门,我爱你》。我写了一个没有台词的爱情故事,只有五分钟,我自己演的,一天就拍完了。那个片子当时得了作业第一名,我特别特别开心,花最少钱干了最牛的事。我就觉得原来我是可以完成的。」

这种信心的延续促成了《女导演》的诞生,它也源于毕业后的杨明明想要拥有「自己的作品」的那份骄傲。这种骄傲对她而言也是一种焦虑感的写照:「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我觉得焦虑感一直会伴随我们终生的。但是就像我所说的,我们的工作一定是在创作中进行的,对我来说这个叫做‘上班’。」

《女导演》以大胆的题材和高度写实的伪纪录片手法,成为当年亚洲青年影展上最引人关注的作品。杨明明也由此成为倍受期待的新锐导演。

在《女导演》中,杨明明引用了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作,由此影评人试图在她的作品中寻找里尔克式的冰冷而无望的理性。但杨明明更愿意将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视为她的精神导师。她在媒体采访中公开承认:「(布列松的)《穆谢特》可以说是我后来所有电影的一个灵感来源。写女性,写女性的痛苦,我不管怎样都会想到那部电影。」

《女导演》剧照

《女导演》完成后,杨明明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杨超邀请她加入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初出茅庐的杨明明完成了杨超执导的电影《长江图》的剪辑,让这部几乎被搁置的作品顺利完成,并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摄影方向的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在一刻talks的演讲中,杨明明以「伤心」为题讲述自己的创作历程,更多地像是回答一位女导演的艺术触角何以直击人心:「伤心就是一个人不虚伪地面对自己的结果。当你逐渐理解一个人的痛苦和他痛苦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认知的局限,会重新定义自己行为的边界。对这种伤心之人、伤心之事的观察,慢慢地融入到了我的创作当中,所以伤心之力成了我的创作之力。」

《柔情史》将内心的野兽释放出来

杨明明很漂亮,长着一张非常高级的「电影脸」,从小学习舞蹈的经历还赋予她形体的美态。她几乎就是文艺片导演心中缪斯的样子,而这位缪斯只属于自己的作品。

拍摄《女导演》时,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杨明明,自己出演似乎是唯一的选择。素颜出镜的她为短片注入了阿明的灵魂,作为一个演员的天赋几乎被无法忽视。

《柔情史》剧照

筹拍《柔情史》的时候,杨明明曾打定主意要专心放在导演工作上,于是花了大量时间挑选演员。然而直到开拍之前,女主角的人选依然没有确定,制片人和整个剧组都在等她一句话。杨明明很清楚当时的处境:「我等了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它是一个夏天的戏,我们拍到后面的时候都已经是秋天了。如果再等的话,就得明年夏天。我认为这个时刻要做出选择,一定要开拍了。」

最终,她再度挑战在一部作品中自编自导自演。

《柔情史》描述了当代北京一对母女在胡同里面相处的故事。导演说:「它颠覆了我们东方式的,或者说第五代导演可能会表现的家庭伦理、温情的东西。我的片子中温情一直在最后面的地方,所以它不是一个传统的、弘扬主流价值的家庭伦理片。这对母女的关系,她们的争吵、她们的世界观,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太舒服。」

《柔情史》剧照

片子的英文片名是《Girls Always Happy》,中文的直译是「女孩永远开心」,但是电影里面,每个人明明都不太开心,导演故意选择这个名字来表达其中的讽刺意味。而《柔情史》这个中文片名则源于杨明明很喜欢的清代作家冯梦龙的《情史》。

这部作品在她心中已经筹划了五年多:「我知道我肯定可以拍一个长篇,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时刻什么时候可以来临。当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你的价值观,你对事物的看法都不够稳定时,就不够能说服自己。这是我迟迟没有动笔的一个原因,好像写什么东西都写到一半就半途而废了。 」

最终,对于年龄的危机感帮助杨明明逼迫自己完成了第一部长片作品:「很恐慌的就是又养活不了自己,你总得有个身份在。我知道如果再没有作品,那就是虚度年华,就太任性了。」

《柔情史》完成后拿奖拿到手软,不仅入围柏林电影节、西雅图电影节,还获首尔女性影展最佳导演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三十岁来临的时候,杨明明成为最受瞩目的年轻女导演。

《柔情史》剧照

她一如既往地痴迷于作品中真实和残酷的部分,不回避片中的母女关系不可避免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折射,而电影最终更像是释放了自己心中的野兽。故而她至今不敢让自己的母亲看:「因为在母亲面前我永远都在扮演很乖的角色,所以当内心的这种野兽释放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家长可能会被吓到吧。」

 

在故事的最后,杨明明用自己很多年前写的一首诗,给这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一个猛烈地收尾。

小孩,你知道吗,我不会喜欢你

就算你丑得让人怜惜

你太早学会了卖乖

你天生卖乖,以为我看不出吗

讨好我也没用,世界上只有你妈最爱你,真爱你

对我笑又有什么用

你父亲不在吗?他有很多钱还是他早就死了

让你这样假装纯情或是楚楚可怜

更不必炫耀你的爷爷奶奶全都在世

独享你的恩宠

希望他们的爱让你变成十足的废物

从女孩到女人的那个时刻

「艺术电影」、「获奖无数」、「美女导演」……这些标签因《柔情史》被贴到杨明明身上。对此她坦然接受:「别人给我这些标签的时候,我需要保持创作的自觉性。我不会想它是一个女性电影,它就是我擅长的东西。我对职业的期待是可以拍各种各样的电影,甚至可以拍卡通电影、商业片。我不太希望别人给我扣上一个帽子。但是没关系,如果我一直坚持这种以女性为主角的,以女性议题为创作动机的故事的话,以后我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这完全都OK。」

 

完成《柔情史》,杨明明暂时摆脱了对「女导演」这个身份的焦虑:「可以暂时不恐慌,但当你后面又不出作品的时候,这种恐慌感一定会再次来临的。」

对于杨明明来说,重要的是把能量用来保持创作的激情:「你要聚焦自己的精神能量去抵抗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诱惑,并面对内心的焦虑。因为我很害怕被伤害到创作的欲望,或者说那种灵性的东西,我觉得能量是守恒的。我需要保持创作,还有精神世界的完整性。这些可能会被一些现实的生活所干扰,但是就我现在这个阶段来说,已经不是最棘手的一个问题了。当你足够坚定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即使你把生活过得乱七八糟,依然会在创作。」

杨明明不避讳作为一个美女的价值,曾经作为校花的经历让她引以为豪:「虽然女孩子的样子变化很快,可能明年你就不是校花了。但我曾经是一个短时期的校花,这个标签挺好的。」

一旦进入自己的艺术世界,爱美的天性就自动让位于坚定的创作理念:「我做演员的优势在于我不在乎一个演员的美丑,没有做女演员的那种负担。我是爱美的人,对美具有强烈敏感的人,但我拒绝那种粉饰生活,拒绝那种所谓的岁月静好的假象。我不认为我的片子是只有真实没有美的这种审美风格,它的美在于情感。杨明明是一个爱美的人,但没有真实就没有美。」

在自己的电影世界中构建起完整而坚定的美学理念,对杨明明而言也意味着真正的成熟:「从女孩到女人,如果非说有一个时刻的话,就是你对自己的欣赏不会因为任何外在的事物怀疑自己的那个时刻,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魅力的时刻。我觉得那个时刻,你可以说你自己成为了一个女人,不再那么易碎了。」-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