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拍下了近60年中国百姓婚纱照的变化

2019-04-28 20: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相互依偎的老夫妇,手捧着他们1947年的结婚照。照片中新娘的西式婚服捂得严严严实实,极具历史感。

图文 | 吴强

如今,婚纱照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新人必有的结婚仪式之一,或中式或西式的婚纱,或保守或开放的定格,不同时期,不同的婚纱照,不仅记录下了新人的爱情,也承载了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

我姥姥那一辈,她是穿着大红袄、坐着花桥进门的。

我妈妈是建国那年结的婚,追求西式的婚纱照是那个时代的时髦,妈妈居然穿着白色纱裙。每当翻出这张老照片,我都是泪眼朦胧。

我是70年代末结婚的,当时的流行色是蓝、灰、绿。先生只花了40元,扯了一块银灰色卡其布为我做了身西装,胸前佩戴一朵小红花,一辆面包车就把我娶进了门。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白色婚纱的回归,而那时人们多以照相馆拍摄为主。

2004年,我的女儿出嫁了。结婚当天,她身着白色婚纱,美丽的身影圆了我的婚纱梦。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婚纱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追求个性、新意、时尚为主,各种搞怪婚纱照也层出不穷。

曾经的流行元素,有人摒弃,也有人喜爱。现在人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选择着自己的婚纱照形式。

近些年,胡同里拍婚纱照屡见不鲜,这就为喜爱拍胡同、扫街头的我,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题材。

1999年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千人世纪婚礼的场面很震撼。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十几年了,但那时新娘的婚服仍多以西装为主,鲜见身着婚纱的身影。(彩色胶片)
这是2003年非典后不久,因抗击非典而推迟婚期的医护人员举办的集体婚礼上,新娘们身着时尚的白色婚纱。
这是2004年拍摄的,老年人也赶起了时髦,拍婚纱照圆了婚纱梦。
进入21世纪,室外婚纱照尤其是以北京著名古建筑为背景的婚纱照,深受年轻人的青睐。
寻常百姓家门口也经常会有拍婚纱照的情侣。
红墙下穿着红色纱裙的新娘,依然是很多人的最爱。
偏僻的胡同里居然也有拍婚纱照的,老爷子看着挺新鲜!
长长拖地的婚纱裙。
各种搞怪的婚纱照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照片追求个性,新郎又蹦又跳。
拍婚纱照要提前预约,赶上落日柔和光线正打在新娘脸上。
狗狗闯入镜头与新娘同步前行。
大叔也不蹬车停下观看。
拍摄间隙化妆师补妆,被路人围观也见怪不怪。
为了留住这瞬间,美丽冻人也值得。
豪华婚车队曾是北京街头常见的风景之一,如今也不多见了。拍于2003年。
2004年拍到的结婚场面,为增加喜庆氛围,当时流行使用五彩泡沫,之后清理起来费老劲了。
2008年拍到的结婚场面,已改采用抛洒花瓣或彩色纸屑,环保又省事。
吴强,1982年开时学摄影。同年北京晚报发表第一篇新闻摄影图片。

1983年 东城区摄影家协会成立至今,一直担任副主席。

1985年 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  —1986年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一期优秀学员,发表毕业论文。

1987年 《第四届黑白艺术联展》大众摄影编辑部主办。

1988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9年 调入东城区新闻中心任摄影记者,直至退休。在中央、北京各大报纸、刊物,发表新闻图片数千幅。

1993年 《京城采风录》十人联展  北京摄影家协会主办。

1995年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 2008年任理事,后任展览部主任。

1996年《学摄影》专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吴强摄影集》

2001年 《1999—2000度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

2003年  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北京日报特约摄影师。

2005年  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北京日报驻东城区记者站记者证。

2016年  荣获金路奖提名

2017年 《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优秀摄影师》,国际摄影联合会颁发证书。

2018年  荣获金路奖

2018年 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