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移动支付时代,人民币改版为何仍牵动人心

澎湃评论员 李勤余
2019-04-29 18:2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央行宣布,8月30日起发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今日,央行方面公布了新版纸币和硬币的特征,引来广大网友的目光。新闻下面的评论里,大家已经默契地达成了共识——不管新版人民币长啥样,都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感觉好久好久好久没用现金了…… 

可不是?相信如今出门只带手机和钥匙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随着刷卡支付、移动支付等交易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无现金社会已经成为现实。在钱包里塞上厚厚一叠人民币的日子,确实是一去不复返了。如此说来,眼下,现金真的可有可无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想一想,现金的意义到底何在?有人说,习惯了移动支付,偶尔用用现金支付,还真有一种仪式感。这看似一句戏言,实际上却不乏深意。 

仪式感从何而来?说白了,就是现金的“质感”。移动支付越普及,金钱概念对人们来说就越陌生。财富,逐渐转化为一串数字。流通愈加便捷,“花钱如流水”的现象也愈加平常。哦不,或许连流水的感觉也没能在手上留下,因为消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分量”。 

于是乎,月光族不再让人感到新鲜,靠花呗度日成了部分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无现金社会不仅动摇了现金的地位,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公众的消费观。 

如果说新一代网友已经不知现金为何物,那么还有许多人在无现金社会中感到不知所措。由于移动支付占据了C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比如老年人,正在面临被商家排斥的风险。 

移动支付兴起后,我家里的父辈从坚决排斥到寸步难行再到无奈接受,体验了好一段痛苦经历。每当看到父母亲艰难地学习如何扫码,如何添加银行卡,如何发送红包,心中总是五味杂陈。无现金社会的崛起,会不会让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彻底被抛弃?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残忍,是否值得反思? 

不管怎么说,央行的通知让公众再度关注现金,自有其积极意义。比如,移动支付用得多了,大家恐怕都忘了还有假币这回事。新版人民币提升了整体防伪性能,让老百姓在使用纸币时能够更安心,当然是好事一桩。 

科技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就在今天,一位同事因为忘带手机充电器而在办公室里成了没头苍蝇。看着他焦头烂额的模样,我不禁在想,现金的意义也许还在于时刻提醒我们,不能离开了手机就没法活。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