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首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重塑运河城市荣光,让运河“活”起来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2019-05-06 09:51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江苏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花船巡游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试航。视觉中国 图

看着河里的花船一辆辆驶过,邹先生怀里的小家伙连连拍手欢呼起来,“好漂亮啊!”

邹先生一家趁着五一假期来扬州玩,正好赶上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运河里来自全国16座城市的花船一一点亮,组成了一条灯火亮丽、星光璀璨的水天长龙,岸上,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如织,好不热闹。

5月6日,为期4天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终于落下了帷幕,它给扬州城带来各方宾客,出租车师傅都说这两天扬州城仿佛多了好些人,他因此生意不错。

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是江苏立足大运河全域,力求打造的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旅融合品牌。

它在当前运河各沿线城市集中学习实践中办、国办专门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背景下展开。在运河沿线8个省市中,江苏作为运河途径线路最长、同时也是发源地的省份,此次举办运博会实至名归。

运河城市“大观园”

扬州的雕版印刷、镇江的锅盖面、徐州的马庄香包、连云港的微型花果山……你所能想到的关于一座城市的特殊记忆,许多都能在这次运博会期间找到。

运博会期间,国际运河城市文化旅游精品展、大运河美食嘉年华、非遗文化展等多项系列活动轮番开展,全国21个运河城市、六大洲31个国家,在这些场合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旅游产品。

走到连云港的文化旅游精品展区,惟妙惟肖的花果山、微型连岛沙滩、模拟的定海神针……将整个展区区隔于其他,这些是属于海滨城市连云港独特的城市符号。“原来真有个花果山。”有参展观众看完后说道,在此之前,他对于连云港这座城市并没有太多认知。

引发关注的还有美食嘉年华上镇江的锅盖面跳面表演,围观群众对煮面的锅中漂浮这锅盖频频称奇,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吃起来喷香的面条也让一些游客赞叹。扬州本地人王先生很惊讶现场还能吃到正宗的扬州蒋家混沌,而泰州黄桥烧饼、南通老万和潮糕等美食已被拎在一些游客的手中。

大运河贯穿南北,流淌千年,用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的人们,也孕育了沿线特有的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俗歌谣、工艺美术,因运河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因此数不胜数。

非遗文化展上,展示展演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13项,其中来自江苏省内的有78项,其中包括古琴艺术(广陵琴派)、金陵刻经、扬州剪纸等七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美景、美食、名品、遗产,此次运博会俨然是一个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资源“大观园”,让游客不用出门就可以感受到各地风俗与风情。它使得运博会既是旅游活动,更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活动,既是面向游客宣传弘扬大运河沿线文化的窗口,也是业界交流的平台。

“国内经济带有很多,文化带建设就属大运河最重要,它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说是一条河,但实际上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孕育地。”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主席朱民阳说。通过运博会,运河沿线文明得到展示,而沿线城市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宣传与交流。

让运河更“活”起来

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年2月,中办、国办专门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在此背景下,运河沿途多个城市开始重写运河文章。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相继出台,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截至目前,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均已开始着手编制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与建设规划纲要,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部署。

与此同时,各省市品牌意识增强,正积极谋划和布局项目,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除了此次江苏的运博会外,北京就有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天津开发了海河下游线性文化遗址旅游航线等。

朱民阳说,中国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一次历史使命,其意义深远。“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球50多个国家有庞大的运河体系,因此运河也是一个很好的能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沟通交流载体。”

不过,此次运博会上,也有专家提出,当前的运河文化带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目前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以运河为主题的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显得简单粗放,实质内容与运河关联度不高,运河文化、运河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效果不佳。

且品牌形象不清晰,范周说,当前,35个运河沿线城市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未形成各自独一无二的运河文化符号,甚至出现争抢“运河旅游名城”、“运河之都”、“运河故里”名号的现象,地方特色区别度不高。

此外,产品体系不健全也需要改进。范周指出,当前运河文旅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水上风光游览、文化遗址展示、博物馆展陈为主,水上游线内容单调,缺乏夜游项目,水陆互动项目少,游客参与度与体验度较低。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也称,“现在很多是造势阶段。”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运博会的召开促成很多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一些投资市场被发掘,但他希望这些投资合作行为不要偏离以保护运河文化为主导的方向。

比如,“不要搞房地产,大运河是历史印记,单纯搞房地产肯定会对保护有破坏。”王健说,要做产业最好是高端无污染的产业,以保护传承好运河。

当然,“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既需要政府的力量,也需要社会力量。”朱民阳说。

范周对此建议,大运河拟跨8省(直辖市)35个地级市和150个区县,发展文化旅游将涉及发改、城建、水利、文化、旅游、交通等多部门,统筹协调难度极大,从横向来看,省市间缺乏统筹协调,从纵向看,省内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也未形成组团和联动发展。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要以大运河文化为底色,又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