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日报批扒隐私式面试:对求职者不公平,易演变成就业歧视

何勇海/经济日报
2019-05-07 07:24
舆论场 >
字号

经济日报5月7日消息,“父母是什么职业”“什么时候要孩子”“购房是用贷款还是全款”……眼下正值求职旺季,很多求职者表示在面试时经常被问及个人隐私,虽不想回答,但为了找工作又不得不说。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求职者感觉在找工作时完全没有个人隐私可言,很多企业没有“边界意识”“问得没边儿”。

现实中,面试时被“扒”隐私甚至被“扒个底儿朝天”,的确是不少求职者的尴尬遭遇。企业面试何以喜欢“扒”隐私?有的企业是为预估用工成本,以确保招进来的员工高效工作。求职者的婚恋、生育、经济、住房及其贷款等情况,甚至父母及配偶的职业和收入等信息,有助于企业判断求职者是否有较大家庭羁绊,是否具有过大经济负担、养老负担,是否对企业抱有过高期望等,若达不到期望就可能频繁跳槽。还有的企业认为,面试询问一些敏感问题,可以考察求职者的应变能力,问隐私不是要让求职者回答隐私。

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扒”隐私式的面试都是要不得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等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但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仅限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学历、职业资格、工作经历等,但劳动者是否已婚已育、是否需要赡养老人、购房是用贷款还是全款等个人隐私,并不属于用人单位知情权的范围。

更重要的是,“扒”隐私式面试对求职者十分不公平,这容易加重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主观判断成分,有可能演变成就业歧视。一些求职者不肯回答,或者遇到此类荒诞问题愤然离去,自然就没有被录用的机会。此前有关部门曾专门出台规定,要求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不得询问妇女婚育状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扒”隐私式面试屡禁不止,说明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企业的招聘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亟待树立“边界意识”,从工作能力上考量求职者,不应向求职者提出与工作无关的问题。如果偏离了面试的关注点,就难以招聘到真正适合企业的人才。

(原题为《“扒”隐私式面试要不得》)

    责任编辑:李琪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