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因为“真实”,所以恐惧

哈搭巴
2019-05-10 10:3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切尔诺贝利》第一集里还原了核反应堆爆炸那一刻的场景

那天晚上我听到声响,探头望向窗外。他看到我就说:“把窗户关上,回去睡觉。反应炉失火了,我马上回来。”

我没有亲眼看到爆炸,只看到火焰。所有东西都在发亮。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热气逼人。他一直没回来。

……

到了七点,有人告诉我他被送到医院了。我连忙赶去,但警察已经包围了医院,除了救护车,任何人都进不去。

警察喊:“救护车有辐射,离远一点!”

不只我在那里,所有当晚丈夫去过反应炉的女人都来了。

我四处寻找在那所医院当医生的朋友,一看到她走下救护车,我就抓住她的白袍说:“把我弄进去!”

“我不能。他的状况很不好,他们都是。”

我抓着她不放:“我只想见他一面!”

“好吧,”她说,“跟我来,只能待十五到二十分钟。”

我看到了他,全身肿胀,几乎看不到眼睛。

“他需要喝牛奶,很多牛奶,”我的朋友说,“每个人至少要喝三升……”

——摘自《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简体中文版书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1986年的那场事故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由于操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核电站的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称作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临近该核电站的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

自那场灾难发生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许多人都在反思这场事故为何会发生,以及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再度出现。无疑,该起事故是最适合用纪录片形式来表现的,比如反映救灾过程的《抢救切尔诺贝利》(2006),纪念事故死难者的《切尔诺贝利之春》(2018),呈现地区现状的《切尔诺贝利:死区生灵》(2008)、《切尔诺贝利:30年后》(2016),以及全程纪录混凝土石棺再建过程的《切尔诺贝利的巨型坟茔》(2016)等。

可以这么说,逢五、逢十的周年便是切尔诺贝利题材纪录片大量上市的年份。随着苏联解体,许多当初列为机密或绝密等级的文件大量被公开,围绕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救援及反思,事实上差不多都已经被捋过许多遍了。

也因此,荒废的切尔诺贝利及普里皮亚季又成为许多恐怖、惊悚题材影视剧的热土,比如《切尔诺贝利日记》(2012)、《切尔诺贝利·禁区-无人原样而归》(2014-2016)等,尽管这类主创团队都打着不忘历史、还原真相的幌子,但拍出来的,基本都只是在消费苦难,追求感官刺激而已。

《切尔诺贝利》海报

直到今年5月初,美国HBO电视台与英国天空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的5集限定剧《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才让我感受到那份真实的力量,尽管这是距离事故发生33年后的电视剧,却真真切切令我感到了仿佛置身期间的恐惧感。

看完该剧第一集,我重新翻开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忽然发现,书上的文字鲜活了起来。尽管编剧克雷格·麦辛并非完全根据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改编,但很显然,他受到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的影响。第一集里,有关消防员前往核事故现场救火的桥段,完全就是对于该书的复刻——消防员对妻子告别,说着“我爱你,别担心”,然后便是天人永隔。

在某种意义上,曾执导《绝命毒师》的导演乔韩·瑞克用一种相当克制的手法拍摄这部电视剧,仅仅是通过一个画面,就让观者体会到什么叫做“不可思议”: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总控室里,领导人在发生事故之后仍然在搞一言堂,非常武断地做着决定,而从其他人惊恐的表情里又能看出,这家核电站事实上没有任何应急预案,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只是勇气。(从现有资料来看,如果不是那些工作人员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挽救核电站,事故可能会更加糟糕,估计接下来几集会有进一步呈现)

2、不管是核电站内的工作人员,还是第一批赶来的消防员和医护人员,他们居然都没有穿辐射防护服,或者说完全没有这个意识。更可怕的是,居然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现场看灭火。

完全没有意识到暴露在辐射环境下的危险,观看灭火行动的附近居民

3、苏联高层的反应迟缓,以及各级部门的应对不力在第一集里也有所展现。

由于一开始使用的盖革计数器精度不够,导致对于核事故泄漏的数据在最初上报时出现明显偏差

在有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题材的影视剧里,上一次让我震撼的是一部动画短片,名叫《切尔诺贝利的孩子们》(2011),它用一种十分夸张的手法,呈现受核辐射影响的畸形儿们的生活。这种力有不逮的愤怒感,久久挥之不去。如今,在看《切尔诺贝利》之时又回来了。

完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消防人员

我并非是一个反核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拥核派,但我也能理解全球范围内自福岛核事故之后再度勃兴的废核运动(韩国、德国等国因此制定了关停核电站时间表),可从环保的角度上说,核能发电仍然是当今世界最清洁、高效的。然而警钟却要长鸣,安全、安全、安全,必须是核电站的第一要务,从这个角度说,不断反思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必需的。

《切尔诺贝利》第一集播出以来,广受好评,不过也有一些乌克兰观众在社交网站上对该剧做了批评,其中一点就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还原当时的乌克兰,比如剧中出现了的一些标语,在一句话里夹杂俄、乌双语,以及一些显然是生编硬造出来的谁都不认识的词汇,这肯定与事实不符。笔者专门查了一下该剧的拍摄地,主要在立陶宛取景。想来也就难怪了,尽管立陶宛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但在独立后一直在进行去俄化,出现这样的瑕疵并不意外,当然这其实是题外话了。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