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吧精选 | 别让那些“假语录”,毁掉你的朋友圈!

2019-05-14 19: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以为“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学医救不了中国”是鲁迅讲的?不,不是!它们只是后人的“仿写”。

你觉得“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是张爱玲说的?不,不是!它们只是后人的“杜撰”。

长久以来,不断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所谓的“名人名言”,其中相当一部分标上“鲁迅讲过”、“张爱玲如是说”。其实何止鲁迅、张爱玲“躺枪”,杨绛、莫言、余秋雨等不少名人都“难逃此劫”。

 

 

近日,北京鲁迅博物馆上线了鲁迅著作全编在线检索系统,网友戏称“鲁迅名言打假系统”。是不是鲁迅说过的话,上网一搜便可知。有趣的是,仅5月7日上午,系统的访问量就达到870万人次,致使系统瘫痪数十次。

假语录为何如此流行?人们为什么喜欢喝名人牌鸡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甄别“假语录”和“真名言”?

 

 

本期题主:魏泉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

我是魏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近年来致力于谣言研究,对各种“谣言体”和“类谣言文体”的辨析多有心得。关于假语录的流行及辨别,问我吧!话题链接:https://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15779

假语录为什么会流行?

Q:假语录为什么有市场,是因为其中有一定的哲理,还是说击中了某些人脆弱的心灵?

魏泉:名人名言作为一种话语资源,是有其先天优势的。同样一句话,普通人说出来,人微言轻,名人说出来,可能就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回应。所以,在发表讲话和撰写文章时,引用名人名言,无疑可以增强说服力(也常常显得说话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而且很多名人说过无数的金玉良言,比如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爱因斯坦是怎么说的,达尔文是怎么说的,通过后人的引用,会让我们受到很多启发和教益。但是“假语录”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而伪造名人名言,其结果就会混淆视听,造成一部分人认知的混乱,也会给名人的声誉造成一定损害。假语录之所以有市场,跟大众的愚昧程度有关系,跟心灵是脆弱还是坚强关系不大。

Q: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用名言呢?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老师总让我们积累名人名言,后来大家喜欢用名言是不是与这个习惯有关?

魏泉:是的。这种对名人名言的喜爱是跟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引用名人名言本身无可厚非,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有很多特别精彩的论述,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学习、思考、引用这些名人名言,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智慧。但是为了写作文而积累名人名言,是不是有点因小失大,本末倒置了呢?

Q:喜欢引用名人名言这一行为的背后,是不是与福柯所讲的“权力话语”有关?

魏泉:是的,很有关系。在这背后,还有对权力的膜拜(名人的话语权往往高于普通人)。但是如果你不是执着于谁说的,而是执着于说得有没有道理(是否说出了真理),就不仅仅是话语权力的问题,而是藉着人类共同的智慧去追求真理,认识世界。

Q:名人说的话也未必有理,大众流传的即使不出名也会有道理,但是为什么名人说的话往往会更受欢迎,甚至教科书都会写,而大众流传的最多只能是“假语录”呢?只是名人效应还是名人道理更深刻呢?

魏泉:这里面的概念多数太模糊了,比如“名人”是谁?很多时候名人也是普通人,而往往有些普通人也因缘凑巧,一下子出了名。“大众”是谁?没有一个人是大众,这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概念,代指几乎所有人。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选代表,谁又这么有资格去代表别人呢?所以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一点,想想自己到底是指谁?

所谓“假语录”,如果不是假托名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出来的,就不是“假语录”,而且如果说的有道理也会获得大家的认同,甚至可能因此出名了。所以,我们不用太在意某句话是不是出自名人之口,而应该关注是不是说得有道理,如果有道理,我们在转述的时候就说这个道理就好了。一句话有没有道理,取决于其自身的逻辑和思想深度,而不是某人有没有说过。

 

Q:老师,您好!现当代作家那么多,为什么发生在鲁迅、张爱玲、杨绛身上的“假名言”尤其多?与他们自身的文体风格有关吗?

魏泉:倒也不能说发生在这几位作家身上的假名言“尤其多”,只是跟他们有关的事例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和讨论。像杨绛百岁感言那个就很典型,辟谣的影响力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很多人唯一能记得的杨绛的名言就是“人生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好像是这样吧?)。但我从一开始就觉得这不是杨绛说的,因为杨绛的文风不是这样的(杨绛的文风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朴素和精美,网上流传的“百岁感言”则是一股文艺腔)。好的作家他们的文字就像注册商标一样,比如鲁迅、萧红、张爱玲、杨绛,如果你熟悉他们的作品到一定程度,假语录是骗不过你的,最多就是这句话说得很像张爱玲,这句话有鲁迅风……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假语录的流行跟读者的文化水准、趣味等等是有很大关系的。大家都缺乏辨识力的话,假语录就容易流传。有人出来辟谣了,说得有道理,谣言就偃旗息鼓了。要想提高自己辨别假语录的能力,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高雅趣味和语言敏感(就是多读书啊啊啊)。

Q:请问您,假语录是不是会比较多的出现在鸡汤和广告?

魏泉:这个不好一概而论,首先你要定义什么是“鸡汤”?其次,广告也是包罗万象,好的广告也是艺术,坏的广告则不仅缺乏美感,还常常歪曲事实,甚至传播谣言。

“假语录”我们着眼点在真假上面,就是所谓某某说过的话,他(她)究竟说过没有,这个辨析不涉及好坏。比如一句说得非常好也非常有道理的话(像杨绛百岁感言那个),大家都很喜欢,也感到从中受益了,可是那句话不是那位名人(杨绛)说过的,这就是“假语录”。假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可能更多的还是与无知愚昧相伴而行。

 

乱用名人名言,危害尤甚?

Q:“假语录,谣言体”对社会有影响吗?

魏泉:这个影响当然很大呀!假语录应该也算是一种谣言吧。我来说说谣言对社会的影响(这个问题也有点大)。

首先,人们为什么要造谣言?一个是引起恐慌,一个是伤害对手(敌方),这两个是主要原因。从引起恐慌的谣言说,比如吃什么东西会致癌,大家都相信的话就会影响到这种食品的销量(反之如果说吃什么能防癌,也会促进销量),曾经有关于肯德基的谣言,后来造谣者被起诉了。还有日本地震时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引起国内抢盐风潮,各地超市食盐被抢购一空,这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

再比如,战争时期,制造和传播谣言可以起到瓦解地方军心,制造混乱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谣言研究是在二战时开始的)。简单地说,谣言造成民众恐慌,进而带来各种经济上的精神上的损失和伤害。

Q:断章取义的名人名言,危害尤其大?

魏泉:断章取义,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不可能总是长篇大论给出上下文。但是,断章取义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个要问的。如果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问题说明白了,那也可以,说不上有什么危害。但是故意歪曲的断章取义,是非常恶劣的文风,大批判的文章常常如此,读来就是满满的恶意。不怕断章取义,只怕心存恶意。那是损人而不利己的行为。

Q:总感觉引用名人名言的背后是人们的实用主义观念在作祟,这句有用,我就拿来用。但这样会不会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啊,比如鲁迅说过的某句话,他可能是针对当时的具体语境讲的。放在这里或许并不合适呢?

魏泉:如何引用名人名言也是有章法可循的,第一,不造假;第二,不断章取义,不歪曲原义;第三,分清原话和自己的感想及引申。

实用主义在一定限度之内也是可以接受的,之所以引用鲁迅的话,还是因为鲁迅在思想界文化界占有一个比较崇高的地位,这个地位为大家所认同,引用他的话就有效果。如果对方并不认同鲁迅的主流地位,则引用鲁迅的话对说服对方的帮助也没有那么大,倒是自己言论的逻辑性本身会更有说服力一些。

Q: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了或不说,道理还在那里。

魏泉:道理也可以有不同,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名人名言,必有出处,真假还是能辨析清楚的。

 

如何辨别“假语录”与“真名言”?

Q:如何辨别假语录?

魏泉:这个问题一言难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鲁迅说过的话,或者领袖说过的话(所谓语录,一般都是重要人物所说,无名小卒无所谓“语录”),如果你对他的著作很熟(比如熟到能够背诵),则比较容易辨别真假。如果你不是那么的熟,则从你所了解的(比如鲁迅的)文化观、价值观及话语方式上可以有个大致判断,鲁迅会不会说这样的话?如果完全不熟悉鲁迅(那可能鲁迅说过什么也不会对你有太大影响),就看这位引用鲁迅语录的人有没有给出注释和出处?(如果有,一般是真的)如果没有注释,引用者有没有提到鲁迅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说过?(上下文语境很重要)如果什么都没有,就顺口一说,那你就看他究竟想要说明什么?如果这个话不是鲁迅说的,会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说得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我们看一段话的目的主要不是看是谁说的,而是看这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你觉得这话没什么道理,那就算真的是鲁迅说过的,又怎么样呢?

Q:老师您好,我是电子科大计算机博士生,假鸡汤假语录和谣言识别这个方向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似乎研究尚少,您觉得AI在这方面有没有应用落地的可能?

魏泉: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我也特别关注现在网络大数据环境下谣言泛滥的现象(谣言的传播速度往往比真实新闻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比如现在的网络门户和热搜上榜消息,有一个最大的衡量标准就是点击率,而点击率背后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我也请教过搞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语言处理的学者,是否可以设计出一种能够分辨谣言的算法来过滤网上大量的谣言信息?好像目前还不能做到。

这也是我想跟你请教的问题,我在研究的“类谣言文体”就是想总结出一些谣言帖的修辞特征,希望对算法的改进能有所帮助(我对算法是外行,不知道是否可行?)。比如我认为“求转发”就是一种“谣言体”,因为其核心诉求不是求真相而是求扩散,哪怕这条信息本身不是谣言,也是使用了一种“谣言体”。经过这样的分析论证,是不是可以在算法中屏蔽掉所有使用了这种“谣言体”的信息?相关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鸡汤文、标题党,都是有比较鲜明的语言修辞特征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跨学科题目,非常希望你以后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

Q:魏老师,您好!公众人物的语录被篡改、捏造的现象非常普遍,请问除了事后的澄清辟谣外,这些公众人物能否进行一些事前预防呢?

魏泉:这些公众人物本身恐怕没有办法“预防”,但是作为传播途径的媒体或网络,是应该负有一定责任的。公众人物的话就算是被篡改(或者是转述个大意,也许没有恶意,只是不够准确),只要意思是对的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如果意思是正好相反了,那也是转述者的理解有问题。故意地歪曲他人的原意再加以散布,或造谣中伤,都应该负法律责任。

Q:名人的话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应该拓宽知识体系。

魏泉:是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先从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做起。

Q:一定要那么较真吗?是个理儿就行。

魏泉:说得是呀。管他是谁说的,都得讲道理不是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