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邯郸地名源说】永年区——清晖书院

2019-05-20 13: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清晖书院也叫莲亭,位于广府古城外东北隅,原名荷花馆,因城濠植莲而得名。种莲始自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清晖书院创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26年),经知府将以忠倡建,当时创建意图,是为官员憩息之所,亦可招待宾客。封建帝王时代,兴有社稷坛(为国家兴旺设祭处)建于北城门外,每年春秋两祭。地方官祭礼毕,按例途返东门进入城中,故建此馆以歇息。当时仅有亭日香远堂在水中,有楼日漪楼,后经知府刘芳誉增加省耕堂,并扩大墙苑。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知府欧阳主生,在原基础上又增建了真武阁和帝君,然后将漪楼改名为兰若(其义即空静之处),僧守之,并购置土地,其收入为僧人香火之源。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因多年失修,又遭河水浸袭,逐渐颓塌不堪。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经知府刘光荣,知县朱世伟再次重建。到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时知府王嗣衍于武安县升任广平府,看到荷花馆破烂不堪,仅有省耕堂一楼一亭,亦皆倾圯殆尽,倡议补修好省耕堂楼亭。并在省耕堂之西修建书院一所,从此易名为莲花书院。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知府李梅宾复修葺,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知府任宏业加修并改名清晖书院。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知府吴谷扩建东西斋舍,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六月十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勘蝗次广郡,宿清晖书院,题诗立碑作纪念,其词是:“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似放扁舟尘影处,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欧鱼得暂同。”

清晖书院经历到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因洺河水涨溢而倾颓。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知府徐烺,理广平府事,见书院工程浩大,命十县属助款起修,秋前动工,于翌年四月完成,遍栽荷柳,并筹捐经费,开始延师课士,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知府张拙山特聘钱塘郑成授教。后又有北平王荔园先生在此讲课。

同治五年(公元186年),知府杨毓楠同乡绅武汝清筹款全部重修。复建院西朱衣楼,到此清晖书院规模始成。此后名人到此讲学者屡见不鲜,文人诗士吟颂题词也颇多,其中一首:“课士清晖院,时光又不同,烟笼杨柳绿,日映藕花红,弟子多原宪,先生有马融,相期勤学业,无玷圣门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戊戌变法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将书院改为中学堂名日广平中学。民国6年(公元1917年),莲亭因遭水患广平中学遂于1919年迁入城内府文庙、改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此后莲亭即成为军旅驻地。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永年古城被日军攻陷,莲亭于1941年被伪县长借故全部拆除成为废墟。永年这一优雅的风景区域,终毁于民族灾难之期,唯有方氏题碑屹立旷野之中,象征中华民族对侵略者不屈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这块碑刻由政府保护移入城内北大街,尚得后人鉴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