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蕾莎·梅宣布将辞职,外媒:她被推上了没人想接手的位置

2019-05-24 21: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红星新闻

5月24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May)和保守党普通国会议员委员会(又称“1922委员会”)主席格雷厄姆·布雷迪会面后,宣布将于6月7日辞职。

特蕾莎表示,她已在脱欧问题上倾尽全力。她在面对记者发表声明时称,自己将不带有任何恶意地离开。她还表示,成为英国首相是自己一生中的荣耀,并一度哽咽落泪。

↑特蕾莎·梅一度哽咽落泪。

英国政府与欧盟于2017年12月达成脱欧第一阶段谈判协议,并2018年11月达成“脱欧”协议,但特蕾莎.梅提出的“脱欧”协议迄今3次遭下院否决。

许多保守党议员把“脱欧”一再推迟归咎于特雷莎·梅,认定她已经成为英国退出欧盟的障碍。不过,特雷莎·梅说,即使其他人出任首相,同样无法与欧盟达成一份更好的协议。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社论中写道:“要么特雷莎·梅尽最大努力尽快离开,要么保守党赶她下台……尽管她努力推动体面‘脱欧’,但她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

早在2017年12月,英国与欧盟达成“脱欧”第一阶段谈判协议时,《纽约时报》就曾撰文称,经过6个月的艰苦谈判,特蕾莎·梅虽然能够短暂地享受了几个小时的轻松愉快时光。但未来,仍有重重困难等着她。

英国民众认为,是“脱欧”竞争对手已经把特蕾莎·梅推到了一个没有人想接手的位置上。“她也许也不想做这些,但是这些已经被强加到她身上了,她并不轻松。当她完成这些苦差事,就该离开了。”

《纽约时报》文章也认为,或许当“脱欧”谈判最终完成之时,就是她离开首相位置之时。但正如《每日电讯报》评论所说,英国“脱欧”协议依然悬而未决,特蕾莎·梅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

↑图据央视新闻

以下为《纽约时报》2017年12月的文章编译>>>

经过紧张激烈的谈判后,英国和欧盟月2017年12月初就爱尔兰边界、欧盟在英公民权利、“分手费”等核心议题达成协议。

当地时间2017年12月8日清晨,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赶赴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进工作早餐。随后两人举行记者会,宣布达成“脱欧”第一阶段谈判协议。这意味着,经过6个月艰苦谈判,“脱欧”第一阶段谈判终获突破。

《纽约时报》文章称,特蕾莎·梅抵达了“脱欧”谈判的第一道终点线,6个月以来,她终于短暂地享受了几个小时的愉快时光,但未来,仍有重重困难等着她。

当“脱欧”谈判最终完成之时,或许就是她离开首相位置之时。

“不认为她对权力特别感兴趣”

从布鲁塞尔的谈判桌离开后,特蕾莎·梅返回英国,却并没有直接回到唐宁街10号的办公室。她的摩托车车队从机场驶向附近一座红砖房子,在这里,她出席了一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聚会,活动现场没有邀请记者,她在这里露面,是因为她曾答应过要来。

文章称,61岁的特蕾莎·梅在领导英国“脱欧”过程中表现得老套、乏味却又尽职尽责。但第一阶段谈判协议并不意味着胜利,相反,她还需要在重重阻碍中继续奋力向前。

尽管达成了“脱欧”第一阶段协议,英国下议院与2017年12月13日晚投票通过了脱欧法案,法案明确,未来英国和欧盟的脱欧谈判协议必须经议会通过。这就意味着,即使和欧盟谈成了脱欧协议,也有可能遭到议会的否决。特雷莎·梅领导的脱欧谈判在国内也要面对一道道难关。

时至今日,英国议会已经三次否决了梅姨与布鲁塞尔达成的协议。首相办公室曾建议她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通过立法来实施脱欧协议,而不是对协议本身进行投票。但她并未采取这样的措施。

“当她决定做某事的时候,她真的可以为此付出很多。”阿拉斯代尔·帕默尔说。他曾在特蕾莎·梅在担任负责安全事务的内政大臣期间为她撰写演讲稿。“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不值得,但她决定这么做是为了国家的最大利益。我不认为她对权力特别感兴趣,她也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一边的人。”

报道称,特蕾莎·梅在谈判过程中会严格按照书面程序进行,几乎不会表达极大的情绪变化。德国政治家、欧洲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艾马尔·布洛克(ElmarBrok)说,在她经受住了一系列国内政治的打击后,欧盟领导人也带着“同情和警惕”密切地关注着她。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很多人都对她感到有点抱歉,她是怎么做到的以及她没有放弃,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坚持,他们会说‘你们自己去处理这些垃圾吧’。特蕾莎·梅坚持前进的毅力,让人佩服。”他说。

“她不会和任何人分享私人生活”

文章称,特蕾莎·梅缺乏吸引人参与政治的很多品质,她不喜欢暴露在聚光灯下,也没有渴望与国家分享的愿景。在现有的政治环境中,她是一个正式、克制、不愿暴露在公众视野下的人。

文章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反应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她是一个小镇教区牧师的独生女儿,她的曾祖辈曾为别人当过管家。

她也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私人生活。凯蒂·佩里(KatiePerrior)是特蕾莎·梅成为首相后的公关总监,她回忆说,一位竞争对手曾将特蕾莎·梅无子女作为一种缺陷攻击她,她不得不说服特蕾莎·梅向媒体讲述自己家庭在不孕方面经历的痛苦。

“她并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对此感兴趣,她说,他们(民众)只是希望我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好这个国家。我告诉她,他们想知道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你也同样经历过。她说,那好,我做。”

但是佩里最后放弃了这种做法,她自己也没有详细地去过问特蕾莎·梅的私人生活。“她不会和任何人分享任何自己的私人生活,而我完全尊重这一点。”

特蕾莎·梅也是一个极具责任感的人,报道称,她非常喜欢狗,在成为首相后她本来打算带一条拉布拉多到唐宁街10号,但最终放弃了。因为作为首相,她行程密集,完全没有空闲的时间来逗小狗。

“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老派的英国政治家,但在现在这个时代,这种老派的政治家已经不太被接受了。”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政治学者菲利普·考利(PhilipCowley)说。

比如最初,英国选民和有影响力的媒体都认为她是撒切尔夫人那样铁腕的人物,但这种印象很快就消失了。考利说,在公投中反对脱欧以及提前举行的大选挥霍掉了她的大部分政治资本。事实证明她并不是一个好的竞选者,提前大选适得其反,结果就是产生了悬浮议会(无任何党派占明显优势的议会)。

2017年6月,特雷莎·梅冒险决定进行提前选举,以加强其所在保守党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令人意外的是,最后的结果打乱了她的计划,保守党意外失去多数席位,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

“花了一些时间才明白真正发生了什么,丈夫给了我一个拥抱,我觉得真的很难过。”当一个记者问她是如何看待提前大选结果时,她这样说,她还承认自己哭过。批评人士称她在竞选中太依靠竞选助手,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缺乏自信。

此前曾为特蕾莎·梅撰写演讲稿的帕默尔表示,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她知道自己的不足,她也并不蠢。但是作为一名首相,哪怕是一名部长,你需要有一些一流律师的才能,比如快速阅读大量材料。但她不能做到很快速,她喜欢仔细阅读,这花费了她很多时间。”

2017年10月,她要登台发表一次主旨演讲,恢复那些对她不十分信任政党的信心。但在准备的中途,她好像迷失在一个焦虑的梦中,她几乎无法发出声音。在观众抵达之前,她独自一人在讲台上挣扎了半小时。

竞争对手把她推到了这个没人想接手的位置

文章称,特蕾莎·梅能走到今天一直是一个迷,直到2017年12月11日她走进下议院报告“脱欧”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她领导的保守党自选举以来首次在备受关注的民调中超过了工党,议员们接连称赞她的坚韧和毅力,这一次她显得从容不迫。

当后座议员带着嘲讽的腔调打断她的演讲时,她抬起头,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微笑等着他们闭嘴。文章称,这些人不再使她感到苦恼,即便是她最大的对手工党领袖杰米·科尔宾(JeremyCorbyn)简单粗暴的恭维她“首相在经过18个月的艰难谈判后,勉强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时,她的回应也十分简洁明了,“我们要完成‘脱欧’,要以一种平稳有序的方式进行。”

但她得以喘息的时间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12月13日,英国下议院通过了脱欧法案,规定英国脱欧协议需由议会最终拍板。

文章称,对保守党的领导来说,政治死亡可能会来得很快,很多人说特蕾莎·梅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她所在保守党议员们可以在一夜之间以不信任为理由投票结束她的首相生涯。她被称为“受伤的大象”和遭遇了“一场来自‘脱欧’的危机”。

49岁的约翰·比德斯从来不把政客看作和自己是同一个阶层,但他对特蕾莎·梅却颇有好感。他说,“脱欧”竞争对手已经把她推到了一个没有人想接手的位置上。“她也许也不想做这些,但是这些已经被强加到她身上了。她并不轻松,不是吗?”

报道称,比德斯猜测,一旦“脱欧”进程完成,特蕾莎·梅完全有可能在2019年的春天被轻易撤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年轻、更懂政治技巧的人。“她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完全靠自己一路向前。当她完成了这些苦差事,她就该离开了。”

图据ICphoto红星新闻记者蒋伊晋编译报道

编辑唐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