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个“疯子”辞去北京工作卖掉房子,在沙漠里建世外桃源

2019-05-27 19: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毛乌素沙漠的生态局势已被彻底扭转,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沙漠,正在一点点从中国版图上消失!

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光辉篇章。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被誉为“治沙疯子”的张应龙便是其中之一。

4月25日,张应龙在山头检查长柄扁桃林的生长状况。像这样的扁桃林,在基地有10万亩。

张应龙的治沙事业始于对村民的一个承诺。

治沙前,他在北京的一家外企做高管,有三四百万元的积蓄。那个时候的他,穿着定制西装,踏着进口皮鞋,手提大哥大,走到哪里都得意洋洋。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和朋友们来到了位于毛乌素腹地的沟掌村,被眼前连绵无尽的沙丘深深吸引。晚上吃饭,同桌的沟掌村支书王二流跟他大力宣传这里的投资价值,酒酣耳热中他便答应下来。没想到,几天后承包合同就找上了门。

当时一行6人,张应龙带头出资100万元,其他每人出5万元,总共125万元,第一笔治沙基金就这样成立了。他们请了朋友代为管理,但问题很快接连出现。

基地盖宿舍需要砖头,一块砖拉进沙漠需要两毛钱;要通车就得先修路,但这里只有沙子,土石全靠外面拉;风沙大了,一晚上过去,开门都得靠铁锹,新修的土路也被吹没了;花了1.2万元买了20多万株树苗,栽了十几天,半米深,不到半个月全躺着了……挫折接踵而来,张应龙在北京待不住了,毅然决定辞职回去治沙。

4月19日傍晚,一场久违的大雨突然降临,张应龙面露喜色的望向天空。毛乌素沙漠的降水集中在7~9月,在春季,雨水显得尤为珍贵。“过去下场雨,我要杀一只羊庆祝。”张应龙说。

多年的艰苦工作让张应龙的腰椎损坏了,如今他站不到十多分钟就得坐下休息。

西北汉子的执拗劲上来了,谁也劝不住。不到一年,原先意气风发的张应龙就被沙漠折磨得狼狈不堪。为了治沙,他把自己原先攒下的几百万元花得精光,城里的房子都卖了,连基本生存都要靠亲友接济。

最困难的一次,是连续被困治沙基地48天。有一年秋季的暴雨让基地变成了孤岛,在那段日子,张应龙没跟任何人说话,昼夜颠倒,只有两条狗和四匹马陪着。门不用关,狗就睡在床底下,裤子松紧带坏了,就用绳子勒着,也不洗脸,身上都起了皮……

“我最初很郁闷,很失望,但我要为我的承诺负责,我要坚持下来。”张应龙说,经历几番挫折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治沙,靠哥们义气是干不成的,要靠科学。

4月20日,张应龙在接待一个参观学习团队时,介绍自家有机堆肥工厂里生产的无异味液态肥料。

4月20日,治沙基地的鸸鹋饲养棚。这些鸸鹋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一只价值上万元,未来可以用于调节林地生态。 

张应龙向记者展示种植灌木后的沙土。沙土有了黏性,表明有机质增加了。

2004年,张应龙在和当地农民吃饭时,一个放羊老农说,沙地里有一个叫“老不死”的植物,怎么也死不了。随后,他就带着这个植物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请教,几番验证,才确定它的学名叫“长柄扁桃”。

得知这种扁桃的侧根可达40米,不仅寿命长,适合在沙地生长,而且果实还是油料作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时,张应龙开始动心思了。他先后和中国林科院、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取得联系,一边大胆探索,一边小心求证,张应龙逐渐从门外汉成为长柄扁桃的种植专家,还出了书。

“沙漠里种树,存活都困难,想要开花结果,那就是难上加难。”张应龙说,长柄扁桃的诸多特性,让他看到了希望。如今,扁桃林已初具规模。4月底5月初正是花期,漫山遍野的粉白小花在大漠中成片地绽放,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

张应龙的艰辛,一直跟着他干的沟掌村村民王占林最清楚。16年来,王占林从一名植树工人成长为林场厂长。谈到为什么要跟张应龙一起种树,王占林说:“张应龙是城里人,城里人跑来这里种树,我是本地人,我更应该种。”16年过去了,王占林完整见证了这里沧桑巨变:流动沙丘不见了,海子大了,水清了,风小了,义务植树的人越来越多……

4月25日,陕西一企业的员工以义务植树的方式在治沙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近些年,来到这里参与义务植树的人越来越多,仅去年就达8600多人次。

4月17日,来自神木市的一个义务植树团队结束植树后,清理鞋里的沙子。

来自日本的志愿者仓石启太(图中)在基地栽培辣椒,他将在这里志愿服务两年。张应龙的治沙工程得到了国际公益组织的帮助。

治沙还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基地每年给村民的劳务开支就达200多万元。原先这里的牧民,现在成了治沙基地的工人,有的在种植各类作物,有的在肥料厂上班,有的跑运输。一位附近村的刘大姐说,她们每年农闲的时候就来这里干活,每天工资160元,一年干上三四个月,年增收就能过万元。

有了多年的治沙经验后,张应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治沙不能全依赖政府扶持,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科学治沙,才能走得长远。早在2004年,张应龙发起成立了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16年来,协会先后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20多家科研单位开展合作。

随着治沙基地逐渐发展壮大,除了长柄扁桃外,张应龙的团队还建有鸸鹋、欧洲雁养殖基地和酿酒葡萄、枸杞、水稻等种植基地。每年清明节后,整个治沙基地就开始忙碌,参加义务植树的人也会纷至沓来,让这里再也不见茫茫沙漠的孤寂景象。

“不是我改变了沙漠,而是沙漠改变了我。”张应龙说。

 4月22日下午,当地村民在一块试验田里种植枸杞。她们在这里干一天活可以获得160元的报酬。

4月17日,两位农民在基地试验田里种植水稻。由于沙地环境特殊,水稻的种植难度很大。张应龙的团队去年没有成功,今年再接再厉,继续尝试。

4月22日,张应龙来到林场内一处瞭望塔建设场地,了解工程现状。随着林子越建越大,预防森林火灾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4月20日,一队参观者前来,张应龙跟大家细细讲解毛乌素沙漠的沧桑巨变。

毛乌素沙地行车不宜,很容易打滑,开车出门必带一把铁锹。

4月22日中午,植完树的村民回到基地,和基地其他人一起在食堂排队用餐。

4月19日傍晚,两名基地职工在锅炉房前洗漱。基地条件艰苦,水主要来自地下。

4月24日,一个临时会议中,张应龙提议在基地接WiFi的事宜,得到大家一致欢迎。

4月16日,试验田里进行喷灌作业。毛乌素沙漠春季降水少,植物需要靠地下水灌溉。

从高空俯瞰种植基地。张应龙尝试在沙弯里种经济林,一边探索致富方法,一边也给生态林打造隔离带,防止污染、虫害和火情等。

版面 5月26日 4版

摄影  吴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