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陕西北路的红色记忆”主题活动:探寻上海大学的澎湃往事

澎湃新闻记者 夏奕宁
2019-05-27 21:2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70年前的5月27日,上海迎来了新生。作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名街,陕西北路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留下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谈、1927年蒋宋联姻等丰富的历史记忆。

近代历史上,诸如宋氏家族、荣氏家族,以及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等都曾聚居在此。相比宋家花园、西摩路教堂等知名遗址,陕西北路上还曾存在过一座红色学府的往事或许就鲜为人知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施存统、恽代英、沈雁冰等,曾在这所学校担任校政工作;李大钊、蔡和森、章太炎、肖楚女、田汉、俞平伯、胡适、丰子恺、郭沫若等,曾在这里任教或演讲授课;张治中、丁玲、孔另境、施蛰存、戴望舒等进步青年,曾在这里学习革命思想……是的,五卅运动的发源地、上海大学的旧校区就曾坐落在这里。

主持人竺剑在活动现场

5月25日,“陕西北路的红色记忆”主题活动在陕西北路600号源创秀场举行,在竺剑、张景岳、孔海珠、吴越等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几百位市民重回上世纪20年代,探寻了上海大学那段青春澎湃的往事。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派文化的研究、传承与推广工作。在他看来,有幸以上海这座城市命名的“上海大学”,自然承载了更多值得研究挖掘的意义。

由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改组而成的上海大学(最初校门)

1922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诞生的上海大学,名义上是中国国民党党立学校,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主掌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学校。

旧时西摩路上的上海大学

1924年上海大学从闸北青云里搬到当时的西摩路南阳路口。在国共两党的关注与推动下,陈望道、瞿秋白等进步人士被推荐来到上海大学,上大的学子也从100多名迅速拓展到了400多名,1925年这里更是成为了五卅运动的重要据点。“武有黄埔、文有上大”成为一段佳话。

张景岳

上海音像资料馆原馆长,研究员张景岳,长期从事近代影像史料的寻找、挖掘和研究,是影像史料领域的权威。当天活动上他也带来了一段珍贵的资料片,再现了上大学子在李大钊、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士的带领下进行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张景岳沉痛又不失激昂地表示,最初的38支宣讲队就是在上海大学西摩路校区门口集中,继而分散到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的。当几千人的宣讲队来到南京路后,遭到巡捕房的攻击,100多位学生被逮捕。万余名愤怒的群众聚集在老闸捕房门口,高呼口号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遭到枪击镇压,进一步点燃了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怒火。6月1日起,上海全市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市,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继而引领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高潮。

孔海珠展示父亲孔另境的上海大学毕业证书

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孔另境之女孔海珠现场展示了父亲的上海大学毕业证书,时隔多年,这份证书上的编号、骑缝章依然保存完好。孔海珠回忆道,父亲孔另境1922年入校就读中文系,与戴望舒、施蛰存同窗,也经常会去瞿秋白主讲的哲学系旁听。

同时孔另境也是五卅运动的亲历者,也是那100多位被巡捕房逮捕羁押的学子之一。“因此父亲常说,五卅运动是上大很重要的节点,一直想编写一本五卅运动大事记,家中至今还保存着蔡元培先生为之题写的书名。” 孔海珠说。

1999年,上海大学的原校舍被拆除改建为恒隆广场,孔海珠受人之托,还从旧校舍捡走了一块砖留作纪念。孔海珠深情地表示:“在老上大人心中,那是一座永不磨灭的洪炉。”

吴越(右)

80后作者吴越在偶然接触到上海大学的写作选题后,便对那段历史深深着迷,她认为幕后的故事不应该被搁置埋没。“在1920年代中期,上海大学有两面旗帜,一面白色的写着校名,每次学生运动时总是飘扬在队伍最前列;一面写着‘欢迎出狱同学’,当时代理校长邵力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随时从监狱把学生保出来。”在吴越看来,这座“弄堂大学”不仅有革命的激情澎湃,也有进步思潮的翻涌浪漫,她的长篇纪实文学《熔炉——上海大学在1920年代》,正是用当代青年的眼光与笔触记录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党史连环画《红色溯源:上海大学》书封

“静安历史文化故事”系列连环画之一的《红色溯源:上海大学》连环画,也在活动上进行了新书发布。该书历时三年打造而成,由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等共同策划、推出。连环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百年之前的上海大学,一起了解红色溯源的故事。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主任刘亚军表示,除了连环画,未来他们还会考虑推出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文创用品,吸引大家了解上大从1922年发展至今的故事。

《晨钟》主创作歌剧导赏

当天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剧组也亲临现场表演了歌剧片段。这是一部表现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歌剧,首演于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2019年静安区公共文化专项配送重点项目正在巡演。

歌剧《晨钟》剧照

主创人员介绍,去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歌剧《晨钟》以李大钊1916年发表在《晨钟报》上的《“晨钟”之使命》为题,展现了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民族太平慷慨赴死的精神,更填补了上海在这类重大题材原创上的空白。

参加活动的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众也介绍了静安区在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工作成果。据了解,未来在浙江北路118号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里,观众也能看到上海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的各种历史资料。

“早前我们做的很多都是偏物质的工作,以保存历史遗迹,挖掘、建档历史记忆为主。” 张众说,“接下来,我们要和当代青年多接触,要更好地把这些红色记忆介绍给他们,并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石剑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